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乐成;何长伦;陈成伟
HBV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ccDNA)是嗜肝 D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嗜肝 DNA 病毒部分基因的mRNA和前基因组 RNA的合成模板,在 HBV感染初期即能检测到,且长期存在于细胞核中。其在 HBV 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的长期存在也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HBV cccDNA肝细胞中持续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复发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肯定,现就 HBV cccDNA 常用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周龙;佘会元;王晓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预后情况。结果57例患者好转54例(94.7%);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26例(45.6%),其中含何首乌成分的制剂有21例(36.8%);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平均住院日[(15.4±8.2)d]明显低于对照组[(22.5±9.5)d,P<0.05]。治疗组的好转率(96.4%)与对照组(9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药,尤其是含何首乌成分的中药;熊去氧胆酸胶囊不能改变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预后,但能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张长江;郭建琼;游忠岚;朱研;巫继;赵颂涛;孙伟;刘慧敏;黄广宇;夏杰;张辉艳;蒋业贵;王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又称为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2(Golgi phosphoprotein 2,GOLPH 2)和高尔基体膜蛋白1(Golgi membrance protein,GOLM1),是近年发现的一种 II 型高尔基体膜蛋白(Type II Golgi membrance protein)。该蛋白在多种疾病及癌变组织中都有高表达,与肝脏疾病关系尤其密切;多项研究显示,GP73在肝癌的血清学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优于 AFP,有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也有研究报道其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也有高表达。现将 GP73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松;俞海英;杨永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我国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肝纤维化主要病理学特征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因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而在肝内过量沉积。制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止肝硬化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中抗病毒与抗肝纤维化治疗对防止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抗肝纤维化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以及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如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抑制胶原增生及促进胶原降解等。近年来随着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调控的了解,国内外文献证实,慢性乙型肝炎(CHB)早期肝纤维化阶段经过治疗大多数可以逆转和治愈。
作者:王爱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肝胆胰十二指肠疾病患者 ERCP术后的临床资料。熊去氧胆酸组30例采用基础治疗+常规护肝治疗+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剂量为500 mg,2次/d口服,疗程28 d。对照组32例采用基础治疗+常规护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7、14、28天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药物不良反应及有效率等。结果 ERCP 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熊去氧胆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熊去氧胆酸的30例患者中有7例轻度不适的药物反应,可能无关者3例,无关者3例,无法判断1例;无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其药效安全可靠。熊去氧胆酸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对照组32例中,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有效率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对 ERCP 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肝功能的恢复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有明显的临床治疗价值。
作者:刁同进;赵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 ury,AKI)是由 AKI网络提出的新概念,指短期内肾功能急剧下降,根据血清肌酐升高的幅度可以分为三期:1期,血清肌酐较基线升高150%~200%;2期,血清肌酐较基线升高200~300%;3期,血清肌酐较基线升高300%,或肌酐基线水平≥4 mg/dL的至少增加0.5 mg/dL,或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 AKI 分期的进展增加[1]。目前 AKI概念被重症监护(ICU)和肾科医师广泛接受。AKI改变了传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概念,但(1)很难鉴别功能性 ARF与急性肾小管坏死,且与肾组织学、临床特点和预后相关性差;(2)诊断 ARF 血清肌酐要有明显升高, AKI只要血清肌酐轻微增加(≥0.3 mg/d 或超过基线水平≥50%)即可诊断。
