学术投稿

实施继续护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孙蓉芬

关键词:继续护理学教育, 教育过程, 知识更新, 医学科学技术, 新方法, 护士自身发展, 终身教育, 在职教育, 学科发展, 理论, 护理水平, 护理人员, 护理模式, 护理队伍, 新技术, 转变, 扩展, 范畴, 断掌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畴日趋扩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护理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继续护理学教育是满足护理人员不断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一种知识更新的终身教育,它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护士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护理水平,就必须加强护士的在职教育.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留置针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情况.方法:80例0~4岁需输液7 d以上的小儿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组(A组)和头皮针组(B组),研究连续输液7 d患儿的情况.A组患儿在第1 d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后静脉留置针予以保留供以后6 d使用.B组患儿在第1 d静脉输液后拔掉静脉头皮针,以后每天输液时都重新穿刺.记录两组患儿第1 d静脉穿刺的次数、每天输液后两组患儿的针眼数量和穿刺部位肿胀情况、输液时哭闹情况,7 d后对两组患儿的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患儿第1 d静脉穿刺的次数、针眼数量、穿刺局部无差异,随着输液天数的增加A组患儿的针眼数量,穿刺局部肿胀基本不变,除第1 d穿刺哭闹外,以后很少哭闹,患儿家长都满意或基本满意这种输液方法,都表示以后愿意接受该方法.而随着输液天数的增加B组患儿的针眼数量、局部肿胀在不断增加,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需要多天静脉输液的小儿静脉留置针较头皮针有明显优势.

    作者:郭锡素;鲁婷华;陈武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护士长的个性特质与有效管理

    护士长的有效管理,除了具备吃苦耐劳的表率作用和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作用外,还应具备自信、柔韧、坚强、沉稳、冷静、热情、开朗、宽容等个性特征.因此护士长要认识自己的特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炼,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认为护士长的个性特质与有效管理密切相关,现介绍如下.

    作者:胡文梅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全麻手术的护理配合

    全身麻醉是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小儿因生理特性决定其机体代偿能力有限,麻醉手术期间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快,医护人员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儿安全渡过麻醉手术期.现将69例患儿麻醉手术时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君;王佩珍;童艳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一次性尿壶在肠造瘘病人灌肠中的应用

    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肠造瘘术后病人因肠梗阻、肠造口狭窄或术前肠道准备等原因需要灌肠.肠造瘘病人由于造瘘口失去括约肌的控制,易使灌肠液不自主地从造瘘口流出,使用便盆接肠液不完全,严重时灌肠液喷溅而污染病人衣物、身体、被褥、周围环境和操作人员.2003年以来,我科对25例肠造瘘病人应用一次性尿壶配合一次性气囊导尿管灌肠,经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艳;吴海英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15例小儿蚕豆病的护理及预防

    蚕豆病是由于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之后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是发病的基本内因,故蚕豆病又常称为G-6-PD缺陷病.我院对小儿蚕豆病采取了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并做好预防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护理文书质控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护理记录单、病区病人病情报告以及护理病历[1],是护士执行医嘱和对病人的病情在住院期间的客观记录,在医疗争议时有着重要的举证作用.随着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的不断出现,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尤显重要.现将我院护理文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介绍如下.

    作者:吴贵妆;李艳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病区家属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减轻新生儿家属的心理压力的作用,使患儿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处于满足状态.方法:对我院288例新生儿家属实施人性化护理并与未实施人性化护理的223例进行比较.结果:511例住院患儿家属均接受了问卷调查.经X2检验,两者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是可以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满足家属的需要,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护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伍奋燕;李杏涛;欧阳锦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为确保预防接种实施的安全,探讨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05年6月~2006年6月期间发生接种后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全身反应21例,占总接种人数的1.11‰;局部反应14例,占总接种人数的0.74‰;偶合反应1例,占总接种人数的0.05‰,异常反应3倒,占总接种人数的0.16‰.结论:任何疫苗的不良反应都会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影响,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降低疫苗的发生率,增加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梁翠霞;陈永坚;黄锦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急诊科护士增强主动性护理的培训方法

    急诊病人一般病情危急,随时可危及生命.目前我科护理抢救工作,是在医师下达医嘱后被动执行护理操作,不能主动进行判断和开展各项治疗.为提高抢救效率,创造抢救时机,要求急诊护士必须能以敏捷、快速、有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早期治疗和护理.因此,提倡急诊护士进行主动性护理,是保障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值得推广和执行的.我院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了主动性护理的培训,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重先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深静脉置管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例休克病人采用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结果:18例病人恢复了有效循环,2例因病情危重,失血量较多,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深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王玲;胡冬梅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测量生命体征中的误区及护理对策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应,是衡量机体状况的可靠指标,临床上称它们为生命体征.当机体患病时,T、P、R、BP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T、P、R曲线的绘制和血压的记录可反映出某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尽管测量生命体征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由于业务素质、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参差不齐等原因,出现测量误区,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作者:王永红;何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MMSE量表与老年患者临床心理护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国内外有关心理护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3].21世纪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当某种疾病较重就医时,老年人对病情估计多半会很悲观,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而这都不利于老年人疾病的康复.

    作者:李广兰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激励机制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我院强化激励机制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根据教学质量评选出优秀老师,并给予激励;另一方面根据护生平常工作表现、护理理论和操作技术考核情况、带教老师的评价以及毕业前我院组织的面试、护理理论和操作技术考核情况,再根据我院工作需要.择优录取部分护生到我院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我院输送了优秀的护理接班人.

    作者:王苏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瘀点和脑膜刺激征.冬春季节发病率高,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地区,每8~10年出现1次周期性流行高峰,发病率比国外高4~25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说明A群菌一直是我国流行的优势菌,发病率在非流行年为3~10/10万.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36例脑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徐秋姣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30例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除术并与行传统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疼痛,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底温等离子消融术组术后疼痛,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方面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有效的方法,技术简单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褚华秀;ZHU Huaxiu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饮食内容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饮食内容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长期治疗,病史均在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60例进行为期2个月饮食内容、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在实验开始、实验中、结束时,均用末稍血动态观察血糖变化情况.结果:临床观察综合干预前后血糖均有明显差异.结论:注重饮食内容、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将血糖有效地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有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肖莉萍;陈伟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40例的护理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对40例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全面护理,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胸闷、呼吸困难症状均改善,除5例胃胀气、2例面部充血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配合有效的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且副作用小.

    作者:石玲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巧用一次性引流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会碰到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压疮,尤其是骨伤科的病人.如颈椎损伤需行颅骨牵引的病人后枕部、高位截瘫的病人双外踝部位、行下肢牵引病人的足跟等部位,这些部位不宜或不便翻动易发生压疮.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临床上巧用一次性引流袋(内盛适量的水),并将其置于上述部位,通过临床观察可避免压疮的发生.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梁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106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对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完善各种术前准备工作;术中严密监护,并做好手术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体位活动的指导,同时注意术后病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及并发症的防治和观察护理.结果:所有病人心律失常所致症状明显缓解,起博完全成功;有6例出现并发症,经及时治疗护理均治愈.结论:做好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可缓解病人的症状,对防治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有临床意义.

    作者:朱小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聘用护工的实践与思考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现有床位260张,护理人员122人,除管理、门诊、医技护士外,病房护士与床位之比为0.33:1,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的配备标准0.4:1还有差距,临床一线护士严重缺编.为了能完成大量的基础护理与临床护理工作,从1995年始,我院就采取了聘用护工来协助护士完成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与部分基础护理工作.

    作者:苏琰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