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压氧治疗肝肺综合征大鼠的实验研究

李宁;郝建宇;庞宝森;刘福佳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 胆总管结扎, 高压氧
摘要: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肝肺综合征(HPS)的作用.方法 采用胆总管结扎术(CBDL)制备HIS动物模型.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8只、单纯造模组(CBDL5w组)12只、治疗1周组(HBOT1w组)12只、治疗2周组(HBOT2w组)12只.两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送入高压氧舱治疗,分别治疗1周和2周.Sham组和CBDL5w组大鼠在术后5周,HBOT1w组和HBOT2w组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血气分析、肝功能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浓度检测,肝、肺病理检查,并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肝、肺微循环.结果 CBDL5w组大鼠肝功能检测中ALB降低,ALT、AST、ALP、γ-GT、TBIL及TBA均升高,血气分析中PaO2降低,PA-aO2增大,与Sham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病理检查CBDL5w组大鼠的肝脏组织可见胆汁性肝纤维化表现,肺组织可见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证实HPS大鼠模型制成;同时与Sham组相比,CBDL5w组大鼠血清NO及ET-1浓度均升高(P<0.01),肝脏毛细血管血流量降低(P<0.01),肺脏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大(P<0.01).经高压氧治疗后,HBOT1w组大鼠与CBDL5w组相比,以上指标均好转(P<0.01).HBOT2w组大鼠与CBDL5w组相比,除血清NO水平和肺脏毛细血管血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大鼠HPS可通过降低血清NO、ET-1浓度,提高组织氧含量及改善肝、肺微循环等,有效改善肝、肺功能及病理,且治疗前期效果更好.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现阶段,器官移植是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及糖尿病等终末期疾病唯一的治愈途径,虽然临床移植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两个重大问题阻碍了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一是供受者组织相容性基因的多态性使得移植物几乎是毫无例外地发生排斥反应,因此,患者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这种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杜传福;于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癌门静脉阻断后血液动力学改变的MSCT灌注成像实验研究

    肝癌的门静脉阻断有利于抑制肿瘤生长,促进未阻断肝组织的代偿性增生,降低经门静脉途径的转移[1,2].客观地分析门静脉阻断后局部组织的血流变化是探讨其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王文献;陈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己酮可可碱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16周;治疗组大鼠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加用己酮可可碱16 mg·kg-1.d-1治疗4周;对照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16周.在实验16周结束后处死3组所有大鼠,用RT-PCR方法分别测定肝组织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指标:Ⅰ、Ⅲ型胶原、TIMP-1、MMP-13的mRNA水平.结果 大鼠肝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为1.466±0.212、1.890±0.078和1.553±0.129,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为1.803±0.186、2.593±0.306和1.897±0.119,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为1.313 ±0.031、1.760±0.225和1.780±0.245,模型组及治疗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大鼠肝组织中MMP-13 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为0.690±0.026、0.700±0.010和0.821±0.020,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水平较对照组及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已酮可可碱可降低NASH大鼠肝脏中细胞外基质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对TIMP-1的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升高肝脏中MMP-13的水平,对NASH引起的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崔焱;张莉;贾继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年结果总结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5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病毒变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42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先按3:1随机双盲分成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共12周,以后所有患者均服拉米夫定100 mg/d,共5年.结果 服药治疗5年后,血清HBV DNA仍持续降低,在YMDD变异患者中则增高,中位值为107.5 Meq/nd.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8.6%和27.5%.与治疗前ALT水平有显著关系.治疗前ALT基础值>2×ULN(正常值上限)和>5×ULN者,5年时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50%和67%.治疗前ALT增高的患者,5年治疗后,ALT的复常率为58%,治疗前ALT正常的患者,67.0%仍正常.1,2,3,4和5年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12.1%,49.7%,70.5%,67.0%和70.8%.发生变异后,HBV DNA大多仍可有一定程度抑制,在基线以下少部分可回升.在YMDD变异患者,继续有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分别为18.4%和17.8%,低于非变异组患者.疗程中ALT增高>5×ULN有22例,其中变异者16例,非变异者6例,经处理后均缓解.在5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24.8%.结论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持久抑制HBV复制和促进血清转换,耐受性和安全性好,选择适合的患者,可取得佳疗效.

