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袁伟;张正国;朱慧;邹颖;梅雪;王介非
目的 探讨microRNAs(miRNAs)介导肝细胞癌(HCC)对顺铂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miR-21 mimics及miR-21抑制剂来调节Huh7细胞miR-21表达量.人DKK 1与bpv(phen)分别是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及PTEN抑制剂.相关mRNA及蛋白水平采用RT-PCR及蛋白质免疫检测.结果 miR-21过表达将减弱顺铂(5和10 μg/mL)对Huh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当Huh7细胞经miR-21 mimics处理后,Wnt4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显著上升,且miR-21过表达可逆转DKK-1对Wnt4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另外,miR-21过表达还上调了PTEN的mRNA及蛋白表达,并可提升经bpv(100和200nmol/L)抑制的Huh7细胞增殖速率.结论 miR-21在Huh7细胞对顺铂的耐药中发挥作用,且通过活化Wnt信号通路及PTEN调节Huh7细胞增殖.
作者:陆天飞;钟成鹏;顾广祥;郝俊;张建军;徐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局限性隆起,但非结石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可简称为胆囊息肉.一般包括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真性肿瘤行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等真性肿瘤行病变,以及胆囊泥等非病理性病变.胆囊癌常与胆囊其他良性病变同时存在,且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向肝脏及门脉系统侵犯,或者已有远处转移,预后较差[1].因此,做好PLG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早期确诊胆囊恶性病变,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疾病预后的关键.超声检查是PLG的首选方法,价格低廉,无损伤,可反复操作.但由于PLG患者的胆囊壁较薄,息肉样病变一般仅由动脉供血,微血管灌注复杂多变,病变与胆囊壁的对比度不明显;加上胆囊的位置多变,受呼吸、体位等因素干扰较多,常规超声检查对PLG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我们对PLG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和超声造影检查(CEUS)检查,探讨CEUS对PLG-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作者:周锋;王宏伟;魏栋;王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衰竭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50%~90%[1-2].肝衰竭后患者肝脏合成、代谢和解毒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大量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和腹腔积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肝炎大国,每年肝衰竭给我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肝移植因费用昂贵、供体缺乏以及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严重等问题而难以广泛开展,大部分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在等待肝移植的过程中死亡[4].人工肝可以辅助清除患者体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补充必需物质、稳定生理生化指标,是患者自体恢复肝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帮助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目前人工肝可分为物理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物理人工肝采用物理吸附或血浆置换的方法去除部分毒素,但这并未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且成本高昂.生物人工肝是指装载有体外培养肝细胞反应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对肝衰竭患者血浆进行物质交换、解毒并合成相关物质进入体内发挥作用[5].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表明装载有活性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是目前有希望帮助肝衰竭患者脱离危险的治疗技术.本文就肝细胞源和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伟建;杨秋蕊;王振宇;张源;鄢和新;翟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急性肝卟啉病(AHPs)是一种遗传性血色素合成障碍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急性间歇性卟啉症(AIP)、遗传性粪卟啉症(HCP)和多变性卟啉症(VP),以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缺陷型卟啉症(ADP)这四类.这组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症状而临床上不易鉴别,HCP和VP患者可有阳光暴露区皮肤的慢性光过敏.AHPs整体的发病率大约5/10万人,AIP、HCP和VP的遗传外显率很低,约90%以上携带致病性突变的杂合子可无症状生存.AHPs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累及神经、皮肤、肝脏和肾脏.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该病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专家们针对肝卟啉病的不同亚型AIP、HCP和VP制定了优化的临床随访管理指南,将患者分为四个亚群:(1)无症状且生化指标正常的潜在基因突变携带者(ALA、PBG均在正常范围内);(2)无症状的高分泌者(ASHE)伴有生化指标升高(尿ALA、PBG≥4 ULN);(3)偶然发作者(<4次/年);(4)反复发作者(≥4次/年).
