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由倍安;高海青

关键词:葡萄籽原花青素, 心血管损伤, 抗氧化
摘要:近几年来国外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研究发现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它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而抗动脉粥样硬化,并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电场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对胚胎发育、组织损伤修复、肿瘤发生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电场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波;何国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直接PTCA和早期溶栓后PTCA连续治疗37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研究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探讨

    他汀类药物不但能减少冠心病冠脉事件及心力衰竭的发生,而且具有改善心肌细胞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恢复自主神经功能、下调AT1受体、抗炎等有利于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潜在的不利作用包括抑制辅酶Q10合成、增加内毒素等.确定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要进行更细致的基础和大规模临床研究.

    作者:顾水明;吴宗贵;魏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心室辅助装置和全人造心脏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机械循环支持是严重心衰病人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近几年来心室辅助装置(VAD)和全人造心脏(TAH)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可利用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并结合近几年的应用经验阐述其支持指征和优缺点,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智成;陈长志;Y.John Gu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起搏刺激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长QT综合征的危险度分层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本文综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重点强调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一组风湿性疾病,可能是AS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新的危险因素.

    作者:康闽;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第二十五届欧洲心脏病年会简介

    第二十五届欧洲心脏病年会(ESC)于2003年8月30日至9月3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大会就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及相关的临床试验等进行了讨论,现简介如下.

    作者:黄峻;李新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溶血磷脂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溶血磷脂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磷脂信使,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循环中的溶血磷脂酸主要是由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时的心肌缺血.同时溶血磷脂酸是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的主要成分,并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因此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溶血磷脂酸还具有收缩血管、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等作用,因此溶血磷脂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宋颖;曲秀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海捷亚与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海捷亚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1周药物洗脱期和2周安慰剂期后,再随机分为两组:海捷亚组(每天1片)和苯那普利组(10mg/d),每组40例,疗程8周.在治疗第1、2、4、6、8周末记录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海捷亚组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苯那普利组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海捷亚能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少.

    作者:袁瑾;张代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钆强化的心血管磁共振可鉴别扩张型心肌病和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通过激活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产生舒张血管和心肌保护等效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贾国栋;刘国树;汪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福辛普利对X综合征患者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观察福辛普利对X综合征患者CFR的影响. 方法:选取26例X综合征患者,比较福辛普利(5mg或10mg)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内皮素(ET-1)、静息状态时患者冠状动脉的基础血流速度(bFV)、潘生丁注射后的大血流速度(mFV)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变化. 结果: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后,X综合征患者的SBP、DBP、TC、LDL-C、TG水平轻度下降(P>0.05),ET-1水平显著下降,从(103.5±9.7)pg/ml到(77.5±12.0)Pg/ml(P<0.05);患者的bFV改变不明显(P>0.05),而mFV从治疗前的(57.2±8.4)cm/s上升到(72.1±7.6)cm/s(P<0.05),CFR从治疗前的2.52±0.56上升到3.32±0.44(P<0.01). 结论:应用福辛普利治疗X综合征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CFR.

    作者:柯琴梅;管思明;冯义柏;陈学林;吕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病人C反应蛋白与发生缺血间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进展

    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s)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使该心肌纤维束似桥一样被覆于冠状动脉表面而得名[1].多于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时发现.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若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failure of exteriorization),则可出现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形成MBS[2].此症多见于冠状动脉,罕见于静脉[3].在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路亚枫;梅运清;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40、43表达改变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Cx)40、43表达的改变,探讨Cx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39例接受开胸手术者分为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手术时取右心耳及左心房各约100mg,采用Western blot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心房肌Cx40、Cx43表达量与分布的改变.结果:房颤组Cx40表达量在左心房、右心耳较窦性心律组高,Cx43表达量在左心房较窦性心律组高,在右心耳无差异.免疫组化显示房颤组Cx40、Cx43均分布紊乱,聚集于胞浆或核周.结论:房颤患者心房肌Cx40、Cx43表达增高,且分布异常,提示心房肌Cx40、Cx43表达改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作者:严卉;陈君柱;倪一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循证医学在小儿心脏病中的应用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皮肤坏死

    皮肤坏死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等抗凝药物的罕见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对需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此种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平宽;仇兴标;陈晖;倪幼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脂蛋白a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监测,阐明各种血脂指标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其中冠心病79例,男39例,女40例,对照组61例,男26例,女35例,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TC、TG、LDL和HDL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及程度相关.

    作者:黄红漫;周明成;许其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贫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见并与不良预后相关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