作者:宦红娣;王艳;张军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既往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IFN)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复发后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标准的 HBeAg(+)患者37例,其中既往无抗病毒药物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曾经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分别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析两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后复发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阴转率,ALT复常率有无差异。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初治组与普通干扰素经治组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R)分别为56%、67%,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52%、33%,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7%、5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应答分别为24%、12%;HBeAg 血清学阴转率分别为4%、0%;ALT 复常率分别为48%、67%;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疗效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应答率与初治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普通干扰素经治后再次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复发率明显升高。
作者:苗慧;陈晓蓉;时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我院2002-2011年肝病科住院患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今后肝病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我院肝内科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患者情况进行分析,按年度统计出住院患者的病种、人数、年龄、性别,对前10位的病种进行顺位排序,分析十年来肝病科病种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儿童肝炎住院病人数逐年减少,成人肝炎住院病人逐年增多。2002年前10位肝炎病种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戊肝、甲肝、丙肝、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到2011年肝炎病种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丙肝、戊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急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甲肝。2011年与2002年好转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U值为14.21,P<0.01);2011年与2002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U值为2.04, P<0.05)。1岁以内的患儿多见于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占44.16%;6~10岁组 HBV肝炎占49.15%,11~14岁组 HBV肝炎占68.28%,有显著性差异(U值17.46、4.23,P<0.01);≤1岁组死亡率5.19%明显高于6~10岁组1.13%、11~14岁组0.88%,有显著性差异(U值为2.23、2.37,P<0.05)。结论成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人数占第一、二位;肝癌、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岁以内的肝炎多由巨细胞病毒引起;小儿肝炎年龄越大乙肝发病率越高;一岁以内死亡率明显高于6~14岁患儿;近年来肝炎的好转治愈率明显提高。
作者:俞海英;郭银燕;潘剑;丁巧云;曹兴国;杨觉民;张小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伊班膦酸钠是一种含氮的二膦酸盐,它通过抑制法尼基焦磷酸合酶,从而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1]。它被批准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可以通过口服以及静脉注射两种途径[2-3]。尽管二膦酸盐类药物常常与一些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返流、食管炎以及食管溃疡,但其肝脏毒性很少报道。
作者:刘欣瑜;陈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HBeAg与 HBV DNA 联合定量检测对 HBeAg 阳性的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7例慢性乙型肝炎、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7例肝细胞癌患者),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HBeAg、HBV DNA 等指标。采用 ROC 曲线评价 lgHBV DNA、lgHBeAg、lgHBV DNA/lgHBeAg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准确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 HBeAg 定量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在性别、年龄、HBV DNA、TBil、ALT、Alb、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 定量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在性别、年龄、HBeAg、TBil、ALT、Alb、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的 HBeAg、HBV DNA 水平高于乙肝肝硬化及肝癌组(P<0.05)。lgHBV DNA/lgHBeAg诊断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准确性比其中单一种准确性高,佳截断值12.31,灵敏度0.412,特异度0.867。结论单一 HBeAg作为判断 HBV复制的活跃及预测疾病进展有一定局限性,故在临床联合检测 HBV DNA和 HBeAg定量,对 HBeAg阳性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有更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胡晨波;方敏;沈群;陆培瑜;顾建英;李仲平;陈晓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女,50岁,因“发热、纳差半月,身目黄染1周”于2013年3月19日入院。入院前半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以夜间较为明显,高体温达38℃,清晨可自行退热,伴纳差,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当地卫生室予抗感染处理后无明显好转。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身黄、目黄、尿黄,且仍有夜间体温升高,高达39℃。