作者:吴惠敏;华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63岁,以“发现食管静脉中度曲张1月余”入住我院.1月前患者因“气喘及晨起可吐出咖啡样痰液”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静脉中度曲张,为寻找食管静脉曲张原因遂来我院.既往3年前发现“糖尿病”及“高血压”,通过调整饮食控制血糖,自诉血糖控制可,高血压未做处理.l月前,因“所喘”短时间服用“氨茶碱”平喘治疗.无烟酒史,无肝炎病史,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肾脏疾病”等免疫系统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61/92 mmHg,身高:165 cm,体重:82 kg,BMI:30.1 kg/m2,一般状况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及瘀斑,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腹壁末见静脉曲张,肝肋下未扪及,脾脏左肋下1横指处可触及,质韧,边缘稍钝,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徐伟;王文武;石昌梅;晏芳;杨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水平和VITRO评分(vWF/血小板计数)对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连续住院的肝损伤患者共122例,其中急性肝病患者50例,慢性肝病患者72例.急性肝病患者再分为急性肝损伤亚组43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亚组7例,慢性肝病组分为慢性肝炎亚组2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亚组12例,肝硬化亚组39例.检测并分析所有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VITRO(vWF/血小板计数)评分在各组、亚组之间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 慢性肝病组的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评分分别为205.30(185.30~235.35)和2.47 (1.57~3.90),高于急性肝病组的172.30 (158.30~194.10)和1.00 (0.8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中,慢加急性肝衰竭亚组的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评分分别为225.40(211.20~237.45)和3.61(2.92~4.69),高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亚组的196.30 (190.30~210.30)和1.28(0.89~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所有患者中,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诊断慢性肝病的AUC分别为0.812(95% CI:0.734~0.890,P<0.01)与0.891(95%CI:0.828~0.953,P<0.01);当界值分别为185%和1.35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81.9%和79.7%,特异度为70.0%和72.9%,阳性预测值为79.7%和89.2%,阴性预测值为72.9%和82.0%,诊断准确率为77.0%和86.1%.相对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评分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AUC分别为0.833(95% CI:0.610~1.000,P<0.05)和0.940(95% CI:0.000~1.000,P<0.01);当界值分别为215%和2.00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和100%,特异度为75.0%和91.7%,阳性预测值为70.0%和87.5%,阴性预测值为100.0%和100%,诊断准确率为84.2%和94.7%.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与VITRO评分高于急性肝病患者,肝衰竭时尤其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VITRO的诊断价值大于vWF:Ag.
作者:庄焱;王晓琳;刘珂慧;徐玉敏;谢敬东;林之莓;王晖;谢青;郭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细胞癌(HCC)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对于确定适当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1例HBV相关代偿性肝硬化(Child-PughA5)目甲胎蛋白阴性的HCC病例.其在肝移植(LT)术后由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FDGPET-CT)检测到罕见的右心室和臀部肌肉转移的发生,该例对拓展临床思路颇有裨益.患者,男性,56岁,多灶性HCC癌.经分别对位于Ⅷ段的主要病灶(28 mm)及Ⅴ段(10mm)和Ⅱ段(23 mm)的两个稍小病灶予射频消融术(RFA)降低分期后,于2013年7月行肝移植治疗.肝移植前1月,CT扫描提示肿瘤病灶达到完全缓解(CR)标准.移植术后病理发现Ⅷ段的病灶仔在残留活性(80%~90%坏死)伴血管侵犯,旁见6个直径2~5 mm的Edmondson Ⅱ级的卫星结节,Ⅴ段和Ⅱ段的病灶显示完全坏死.
