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脂肪肝整肝肝细胞分离及大量冻存的实验研究

李涛;佟辉;申川;祝哲诚

关键词:人肝细胞, 分离, 培养, 冻存, 生物人工肝
摘要:目的 建立成人脂肪肝整肝肝细胞的分离以及人肝细胞大量冻存技术,为生物人工肝提供稳定的人肝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胶原酶经肝静脉逆行灌注的方法分离成人重度脂肪肝的整肝肝细胞,并比较常规冻存和程序冻存后肝细胞在细胞活性、贴壁率、LDH漏出量及白蛋白合成能力的差异.结果 采用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胶原酶灌注液分离肝细胞的产量为(7.4±0.5)×106 cells/g肝组织,活性为(81.4±3.4)%,而未添加NAC组的肝细胞产量为(5.6±0.8)×106 cells/g肝组织和活性为(67.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的人肝细胞采用程序冻存后在细胞活性、贴壁率及白蛋白合成能力方面均相应高于常规冻存组(P<0.05),LDH漏出量低于常规冻存组(P<0.05). 结论 应用添加NAC的胶原酶灌注液经肝静脉逆行灌注可提高脂肪肝整肝肝细胞分离的活性及产量,采用程序冻存的方法可以提高冻存人肝细胞的活性,满足生物人工肝对肝细胞的需要.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延伸性服务对肝癌化疗出院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其早期很难与肝炎后肝硬化相鉴别,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佳时机[1].近年来,肝动脉栓塞化疗能明显控制和缩小病灶,使部分患者重获手术机会,延长了生存期,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但化疗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心理创伤较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对肝癌化疗出院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延伸性护理是为了满足出院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的一种不间断的、有序的、协调性的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得到持续的、规范化的、必要的居家护理服务[2].近年来,我们对肝癌化疗出院患者给予延伸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作者:罗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肝细胞癌的筛查:前路漫漫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人们开始关注肝细胞癌(HCC)的筛查.几个国家注册管理机构的数据显示HCC的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HCC是目前美国增长快的癌症相关死因,我国更是HCC的发病大国,为男性患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因.大多数的HCC患者合并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显著升高,大多数专家建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HCC筛查,以便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从而获得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措施.每年发布的高风险人群中不断升高的HCC患病风险(或发病率)促使HCC筛查受到多个指南的推荐.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汤钊猷院士和杨秉辉教授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在我国率先将甲胎蛋白(AFP)检测联合超声检查用于早期肝癌的筛查.

    作者:陆录;钦伦秀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上海肝病论坛争鸣议题4:肝功能衰竭激素应用的讨论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聂青和教授(A方观点):糖皮质激素在肝功能衰竭(肝衰竭)治疗中的地位.肝衰竭临床救治仍以综合治疗为主,但生存率仅为20%~40%.肝移植是其当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存在肝源短缺、费用昂贵等困难.国内外指南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肝衰竭不应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禁忌证.2012年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中提到了辩证使用激素,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伤,可考虑使用泼尼松,其他原因所致肝衰竭前期或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可酌情使用.

    作者:易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治疗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究血清前白蛋白(PA)检测在治疗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40例经我院检查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对其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前后血清PA、AST和ALT进行动态监测,疗程为3个月,比较服药前后三项指标的变化,选取40名门诊确认为健康体检者为空白对照组,另选取无继发性肺结核的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单因素对照组.结果 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之前,其血清PA与空白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及单因素对照组乙型肝炎患者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以后,血清PA水平降低,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因素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和ALT升高,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因素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2周后,血清PA发生变化率为75%,显著高于ALT的30%和AST的3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PA浓度为(221±121) mg/L时,ALT和AST浓度超出正常范围,肝脏的药物损伤明显.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PA浓度,平均PA浓度越高者治疗预后的效果越好.结论 血清PA水平同AST和ALT一样是判断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治疗中肝功能损伤的重要检测指标,而血清PA在早期诊断中更具敏感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早期损害的常规检测指标来进行推广.

    作者:张巍;崔中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和血清病毒学标志物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CHB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物及肝组织、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HBVcccDNA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20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肝组织及血清HBV DNA定量的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HBsAg、HBeAg、HBcAb等血清学标志物的测定,分析肝组织HBVcccDNA与肝组织HBV DNA、血清HBV 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肝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BVcccDNA,含量在7.63×104拷贝数/mg~9.46×108拷贝数/mg(对数值:7.55±1.08)之间;肝组织HBVcccDNA与肝组织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9,P<0.01),与血清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0,P<0.01);肝组织HBVcccDNA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676,P<0.01),与血清HBsAg无相关性(r=0.195,P>0.05),与HBcAb呈显著负相关(r=-0.624,P<0.01).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内HBVcccDNA呈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sAg定量尚不能作为反映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结合肝组织HBV DNA、血清HBV DNA等定量检测可以更全面反映HBV复制水平及患者病情评估.

