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苦杏仁和甘草有效成分的影响

麦荣国;郭晓銮;招丽娟;林家寿;刘少文;张建伟

关键词:指纹图谱, 麻黄汤, 不同配伍, 苦杏仁, 甘草, 苦杏仁苷, 甘草酸单铵盐,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评价麻黄汤不同配伍对苦杏仁和甘草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制备苦杏仁苷对照品溶液和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溶液和不同配伍方式的麻黄汤水煎液供试品溶液,以正交设计8中不同配伍的麻黄汤组方,苦杏仁有效成分研究中以A-H进行标识;甘草有效成分研究中以A1-H1对8中不同配伍方式进行标实.终结果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结果:苦杏仁和甘草色谱条件能够分别将苦杏仁苷和甘草酸清晰的分离出来,无其他杂质峰,基线稳定,具有可比性.麻黄汤不同配伍方式中对苦杏仁有效成分苦杏仁苷每剂含量未见明显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后结果显示,麻黄汤不同配伍中麻黄、桂枝、甘草对苦杏仁苷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汤不同配伍方式中以H1单纯甘草中甘草酸含量为高,而麻黄汤全方A1中的甘草酸含量为低;不同配伍中麻黄、桂枝和苦杏仁均降低麻黄汤中甘草酸的含量(P<0.05).结论:麻黄汤不同配伍中麻黄、桂枝、甘草对苦杏仁中有效成分苦杏仁苷未见明显影响;而不同配伍中麻黄、桂枝和苦杏仁均降低麻黄汤中甘草有效成分甘草酸的含量.
世界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针刺曲池、足三里对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对MCAO大鼠的行为学干预效应,同时评价其对Notch信号通路标志性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及针刺组,各12只.模型组及针刺组大鼠均接受改良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空白组大鼠仅进行血管分离术,术后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每日接受模拟捉拿1次,针刺组大鼠予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连续干预14 d,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行动能力,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变化,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Notch1、Hes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提高,并缩小了脑梗死体积;2)针刺可明显改善MCAO术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针刺可明显上调大鼠脑组织Notch1、Hes1的蛋白水平.结论:电针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可改善MCAO大鼠行为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介导Notch通路有关.

    作者:于雪萍;袁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小柴胡汤不同煎煮方式对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用去滓再煎法与不去滓煎法2种煎煮后的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含量.对照品溶液包括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检测开始前先进行对照品溶液的线性关系考察及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结果: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4 345 730.98X-8 888.11(r=0.999 8)、Y=2 478 268.68X911.05(r =0.999 5)、Y=771 988 9.74X2 449.03(r =0.999 9).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与回收率试验的RSD均低于2%,平均回收率均高于95%.供试品溶液A中所测得的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含量分别为(0.364 2±0.027 1)g/L、(10.192 3±0.387 5)g/L、(18.082 2±0.746 5)μg/mL,高于供试品溶液B的(0.282 4±0.047 8)g/L、(8.215 0±0.354 1)g/L、(12.698 2±0.642 9)μg/mL(P<0.05).结论:去滓再煎法较之传统不去滓煎法更利于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溶出.

    作者:陈露露;林汝秀;李瑞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调控区甲基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表达调控区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承德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DN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2组均以6周作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蛋白尿排泄率和TGF-β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UAER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的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2组的VEGF蛋白和mRNA表达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TGF-β基因甲基化为(13.66 ±8.22)%,对照组组为(66.89±11.18)%,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有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GF-β基因表达调控区甲基化水平有关.

    作者:李国宏;纪品川;王雅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药质量源于设计方法和应用:产品和工艺设计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是设计科学和制造科学的总和,设计思维和方法贯穿于药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设计对药品质量具有决定作用.中药设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有效使用多学科的科学原理使中药质量满足临床防病治病需求的过程.本文总结了中药方剂设计、中药药物设计和中药剂型设计等中药产品设计内容,以及药辅合一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制剂处方设计、中药制药工艺路线设计和制药工程设计等中药工艺设计内容.随着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知识和规则的中药智能设计方法,如专家系统(ES)、工艺分类系统(MCS)和智慧中药系统(iTCM)等,提高了中药设计效率,丰富了中药质量源于设计内容.