作者:尹毅锐;任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1至2015年普外科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美国创伤学会器官损伤量表(AAST OIS)均等于或大于Ⅲ级.根据采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8)与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中,20例(20%)被列为AAST-OISⅢ级,24例(24%)被列为AAST OISⅣ级,56例(56%)被列为AAST-OIS V级.在对照组58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活,3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1.72%.在观察组42例患者中,37例患者存活,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1.90%.在对照组58例患者中,30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1.72%.在观察组42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8.10%.观察组的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的预测因素分别为AAST OIS级别(P=0.019),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P=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0.0001),及血小板减少(P值=0.005).结论 即使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肝破裂出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损伤控制性手术对肝破裂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虎;郑建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美国医学界一直重视降低器官移植等待者的死亡率,在制定器官共享分配原则方面做得很出色[1].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器官分配方式不仅强调“重的患者”优先(而不是“合适的患者”优先)原则,美国大约每10名等待肝移植的儿童中就有1名未得到肝源而死亡.需要肝移植的儿童病情加重速度较成人更为迅速,儿童早期肝移植不仅可以避免生长发育落后及因病辍学,而且有利于长远的个人及社会发展.近Hsu等[2]分析了5年期间等待移植的儿童获得的肝源.结果显示,儿童肝移植在全美肝移植所占比例小于10%.儿童及成人为肝源的竞争之所以不对称是因为肝移植对儿童的影响大于成人.粗略计算,获得肝源的儿童比例增加20%仅减少2%的成人肝源.
作者:库尔班江·阿布都西库尔;王建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胆道超声造影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后引流不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PTCD术治疗,放置引流管后出现引流不畅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从PTCD引流管注人造影剂,观察PTCD引流管是否在胆管内,引流管末端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引流管引流范围.结果 64例患者均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无不良反应.42例患者显示引流管于胆管内,并能够追溯到引流管末端具体位置,其中9例引流管末端在肝外胆管,28例位于一级分支,5例位于胆管二级分支.18例患者的引流管末端进入肝内,但未进入胆管.4例患者的引流管盘曲在腹腔,并未进入肝脏.将未进入胆管的PTCD引流管在超声下重新置管,位置不恰当的重新调整位置,单根引流管引流范围不够的追加引流管.所有患者胆汁引流均通畅,24 h胆汁引流量均超过500 mL.在确定PTCD引流管进入胆管、确定进入肝脏、确认进入腹腔以及不能确认几个方面,一般超声造影分别为27例、29例、0例、8例,而胆道超声造影分别为42例、18例、4例、0例,超声造影的准确度更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道超声造影对于经PTCD后引流不畅患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查找引流不畅原因,进行相应调整提供确切依据.
作者:王华;褚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精细介入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HBV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55例在我院治疗且失去手术机会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27例接受精细介入治疗,观察组28例在精细介入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通过分析患者的AFP、肝功能、KPS评分及生存率等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及肝功能(ALT、TBil)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患者KPS评分均升高,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个月、1年及2年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精细介入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精细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苏玲;张耀纲;朱国华;张旭;冯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cAg定量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5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sAg与HBeAg定量,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病毒时间0.5年,1年,1.5年,2年,2.5年,3年,3.5年,4年以上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0(0/9),16.6% (6/36),17.4%(4/23),43.7%(14/32),6.9%(2/29),35.3%(18/51),50%(12/24),44.2%(23/52);各组治疗后HBsAg阴转分别0,0,1,3,0,1,4,10例,其中2例HBsAg低水平复阳.各组抗病毒治疗前后HBsAg分别为9422.8(151.8~55450)和8328.9(192~46266.9) 、16908.5(0.8~90000)和12159.7(0.5~90000) 、15697.8(10~89900)和8667(0.8~56988.8)、10357.3(1.5~90000)和7785.5(0.05~90000) 、15323.7(50~75900)和8401.6(22.3~49831.1)、11897.6(0.5~90000)和6392.5 (0.05~90000)、11736.1(0.5~90000)和2732.6(0.05~25668.4) 、7077.8(0.5~74750)和3505.2(0.05~57050) IU/mL. HBsAg 下降幅度分别为0.1039(0.6~0.92) 、0.2648(0.84~0.98) 、0.3924(0.34~0.99) 、0.4012(0.85~1) 、0.3397(-0.67~0.85) 、0.3975(-3.66~1)、0.6428(-0.51~1) 、0.6026(-0.68~1).抗病毒治疗后HBeAg下降幅度分别为0.368(0.05~0.73),0.491(0.07~0.98),0.564(-0.03~1),0.685(0.28~1),0.741 (0.41~1),0.758(0.51~1),0.775(0.37~1),0.829 (0.57~1).抗病毒治疗后HBsAg反弹率分别为31.8%(7/22),18.6%(11/59),17.4%(8/46),19.4%(12/62),17.7%(11/62),15.9%(21/132),5.8% (4/69),9.6% (13/135),抗病毒治疗后HBcAg阳性肝炎发生HBeAg反弹率分别为11.1%(1/9),5.6%(2/36),13%(3/23),12.5%(4/32),0%(0/29),5.9%(3/51),4.2%(1/24),7.7%(4/52).26例因自行停药或耐药变异发生HBV DNA明显复制,肝炎发作伴随HBsAg与HBeAg定量的超高水平反弹.结论 抗病毒治疗时间与HBsAg下降幅度及HBeAg阴转率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治疗前中后都要加强医患沟通,做好慢病随访,确保患者依从性.
