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赵志宏;单江

关键词:冠心病, 冠状动脉, 微循环
摘要:冠脉微循环异常在冠心病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冠脉微循环的生理和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讨论了冠脉微血管功能异常的治疗选择.目前冠脉微循环检测技术要求较高,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方法未标准化,在临床推广应用尚需时日.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

    冠脉微循环异常在冠心病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冠脉微循环的生理和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讨论了冠脉微血管功能异常的治疗选择.目前冠脉微循环检测技术要求较高,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方法未标准化,在临床推广应用尚需时日.

    作者:赵志宏;单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的瓣膜置换

    目的:探讨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的疗效. 方法:共47例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与二尖瓣双瓣置换35例,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置换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42例,左房折叠4例. 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14例(34%),死亡2例(4.25%),影响瓣膜置换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严重左室扩大,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0.40,左室短轴缩短率(FS)<0.25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围术期室颤. 结论:掌握合适手术时机,注意心肌保护措施,大限度地保留心内结构是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谢永明;邵冲;朱家麟;武士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运动员心脏

    运动可分为耐力或动力性(dynamic)和力量或静力性(static)两种,前者包括马拉松、滑雪等,其特点是运动强度小,有氧供能,骨骼肌长度发生变化,而肌张力相对变化小;后者包括举重、投掷等,具有运动强度大、无氧供能的特点,其骨骼肌张力显著升高,而肌长度不变.有些运动项目则兼有上述两种特点,如划船等.本文重点概述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心脏的生理学、形态学、内分泌的影响,以及运动员心脏的临床特征.

    作者:赵清;金立仁;魏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间隙连接及其在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心肌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相邻细胞电学和化学耦联的基础,主要由连接蛋白40、43和45组成.GJ重构是多种获得性及遗传性心脏病的共同分子特征,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重塑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范书英;曾玉杰;申玉良;柯元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脏X综合征的治疗选择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广泛开展,心脏X综合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心脏X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不明确性及复杂性,对于它的治疗仍是一种挑战.文中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对心脏X综合征所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并介绍了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和可采取的治疗选择.

    作者:李恒栋;章渭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脂肪酸代谢异常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单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而是伴脂质等代谢障碍的疾病.文中就脂肪酸摄入和代谢异常在高血压尤其是肥胖型高血压发病机制、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一综述.

    作者:王顺;马爱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通道与心肌保护

    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通道(KATP)可分为质膜KATP(sarcKATP)和线粒体KATP(mito KATP),结构尚不十分清楚.KATP的开放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小梗死面积、提高心功能恢复率,目前推测KATP的心肌保护作用与mitoKATP开放有关.

    作者:王先宝;马春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029左房容积对于急性心梗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99mTc-HL91检测乏氧但存活的心肌

    乏氧同许多疾病有关,乏氧显像为人们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新近合成的乏氧显像剂99mTc-HL91,可被乏氧心肌组织摄取,而肝脏摄取相对较低,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深入研究99mTc-HL91的组织滞留机制和不同心肌组织的代谢特点,将为其终应用于临床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贺永明;杨向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026口服雷帕霉素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再次出现狭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存活心肌与可逆性左室功能障碍

    左室功能是评价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主要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障碍不仅可以由心肌坏死和纤维化引发的不可逆性损害所致,而且可以由心肌急性或慢性缺血而导致的可逆性心肌损害所致,而血运重建可以改善局部和整体左室功能,改善预后.准确区分这种心肌损害的可逆性抑或不可逆性,即评价存活心肌的存在与否,对治疗方案的确立、佳疗效的获取以及患者预后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若凌;王仁平;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抬高或压低,往往提示病人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前降支近段病变或三支病变,病人的预后较差,需要及时的干预治疗.

    作者:杜乃立;杜瑞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019系列超声心动图对膜部室间隔瘤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构建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当前TEHV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组织构建.本文就种子细胞的来源、分离、培养和鉴定,生物材料的种类、要求,TEHV的构建方法和构建环境,和TEHV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杨岷;陈长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为自身抗原诱发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oxLDL的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预防和致病的双重作用.

    作者:崔向辉;浦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房感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 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 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作者:郭启智;廖德宁;牛小萍;钱建英;陈懿;卢必德;吴宗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医学视讯》DVD介绍新医疗技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018心衰患者常见QRS间期室间和室内收缩不同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024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5年内冠脉事件发生情况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022长效硝苯地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