    作者:戴胜云;徐冰;史新元;张志强;张燕玲;王耘;乔延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肺纤维化患者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肺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肺纤维化患者94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70.21%)(P<0.05);2组治疗后呼吸困难、咳嗽、啰音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困难、咳嗽、哆音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TGF-β1和TNF-α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VC、FEV1和DLeo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单次呼吸法一氧化碳弥散(Dlco)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肺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炎性因子IL-6、TGF-β1和TNF-α水平,及改善患者肺功能.

    作者:于国强;庞立健;付东升;石绍顺;李明飞;李丁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火法源流论

    以文献学的方法,通过考证古代医籍,对火疗法的源流做了初步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炙、焫、熏、熨、温针、烧针、灸、烙等8种方法;从文字学研究和字面意义上解释了火疗八法的含义,并分述其操作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候,进而分析了各疗法的发展进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对火疗八法的作用特点和相互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火法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张恒;贾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药质量源于设计应用:工艺控制策略

    在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框架下,工艺控制策略是用于确保产品质量和工艺性能符合预期目标的一套计划性控制方法和步骤的组合.工艺控制策略的先进程度取决于对药品和制药工艺的理解和相关知识水平的积累.目前,国内制药工艺控制正经历从质量源于检验(QbT)模式向QbD模式的转变.本文总结并比较了分别由美国FDA的Lawrance Yu和国际制药工程协会PQLI工作组提出的工艺控制策略等级模型.介绍了药物产品质量实时放行测试、工艺设计空间、工艺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工艺闭环控制、工艺智能控制等先进工艺控制方法和策略,及其在中药和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连传运;徐冰;王秋平;于佳琦;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证结合诊治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风湿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现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532例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病证结合,对本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诊断治疗进展等进行探讨,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本病临床研究质量提供思路.

    作者:马淑惠;戴京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补肾祛瘀方联合丹那唑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雌/孕激素、前列腺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祛瘀方联合丹那唑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雌/孕激素、前列腺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应城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丹那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肾祛瘀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雌/孕激素、体液/细胞免疫指标及前列腺素水平变化;观察并比较治疗过程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97%,较对照组的63.93%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组P、E2、LH、FS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2组IgA、IgG、Ig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3和C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G E2、PG F2α、TXB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k-PG F1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祛瘀方联合丹那唑能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雌/孕激素、前列腺素水平,增强患者抵抗力,缓解疼痛,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孙阿梅;刘长云;刘汉蓉;汪正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灸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相关抗体及肌电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本溪钢铁公司总医院收治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剂规范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辨证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统计2组患者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相关抗体水平及肌电图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0%,较对照组的56.00%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Ri抗体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均显著加快(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运动/感觉波幅显著增大(P<0.01),且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副肿瘤综合征可显著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紊乱,并有效改善患者肌电图,恢复其正常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优于免疫抑制剂单用.

    作者:赵航;刘晓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复发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对复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80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周.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疗效、H-B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评分、FDI评分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 (P <0.05).2)治疗后,2组H-B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H-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西药治疗复发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陈名涛;刘美;徐向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药质量源于设计方法和应用:连续制造

    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鼓励采用创新制药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连续制造(Continuous Manufacturing)指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提供原料并生产出终产品的过程.与间歇(Batch)生产相比,连续制造具有占地面积少、生产周期缩短、智能化程度高、工艺易放大、产品质量一致性高等特点,符合未来药品生产发展趋势和需求.本文总结了连续制药过程关键技术和方法,包括连续喂料、连续混合、连续制粒等单元型连续制药过程,以及口服固体制剂、化学药合成和生物制品的全程型连续生产过程,介绍了停留时间分布分布(RTD)模型和过程分析技术(PAT)等先进控制方法在连续制药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药品和中药生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王芬;徐冰;刘雨;李建宇;史新元;乔延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炎性因子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究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PCI,术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并比较2组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记录2组治疗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5%,较对照组的55.0%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MPO、hs-CRP、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清BNP、cTnT、CK-MB等心功能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VEDD及观察组LVESD均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LVEF及观察组FS均明显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 <0.05或P<0.01);随访期间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30.0%,较对照组的55.0%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AMI患者PCI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炎性因子,减轻患者心肌损害,提高左心功能,并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