作者:顾生旺;李健峰;刘欢;姬腾飞;江海洋;蒋兆荣;吴刚;汪春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周龄C57BL/6N-Tg(1.28 HBV)/Vst乙肝病毒转基因(HBV-Tg)小鼠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病理特点.方法 采集1 2、24、36周龄HBV Tg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样本,并以36周龄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血清HBsAg、HBeAg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与网状纤维染色以观察肝组织病理及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HBsAg、HBcAg、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 各周龄HBV-Tg小鼠血清HBsAg、HBeAg及肝组织HBsAg与HBcAg表达均呈阳性,血清HBV DNA载量均大于(1.0×107)IU/mL;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Hyp含量、炎症、胶原面积、α-SMA表达均随HBV-Tg小鼠周龄逐渐升高,12周龄时ALP活性高,36周龄时肝组织炎症损伤及胶原沉积为明显.结论 随着HBV-Tg小鼠周龄增加,肝脏逐渐呈现自发炎症和纤维化,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探究其病理机制和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作者:孙鑫;黄恺;赵志敏;吕靖;彭渊;陶艳艳;刘成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鞘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组分之一,参与介导信号传递的脂筏结构的形成[1-2].研究已经证实鞘脂与肝脏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近的国内外研究包括我们的一系列研究都发现,鞘脂参与到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慢性感染过程,本文结合国内外进展及我们的研究结果,将鞘脂在慢性HCV感染中的作用综述如下.一、鞘脂概述在结构上,鞘脂是以鞘氨醇为骨架的复杂化合物,其家族中包括神经酰胺,鞘氨醇,鞘氨醇-1-磷酸,神经酰胺-1-磷酸等.其中神经酰胺是鞘脂的基本组成单位,处在鞘脂的代谢中心.目前研究证实鞘脂参与细胞膜形成的同时还作为信使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的信号通路.
作者:李俊峰;郑素军;陈煜;段钟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与CT检查对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应用价值,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CT检查,MRI联合CT检查.对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总结MRI和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MRI检测出脂肪瘤型5例(31.25%)、肌瘤型3例(18.75%)、血管瘤型1例(6.25%);CT检测出脂肪瘤型4例(25.00%)、肌瘤型2例(12.50%)、混合型2例(12.50%);MRI联合CT检测出脂肪瘤型2例(12.50%)、肌瘤型2例(12.50%)、血管瘤型1例(6.25%)、混合型1例(6.25%).在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比较中,MRI检查检出例数9例(56.25%),CT检查检出例数8例(50.00%),MRI联合CT检查检出例数6例(37.50%).结论 MRI能够对肝脏内脂肪组织进行检测,而CT能够对患者的病灶密度进行检测,因此MRI联合CT检查能够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病理特征进行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吕国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急性化脓性肝脓肿是指一种由于局部肝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出现炎症反应的肝组织出现液化、坏死,终由于脓液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而形成的肝脓肿[1].临床上治疗急性化脓性肝脓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2],大量研究[3-5]显示穿刺引流治疗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治疗急性化脓性肝脓肿,因其有高治疗率、高生存率、低并发症发病率和操作方便、快捷以及安全性极高的优势.本研究就我院2014 2016年1 20例确诊为急性化脓性肝脓肿患者来研究手术治疗和穿刺引流治疗这2种治疗方法在急性化脓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对比.
