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高忠;张亚文;杜荣增;吴宗贵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动脉钙化是与人类生理性增龄相互伴随发生,同时又与许多疾病伴随存在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研究发现,血管细胞在其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方面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宇玫;罗北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海捷亚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海捷亚1~2片,观察降压疗效及对实验室检查的影响. 结果:降压的总有效率为66.6%.服药1周血压即明显下降,SBP/DBP由治疗前的(149.9±16.8/103.2±5.6)mmHg降至(138.6±13.3/93.3±6.9)mmHg,8周后降至(129.2±12.6/87.4±7.8)mmHg,心率无明显改变.不良反应轻微,总发生率10.0%. 结论:海捷亚每日1次口服,降压起效快、作用平稳,不良反应少,服药方便,是较为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作者:黄高忠;张亚文;杜荣增;吴宗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心率变异性检测作为一项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神经功能,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判断等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就心率变异性在冠心病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尹红霞;陶贵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机械循环支持是严重心衰病人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近几年来心室辅助装置(VAD)和全人造心脏(TAH)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可利用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并结合近几年的应用经验阐述其支持指征和优缺点,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智成;陈长志;Y.John Gu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溶血磷脂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磷脂信使,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循环中的溶血磷脂酸主要是由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时的心肌缺血.同时溶血磷脂酸是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的主要成分,并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移行和增殖,因此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溶血磷脂酸还具有收缩血管、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等作用,因此溶血磷脂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宋颖;曲秀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s)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畸形,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使该心肌纤维束似桥一样被覆于冠状动脉表面而得名[1].多于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时发现.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若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failure of exteriorization),则可出现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内,形成MBS[2].此症多见于冠状动脉,罕见于静脉[3].在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路亚枫;梅运清;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本文综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重点强调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一组风湿性疾病,可能是AS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新的危险因素.
作者:康闽;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对胚胎发育、组织损伤修复、肿瘤发生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电场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波;何国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心磁图(magnetocardiography,MCG)的检测原理是对心动周期中,心脏电活动引起的微小磁场进行测定.目前,MCG检查已在德国、日本、芬兰、中国等国家进行.随着这一技术逐渐成熟,将成为心脏病无创检查的主要方法.
作者:李英梅;权薇薇;陆国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皮肤坏死是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等抗凝药物的罕见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对需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此种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平宽;仇兴标;陈晖;倪幼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