    作者:姬洪涛;刘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2组临床疗效,判定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对比2组致残情况;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7.00% (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Barthe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0、1、2级致残患者比例明显升高(P<0.05),2组4级致残患者比例及观察组5级致残患者比例降低(P<0.05);2组致残级别<4级的患者比例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爱玲;马丛丛;刘存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聚焦智能制造,抢占中药制药产业发展制高点——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冰副教授

    徐冰,男,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和先进工艺控制,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及实现.兼任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方向负责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协会药物分析与过程控制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会员.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企业课题30余项.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膝骨性关节炎病变因素与小针刀疗法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评价小针刀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不同病变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对病变程度进行评价后并采用小针刀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4周、8周对比疗效,将不同病变特征与治疗结果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脱落及失访病例5例,余19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针刀治疗后4周、8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5.2%、96.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分级、间室病变个数、病程长短、体重、关节畸形程度等属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肯定,但应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针刀治疗措施.

    作者:邓迎杰;马雷;张凯;方锐;艾力江·阿斯拉;刘振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黄芩水煎液及黄芩苷抗大鼠肝纤维化药效作用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比较黄芩水煎液及黄芩苷对肝纤维化大鼠的防治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8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同时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的黄芩水煎液及黄芩苷,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形态;试剂盒检测肝脏HYP,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及肝组织匀浆及血清SOD、MDA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Ⅳ及LN).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低剂量黄芩水煎液及黄芩苷均能有效改善大鼠肝功能,降低血清HA、LN、PCⅢ水平及肝脏HYP含量,提高血清及肝组织SOD,降低MDA水平,并尤以低剂量组作用佳,但黄芩水煎高剂量组具有加重肝损伤趋势.结论:中、低剂量黄芩水煎液及黄芩苷均能有效改善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孟洪宇;常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药膏滋制备要点和工艺参数的探讨

    目的:中国药典中对中药膏滋制备过程中的清膏以及辅料的用量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本文通过继承周长峰老师膏滋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和膏滋清膏得量以及辅料用量等工艺参数,为操作人员正确掌握膏滋的制备工艺要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继承周长峰老师中药膏滋传统制备方法经验并通过实践工作中记录的数据结合参考其他文献中传统膏滋的制备工艺.结果:总结出了中药膏滋在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并对膏滋清膏得得率情况以及糖类、胶类等辅料常用量的使用情况.结论:中药膏滋在制备过程中复方膏滋可按药材总量的33.58%预计清膏得量,糖、蜜类辅料用量一般为清膏量的1.2倍.单方膏滋的清膏平均得率为25.16%,糖、蜜类辅料用量一般为清膏量的2.1倍.

    作者:路继刚;吕福杰;任学明;侯红星;李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西药基础服用的基础上,观察组33例加服红藤汤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加服妇炎消胶囊进行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性包块直径与盆腔积液深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藤汤能够高效缓解慢性盆腔炎患者血瘀证的状况,能够改变血液流变学;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患者身体免疫力.

    作者:廖文艳;邓霜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泻心汤类方及其衍化方演化规律中的“方-证要素对应”思想探究

    泻心汤类方为治疗心下痞的一类方剂,辛开苦降以平调寒热、恢复气机升降.“方-证要素对应”是指“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是辨证论治临证组方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强调“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方药物靶向明确、药味多而不杂,少而易明.剖析泻心汤类方及衍化方的演化规律,深入探究其中的“方-证要素对应”思想,明晰仲景泻心汤类方的加减思路,以期拓宽医者辨证论治的思路,并为更好地临床辨证用药指明规律.

    作者:张鑫蕾;王町囡;孙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世界中医药杂志

世界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