作者:薄祥坤;殷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1995年新提出的肝衰竭中的一个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肝硬化患者中,具有病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高的特点.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及欧洲肝病学会(EASL)先后对ACLF进行了不同的定义.2011年EASL慢性肝衰竭学组(EASL-CLIF)为明确ACLF的定义开展了一项涵盖欧洲8个国家29所医疗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CANIONIC)[1],共纳入1343例患者,结果显示ACLF短期死亡率高(28 d死亡率>1 5%),研究人员基于ACLF器官衰竭的特征提出新的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系统(CLIF-SOFA)以用于ACLF的诊断;且由于ACLF患者的中短期预后与器官衰竭的数目密切相关,依据器官衰竭个数将ACLF分为3级,其中ACLF 3级为六大器官中衰竭器官数量等于或大于3个.
作者:张艳;李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在新发布的异常肝脏生化实验评估临床指南中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测结果推荐了统一“正常”范围(成年男性29~33 U/L、女性19~25 U/L),建议对结果超出该范围的“异常”者采取进一步评估干预措施.目前我国各临床医学实验室之间在ALT检测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无法完全确保检验方法的标准化与检测结果的一致性.ACG指南所推荐的ALT统一“正常”范围主要基于国外部分研究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我国人群,参考上/下限亦不宜简单地等同于临床决策阈值.由于上述医学检验相关概念的应用不当,简单推荐统一ALT参考范围可能导致对受检者的过度诊断和非必要的后续检查.
作者:虞倩;潘柏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患者近期预后因素,对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NUCs)抗病毒治疗在HB-ACLF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500例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HB-ACLF患者,以是否选用NUCs抗病毒治疗为根据将所有HB-ACLF患者分为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应用倾向指数匹配法对两组HB-ACLF患者进行匹配,得到两组间各协变量均衡的样本,评价NUCs抗病毒治疗对HB-ACLF患者近期预后造成的影响,并采用多变量逐步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混杂因素纠正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次数、MELD评分、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性脑病分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P<0.05)以及是否应用NUCs为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结论 高MELD评分、高患者年龄、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肝性脑病分级、高总胆红素水平及低胆碱酯酶水平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不利因素;而NUCs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及其次数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有利因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姚立鹏;闫晓虹;徐萍;胡建利;林飞蕾;陈杨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患者126例,采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的风险,分析其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能力.结果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14.46%~20.87%,平均为(17.11±2.65)%.改良POSSUM预测术后并发症21例,预测30 d内病死率为7.14%,预测病死数为9例.1 26例患者实际术后并发症1 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实际死亡6例,实际病死率4.76%.改良POSSUM预测并发症发生率(x2=0.273,P=0.601)、死亡率(x2=0.638,P=0.594)与实际值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SUM评分分成四层分析,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符合率比较,均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41%~60%评分预测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与实际值接近.实际发生并发症组与未发生并发症组生理评分(t=6.254)、手术评分(t=2.472)及POSSUM评分(t=6.184)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际存活组与死亡组生理评分(t=4.189)、手术评分(t=2.286)及POSSUM评分(t=2.614)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SSUM评分预测低危者并发症发生数与实际值符合率为100%,预测高危者病死数与实际病死数符合率为100%.结论 改良的POSSUM系统可直接应用于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通过患者个体的生理指标和术前、术中评分可较准确地预测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且该模型中的参数是患者术前需评估的内容而易获得,因此将该模型应用到临床术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镇;苏彧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