既往2010年10月29日体检时发现 HBsAg 阳性,HBsAb 阴性,HBeAg 阴性,HBeAb 阳性, HBcAb 阳性,HBV DNA<5.0×104 IU/L,肝功能为正常水平,未予特殊处理。入院后查体套 T 38℃,急性面容,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肝区轻度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3月20日行血常规示单核细胞百分比15,超敏C反应蛋白未见明显异常;小便常规示胆红素++,白细胞++;血沉22 mm/h;乙肝三系 HBsAg 0.94 IU/mL 阳性,HBsAb 15.92 mIU/mL 阳性,HBeAg 0.20 S/CO阴性, HBeAb 0.1S/CO阳性,HBcAb 12.41S/CO阳性;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肝功能示:TBil 89.1μmol/L,DBIL 62.9μmol/L,IBIL 26.2μmol/L,ALT 578 U/L,AST 402 U/L,ALP 155 U/L, GGT 83 U/L,ALB 31.2 g/L,GLB 36.3 g/L,A/G 0.9;ASO、RF、输血前体检、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肥达氏反应、甲状腺系列、凝血系列未见明显异常;胸部 CT 示:两下肺胸膜改变;腹部B超示胆囊壁水肿,肝回声改变。入院诊断:1.黄疸待查: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2.发热待查:急性胆囊炎、肺结核、尿路感染、予头孢美唑针2 g,1次/12 h 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静脉滴注抗感染,天晴甘美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保肝降酶,思美泰、熊去氧胆酸胶囊退黄及中药茵陈蒿汤加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退黄等处理。3月22日体温无明显下降,高达38.2℃,以午后及夜间明显,复查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15,超敏C反应蛋白无明显异常,尿常规白细胞(-)。胸部CT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考虑肺部感染,换用美罗培南针0.5g,8h/次,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0.4 g,1次/d,静脉滴注抗感染,至3月25日体温恢复正常。3月26日行肝功能示 TBil 177.4μmol/L,DBil 135.4μmol/L,IBil 42μmol/L, ALT 860 U/L,AST 602 U/L,ALP 112 U/L,GGT 41 U/L, ALB 22.8 g/L,GLB 39.2 g/L,A/G 0.6;HAV-IgM 阴性, HEV-IgM阳性;丙肝抗体阴性;CMA-IgM阴性,CMA-IgG 阳性;EBV-CA IgG 阳性,EBV-CA IgM 阳性,EBV IgM 阳性, EBV-NA 阳性,诊断考虑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及 EB病毒感染。继续予保肝降酶及退黄处理。4月17日复查肝功能示TBil 40.2μmol/L,DBil 13.9μmol/L,IBil 36μmol/L,ALT 36 U/L,AST 36 U/L,ALP 89U/L,GGT 43 U/L,ALB 33.1 g/L, GLB 38.9 g/L,A/G 0.9;HEV-IgM 阳性;CMA-IgM 阴性, CMA-IgG 阳性;EBV-CA IgG 阳性,EBV-CA IgM 阳性,EBV IgM阳性,EBV-NA 阳性。患者无发热畏寒,无身目黄染,无咳嗽咳痰。查体:T 36.6℃,全身皮肤及巩膜无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4月20日患者病情好转出院。5月9日随诊复查血常规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无明显异常,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HEV-IgM 阳性, EBV-CA IgG 阳性,EBV-CA IgM 阴性,EBV IgM 阴性,EBV-NA 阴性。8月16日随诊复查 HEV-IgM 阳性,11月13日随诊复查 HEV-IgM 阴性。
作者:邹鲁;邱瑾;张美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干扰素在老年丙型肝炎治疗中的效果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从2009年的8月至2011年的10月收治的53例老年丙型肝炎患者与36例中青年丙型肝炎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后的病毒载量以及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病毒的应答率为20.8%;老年组患者持续性的病毒应答率是69.8%,治疗结束时病毒的应答率是79.2%,治疗早期的病毒应答率是41.5%;在肝功能复常率的临床的比较上,对照组高于老年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白细胞的计数降低、抑郁和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长效还是普通的干扰素在老年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的 SVR均与年轻人相同,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的疏导和检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抗抑郁的药物提高依从性。
作者:张学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其与肝脏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1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 ELISA法测定血清 MIF、IL-17和 IL-10的含量,同时检测 ALT、HBV DNA 和 HBV 标志物。结果实验组 ALT及 HBV DNA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MIF、IL-17的含量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 IL-10的含量在第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有效抑制 HBV的同时,还能够调节 MIF、IL-17和 IL-10的平衡,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
作者:于晓辉;李晓云;段惠春;赵夏平;王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明确2008和2012年上海市35岁以上居民脂肪肝患病率变化。方法利用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35岁以上居民2008年和2012年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上海市脂肪肝患病率变化。结果2008年6129例完成体检,B超共检出脂肪肝1259人,患病率20.54%;2012年6298例完成体检,B 超共检出脂肪肝1410例,脂肪肝患病率为22.39%,2012年脂肪肝患病率高于2008年(χ2=6.28,P<0.05),2012年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2008年(χ2=15.96,P<0.01),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无明显差异(χ2=0.03,P>0.05)。结论脂肪肝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男性患病率上升,女性无明显变化。患病呈年轻化趋势,小于65岁居民患病率上升,大于65岁居民患病率降低。