    作者:李春艳;陈延平;徐光华;冯继红;魏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肺损伤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胎儿肺损伤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30例ICP孕妇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我院同期收入的30名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差异,以及胎儿肺动脉血流指数、板层小体(LB)、肺面积/体重比值,并且分析观察组胎儿肺损伤相关性.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AST、ALT、TBA均出现明显升高,而TBA增高倍数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肺面积/体重比值、LB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胎儿肺动脉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和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血清TBA与胎儿肺动脉RI、胎儿肺动脉S/D呈正相关,与胎儿LB、胎儿肺面积/体重比值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孕妇胎儿肺损伤与血清TBA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若ICP孕妇的血清TBA水平增长较快,极易导致胎儿肺损伤的表现,可将血清TBA水平作为ICP孕妇的重点检测指标.

    作者:于清梅;孙彬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65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细菌DNA,并与其粪便大肠杆菌培养出毒力基因Colv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S rRNA检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标本的阳性率为64.6%,明显高于腹水细菌培养的4.6%(P<0.01).比对同一病例其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标本中细菌16S rRNA 阳性情况能达到70%,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柏胜;谢兰丰;刘岩红;沈思兰;钱方兴;郑万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直径≤3cm)的价值研究

    目的 对直径≤3cm的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探讨该方法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灶直径大小进行分组,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分析结果,并与终的诊断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检验对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5.6%,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95.6%,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97.7%;对不同直径的病灶病理检查发现,不同直径(0~1、1~2和2~3cm)的病灶良恶性的比例无显著差别(P>0.05);不同时相的造影结果显示,门静脉期中,1~2cm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低的比例显著少于2~3cm病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与延迟相的比较,两组病灶的增强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于≤3cm的肝内局灶性病灶诊断价值较高,而门静脉期时,直径≤2cm的肝内恶性病灶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进行诊断时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作者:杨荣泉;谢洪群;杨彬;王嘉;刘韦华;刘晨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Dubin-Johnson综合征(DJ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1例DJ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28.7±8.1)岁,平均Tbil(59.2±11.1) μmol/L;平均Dbil(40.9±9.3) μmol/L,肝穿病理组织肉眼可见呈黑色、灰褐色、黄绿色、灰黑色等黑肝表现.光镜下主要病理改变:肝细胞内大量较粗大的深棕色颗粒沉积,以中央静脉周围为著,少数肝细胞水样变性,窦周炎不明显,汇管区无或轻度扩大,少量炎细胞浸润,未见明确界面炎.结论 DJS多发于男性,以青少年期发病为主,升高以Dbil升高为主,肝穿病理检查为确诊DJS主要手段,黑肝表现及镜下深棕色颗粒沉积为其特异性病理特征.

    作者:余思邈;朱云;高含佳;杜宁;王立福;孙永强;景婧;王丽苹;张帆;王睿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HNF4a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组织中HNF4a蛋白表达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中HNF4a蛋白,观察172例患者肝细胞癌组织中HNF4a的表达情况;HNF4a蛋白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例参数间的关系、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结果 HNF4a阳性率为81.98%(141/172),HNF4a基因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HBsAg、肝硬化、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转移复发无相关性(P>0.05),与AFP、肿瘤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P<0.05).HNF4a蛋白高表达患者中无病生存期为22个月,HNF4a低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为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期分析显示,HNF4a蛋白表达是其风险因素(P<0.05).

    作者:张伟;董政;孔慧芳;张百龙;毛威;高旭东;荣义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DKK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Dickkopf-3(DKK3)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喂养C57BL/6雄性小鼠来构建NAFLD模型,通过检测肝功能、糖代谢变化、肝脏组织中脂质含量及肝脏病理学变化评估NAFLD模型是否成功;并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DKK3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高脂饮食组小鼠NAFLD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饮食组小鼠肝脏中DKK3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定量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K3在NAFLD小鼠肝组织中表达明显下降,提示DKK3涉及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谢兰丰;沈婷婷;郑册;王丕晓;魏巧芳;杨长青;张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疗效的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替诺福韦酯(TDF)和恩替卡韦(ETV)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有关TDF和ETV治疗CHB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ETV和TDF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周时的RR=1.19,95% CI=1.09~1.30;96周时的RR=1.08,95% CI=1.02~1.14];两种药物的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种药物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TV和TDF对CHB核苷(酸)类药物初治患者抗病毒疗效相似,但仍需进一步观察远期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丁荣蓉;施光峰;张占卿;周新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及30名同期体检的健康者,根据ALT、TBil、A、A/G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观察轻、中、重度组及对照组间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IFN-γ、TNF-α、IL-4及IL-10),并观察IFN-γ、TNF-α、IL-4及IL-10分别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IFN-γ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IL-4及IL-10与其呈负相关,TNF-α与其无相关性.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相关水平(IFN-γ、IL-4及IL-10)可以反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病毒治疗时机选择的免疫学参照指标.