    作者:姚光弼;朱玫;马秀云;蔡皓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难以发现[1,2],其预后较差,病死率逐年增高,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作者:谭一清;王俊;鲁玲;李红兵;张晓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饮食调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实验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脂肪肝及其相关性疾病患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

    作者:刘庆生;王小奇;张洁;陈芝芸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血友病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慢性丙型肝炎是血友病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比起单独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艾滋病病毒(HIV)可促使HCV复制和增殖,加快病程进展,更早进展到肝硬化期[1].

    作者:刘惜年;巫善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HIV和HCV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

    艾滋病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均可经静脉注射毒品、血制品输入、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作者:雷华;李云丽;庄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是晚期血吸虫病肝脏严重的病理改变.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抗纤维化药物.

    作者:谌辉;贺永文;李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结核病相关性急性肝炎1例

    患者,男性,23岁,因畏寒、发热、乏力、纳差6 d,伴黄疸3 d入院.患者因患肺结核病于2005年1月完成抗痨疗程,经胸片复查,结核病灶吸收,肝功能正常,遂终止治疗,恢复外地打工,未作随访.

    作者:郑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血糖及肝硬化模型大鼠肝脏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的表达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指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等大分子在没有酶参与的条件下,自发地与葡萄糖或其他还原单糖反应所生成的稳定的共价加合物.

    作者:蔡晓波;范建高;田丽艳;钱燕;陆元善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功能及其与临床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ore通过Lipofecta-mineTM基因转染法转染HepG2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HepG2细胞(Hep-core),经Western blot证实有HCV核心蛋白表达;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扩增获得HCV特异性CTL(HCV-CTL),以Hep-Core细胞和HepG2细胞作靶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HCV-CTL活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含量,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HCV-CTL活性值为(23.9±4.8)%,明显低于对照组(42.6±6.5)%(t=7.22,P=0.011).高病毒载量组HCV-CTL活性值(18.9±4.8)%,明显低于低病毒载量组的(33.7±3.2)%(t:8.22,P=0.003);基因1型患者HCV-CTL活性值(20.8±2.1)%明显低于基因2或3型的(32.4±2.5)%(t=11.7,P=0.001);ALT升高患者HCV-CTL活性值(29.3±3.1)%与ALT正常患者(25.7±3.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93,P>0.0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量(957±241)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7±673)pg/ml(t=8.87,P=0.001).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CTL活性降低,CTL的免疫功能低下与病毒水平和基因型相关而与ALT水平无关.

    作者:孙丽杰;于建武;李树臣;李明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肝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如何选择减轻或逆转肝纤维化药物非常重要.我们应用甘利欣联合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姜兆金;雷明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

    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是目前肝病治疗的难题之一,且易进展至重型肝炎.加速黄疸消退,阻断其转为重型肝炎,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作者:明全;邱绍勤;钱宜丹;陈行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美国肝病学会肝纤维化专题会议报道

    美国肝病学会第3次肝纤维化专题会议于2006年6月举行.本次专题会议传承了肝纤维化领域的发展轨迹.

    作者:刘成海;吕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细胞移植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原位肝移植40余年的发展,使其成为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和基因缺陷所致代谢性肝脏疾病的一种方法.

    作者:王绯;杨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抑制剂与肝纤维化关系

    核因子-κB(NF-κB)是Sen和Baltimore等(1986)首先发现的一种能够与B细胞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κB序列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因子,与许多靶基因的转录启动有关,在细胞和生物体生长、分泌、细胞系定向等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荣火;周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水平与HBV感染的关系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轻、中、重度三组)和正常组的血清与PBMC IL-18水平,同时检测血清AJJT/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和PBMC HBV DNA量,并分成HBV DNA病毒载量低、中、高三组.结果 CHB各组患者间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BMC培养上清IL-1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组,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PBMC内HBV DNA阴性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HBV DNA阳性组(P<0.05);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ALT/AS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CHB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感染同时也造成了肝细胞炎性损伤,其与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马清峰;王威;李丽;熊亮;陈青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硬化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因素及防治探讨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近年来认识的新临床综合征,是指机体重要器官或系统在失血、感染、手术等诱发因素的始动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受损导致的功能衰竭.

    作者:覃后继;陆春雷;周耀南;黄美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肝纤维化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各种损肝因素所致的肝脏损伤,都可能发生肝细胞坏死、炎症并有继发纤维化的病理特征.

    作者:王河焱;程明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