作者:周黎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大多数患者认可,但长期应用易产生 YMDD 病毒变异耐药,其耐药突变发生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2、3、4年的耐药突变率分别为14%、38%、49%、66%[1],发生耐药的部分患者在出现血清病毒载量的明显反弹后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终发生肝衰竭[2],此时加用阿德福韦酯可能为时已晚,对于这一人群的抗病毒药物的选择,相关的指南并没有明确指出,我科应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此类患者2例,疗效较好。
作者:李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直径约30~100 nm、由生物膜包裹的囊泡,是细胞内的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与胞浆膜融合的产物,可由众多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胞吐作用(exocytosis)释放至细胞外隙或生物学体液中,其首要生物学功能是进行细胞间联络。外泌体含有细胞特异性蛋白分子、mRNAs及miRNAs等重要分子,通过将这些分子送达靶细胞而发挥细胞间联络作用,从而带来对机体有益(生理性)或有害的(病理性)潜在结果。肝脏细胞,尤其是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既可释放外泌体,又是肝脏内源性外泌体和其他器官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用的靶细胞。尽管目前对肝脏外泌体的研究有限,但初步研究显示外泌体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参与肝细胞癌(HCC)、病毒性肝炎及肝脏炎症等的发病机制,是肝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也是肝病新的潜在治疗手段。本文特对肝脏外泌体的发现、功能及其对肝病潜在的诊治价值等做一简要总结。
作者:于乐成;何长伦;陈成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与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MRP)的关系。方法收集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和对应癌旁正常肝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肝组织中 HIF-1α和 MRP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IF-1α和MRP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P<0.05)。病理分级(Ⅲ~Ⅳ级)、TNM 分期(Ⅲ~Ⅳ期)、有门静脉癌栓、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 HIF-1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病理分级(Ⅲ~Ⅳ级)、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 MR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78份肝癌组织中,HIF-1α和 MRP 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24,P<0.05)。结论 HIF-1α和 MRP过表达可能在肝癌的恶性增殖、分化及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郭晓东;李志伟;杨美;余灵祥;郭超楠;熊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某医院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于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50例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腹部B超的变化。结果50例患者治疗前后对照有显著疗效者28例(56.0%),有效21例(42.0%),无效1例(2.0%)。治疗前后 ALT 、AST、胆固醇、甘油三脂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晓风;周莹丽;陈君;张跃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预防 HBV携带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使用泼尼松后激活 HBV 的价值。方法91例 HBV携带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加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至泼尼松停用3个月终止。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 ALT、AST水平和 HBV DN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2、3个月对照组 ALT、AST分别为(40.3±2.8)、(60.1±4.0)、(64.5±3.8)、(30.1±3.2)、(64.2±2.7)、(62.2±4.7)U/L,均高于同期治疗组(36.6±2.0)、(38.9±5.4)、(40.1±4.2)、(20.3±1.8)、(59.5±2.3)、(50.1±3.1)U/L,均 P<0.05。在治疗2、3个月后,对照组 HBV DNA 水平分别为(5.7±1.1)、(5.1±1.2)lg拷贝/mL显著高于治疗组(4.3±0.9)、(4.1±1.1)lg 拷贝/m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HBV DNA也明显高于治疗前(4.3±1.0)lg拷贝/mL,P<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有8例 HBV DNA转阳,而治疗组无1例转阳,其中4例伴有 ALT、AST升高达150 U/L。结论 HBV携带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采用抗结核及泼尼松治疗的同时加用拉米夫定,能有效预防 HBV被激活,且不影响抗结核药物的疗效。
作者:邹刚;江虹;杨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肝衰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缺乏特效治疗,其病死率较高。我国以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先后于2005年及2011年发布和更新了《急性肝衰竭指南》,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自2006年首次发布后也在2012年进行了更新。指南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肝衰竭诊治水平的提升,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肝衰竭的治疗依然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亟待解决。
作者:鱼康康;李宁;施光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