    作者:侯建明;吴贺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酒精依赖和酒精相关性肝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饮酒是目前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酒精性肝硬化已成为肝移植的第二适应证.过量饮酒还可引发酒精相关的意外伤害、胰腺炎和胎儿酒精综合征等疾病.酒精也是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酒精依赖和酒精相关性肝病的遗传学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的基因多态性在东亚人群中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能增加患病风险的强大候选基因.发生酒精依赖的易感性和酒精相关性肝脏损伤由一系列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所决定,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但酒精依赖的家族性和遗传性已得到充分验证.不过这些因素在酒精性肝硬化中的作用还有待证明,已经确定的三个强大候选基因PNPLA3,TM6SF2和MBOAT7带来的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阐明无疑会增加我们对该病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使酒精相关疾病的遗传背景得到更充分的理解,但其信息量仍远远不够.更为透彻地理解疾病风险的遗传背景可以提升疾病的预防、集中治疗资源的分配,还将帮助找寻酒精相关疾病新疗法的潜在药物靶点.

    作者:李银玲;王炳元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美国胃肠病学会粪菌移植国家注册局:认识微生态治疗风险和获益的重要一步

    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捐赠者体内获得的粪便移植入想要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来缓解病情的患者体内.这种广撒网的方法对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十分有效[1].FMT操作简便且治疗物(如粪便)易于获取,这使得临床上重建肠道群菌的治疗进展快于科研领域.此外,过早在临床运用并推广FMT而跳过了常规的科研流程(如大型随机试验),使得FMT短期和长期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从科研的角度看,FMT成功治愈艰难梭菌感染足以证明改善肠道微生态是治疗人类疾病的有效疗法.更重要的是,这一疗法不仅适用于感染,也适用于炎症性肠病和肥胖[2].相比之下,肠道微生态和其他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肿瘤)之间的联系引起了与FMT有关的除病原传播外的其他安全性方面的担忧.

    作者:顾天翊;陆伦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用于区分不同类型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血脂指标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用于区分不同类型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31例首诊脂肪肝患者,纳入患者组,并按照其脂肪肝类型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组(n=49例)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82例),同时,选取7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及患者组组间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差异,分析上述指标区分脂肪肝类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患者组ALT、AST、GGT、TC、TG、HDL-C及肝功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其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酒精性脂肪肝组AST、GGT水平及AST/ALT>2、GGT异常率均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T、GGT及AST/ALT>2、GGT异常率可作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鉴别参考,但血脂指标对于脂肪肝类型的判断无明显意义.

    作者:杜志娜;曲韬;尉迟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成人脂肪肝整肝肝细胞分离及大量冻存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成人脂肪肝整肝肝细胞的分离以及人肝细胞大量冻存技术,为生物人工肝提供稳定的人肝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胶原酶经肝静脉逆行灌注的方法分离成人重度脂肪肝的整肝肝细胞,并比较常规冻存和程序冻存后肝细胞在细胞活性、贴壁率、LDH漏出量及白蛋白合成能力的差异.结果 采用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胶原酶灌注液分离肝细胞的产量为(7.4±0.5)×106 cells/g肝组织,活性为(81.4±3.4)%,而未添加NAC组的肝细胞产量为(5.6±0.8)×106 cells/g肝组织和活性为(67.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的人肝细胞采用程序冻存后在细胞活性、贴壁率及白蛋白合成能力方面均相应高于常规冻存组(P<0.05),LDH漏出量低于常规冻存组(P<0.05). 结论 应用添加NAC的胶原酶灌注液经肝静脉逆行灌注可提高脂肪肝整肝肝细胞分离的活性及产量,采用程序冻存的方法可以提高冻存人肝细胞的活性,满足生物人工肝对肝细胞的需要.

    作者:李涛;佟辉;申川;祝哲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36例临床分析

    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较为困难,自体腹水浓缩回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一种重要手段[1].我院采用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36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5年06月在我院住院的36例肝硬化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国际腹水协会定义[3-4].除外心肺疾患、肝性脑病、近期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患者在给予保肝、利尿等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治疗.

    作者:王守兵;刘星;张克祥;孟召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核苷(酸)类序贯α-2b干扰素治疗HBeAg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虽然已经进入了抗病毒治疗时代,但干扰素α和核苷(酸)类似物单用在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抗病毒的应用中均存在局限性.核苷(酸)类似物对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影响甚微,治疗期间能够维持病毒检测阴性,要获得HbsAg清除及HBeAg血清学转换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比例很低,且容易耐药且停药易复发.干扰素α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清除,但抑制HBVDNA作用弱,现对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后HBVDNA转阴3~5年,但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清除患者序贯加用普通干扰素α-2b后疗效观察,为CHB患者提供可以达到满意治疗终点甚至理想终点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琳;张志敏;王存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二甲双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与单纯TACE在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 观察组于TACE术后第2天开始加服二甲双胍片, 对照组TACE后不用任何抗肿瘤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疗效、生存率、肝功能指标及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 TACE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缓解率较对照组高(P<0.05).随访两组生存率,行TACE 12个月以后,观察组生存率较对照组高 (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在TACE后第1天,均较TACE前升高(P<0.05),1个月后,则较TACE前下降(P<0.05);6个月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较TACE前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6个月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较对照组好(P<0.05).生存质量在TACE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较TACE前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则较TACE前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TACE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 加用二甲双胍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化疗不良反应.

    作者:曾炼坤;曾书琴;蒋婵;刘雪芳;邱友燕;夏碧文;沈立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