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饶慧瑛;魏来

关键词:β干扰素, 病毒性肝炎, 证的研究, 投入市场, 临床应用, 基因工程, 肝炎病毒, γ干扰素
摘要:目前α干扰素(IFN-α)、γ干扰素(IFN-γ)临床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而基因工程β干扰素(IFN-β)投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对其性质以及适应证的研究不如其他两种干扰素,现将其性质以及临床抗肝炎病毒的情况作一简介.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大量乳猪肝细胞的组织化培养

    目的使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能在较长时间保持肝细胞的特殊功能和活力,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功效并为反应器内储存和运输肝细胞提供可能.方法将新生实验型小猪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球形聚集体后,将其置入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的外腔,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培养液内加入氯化氨、醋胺酚检测生物反应器的转化功能,行无血清培养检测肝细胞的白蛋白的合成功能,观察肝细胞的酶漏出量.锥虫蓝染色观察肝细胞的活力,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在1周内能保持较高的活力,并保持着较高的氯化氨、醋胺酚的生物转化及白蛋白合成功能,酶的漏出量也少.肝细胞超微结构示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丰富,核内染色体分布均匀,肝细胞间的微绒毛形成胆小管样结构.结论肝细胞与微载体及肝细胞之间的聚集,形成直径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微载体球形聚集体,这种由肝细胞重新结合而成的聚集体类似于体内的肝组织结构,在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的中空纤维网架的支持下,肝细胞聚集体均匀地分散其中,为肝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类似体内内环境的三维空间,因而在无氧合器供氧的情况下,肝细胞也能在1周内保持较好的形态和功能.

    作者:何礼荣;戴坤扬;王英杰;刘俊;郭海涛;刘鸿凌;戎建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靶位和方法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它以持续性HBV复制所致的不同严重程度的肝脏炎性病变为特征,其中部分患者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肝癌或肝功能衰竭.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保肝、降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复发问题,其原因在于乙型肝炎病毒不能被清除或有效抑制.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佳选择,但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都存在疗效低及耐药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新的抗病毒靶位点及药物.

    作者:刘海防;谢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停药问题的探讨

    在停用拉米夫定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停药后的反跳,转氨酶升高、HBV DNA转阳,少数还有血清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失代偿并演变成重型肝炎.怎样使患者安全停药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我们从2002年元月起,将疗程结束停药的患者分为2组,用不同的方式停药,以观察患者停药后的反应.

    作者:成娟;瞿淑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检查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性,15岁,于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返酸,无腹胀,无咳嗽、咳痰.2003年9月2日中午疼痛加剧,曾在外院就诊,当时温为38.1℃,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B超示:肝右后叶可见一大小约10.0cm×10.7cm的混合性包块,边界清晰,内可见5.2cm×6.0cm液性暗区,暗区内可见光带分隔,提示为肝肿大,肝内混合性包块,性质待查.急诊收入院.

    作者:陈娜;钟红;高顺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饮食疗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组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随着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高发,NAFLD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目前这种与肥胖有关的脂肪性肝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尚无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节制饮食被认为是治疗大多数脂肪肝的基本方法,也是预防和控制脂肪性肝炎进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对饮食疗法在NAFLD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作一概述.

    作者:陈曦;范建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型肝炎病人向肝移植过渡的策略

    重型肝炎占病毒性肝炎的0.1%~0.5%,病人病情重,发展快,病死率在50%~70%,晚期可超过90%.肝移植术的发展为重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有相当数量的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疾病的病人因等不到供肝而死亡.近半年多我们就有13例重型肝炎病人因等不到供肝而死亡.如何让更多的重型肝炎病人能够等到供肝,以及提高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中长期成活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近1年中我们对39例重型肝炎病人进行肝移植术,死亡3例,成功率达到92.3%.现提供几点建议供同道们探讨.

    作者:马钧;陈小松;付志仁;丁国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RNA干扰与抗肝纤维化治疗前景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它可高效阻抑靶基因表达,不仅可用于研究基因功能,更是一种高效、特异的治疗手段.现就RNAi现象的发现、RNAi机制、意义及抗肝纤维化治疗前景作一简介.

    作者:李光明;李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丙型肝炎再次抗病毒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长效干扰素的出现并批准用于临床,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的再次抗病毒治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利巴韦林,或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治疗结束后24周血清HCV RNA阴性),但是,毕竞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无效.因此,许多学者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再次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首次治疗后的病毒学反应、治疗前血清中病毒含量、抗病毒治疗早期的病毒学反应,以及HCV RNA基因型等因素对再次抗病毒治疗的SVR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勇前;赵平;王晓峰;聂青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大血流速度比(A/P)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作用

    肝组织穿刺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患者痛苦大,且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很多学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肝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无创性检测肝维化,并取得了进展,如门静脉流速[1]、肝静脉频谱改变[2]均与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关系.我们根据肝硬化患者肝动脉流速升高、门静脉流速降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设想两者比值可能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关系.

    作者:金修才;王俊学;陈小松;姜红;章键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急、脂质代谢紊乱和内毒素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1,2].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SH动物模型,并用盐酸吡格列酮进行干预,分别在不同阶段检测几种因素水平,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

    作者:邓彬;戴林;白成;于洪波;李爱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军;刘志苏;孙权;孙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抗-HBs阳性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年,加重1年于2002年6月10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查体发现肝功能异常,去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ALT 236U/L;AST 86U/L,白蛋白38g/L,球蛋白32g/L,白球比例1.18,胆红素及其它指标均示正常;HBsAg(-),抗-HBs(+),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病毒标记物均为阴性.诊断为慢性肝炎,原因不明.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陈明泉;许夕海;施光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联用阿米洛利与维生素E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新近关于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表明,氧应激和Na+/H+交换泵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新靶点.本实验通过建立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联用Na+/H+交换泵抑制剂阿米洛利(amiloride,Am)与抗氧化剂维生素E联用对大鼠纤维化形成的影响,以探索临床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彭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IV感染者的肝损害

    本文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就HIV感染者的肝损害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作者:姜天俊;赵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限制性显示技术在制备丙型肝炎病毒分型芯片探针的应用性研究

    目的探讨限制性显示(restriction display,RD)技术在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分型芯片探针的可行性.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消化HCV1a、1b、2a亚型全长cDNA,所得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与通用接头相连,通过10个选择性引物进行分组PCR,使得各片段得以扩增并分布于10个亚组中,经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结合银染法进行分离.切胶回收后作3次PCR,得到较纯净的HCV cDNA限制性片段.对这些片段做分子克隆,并测序鉴定.结果由HCV 3个亚型1a、2a、1b的全长cDNA得到66个大小相对均一(200~900bp)的限制性片段,平均每个亚型约22个.测序结果表明,属于HCV基因,可以作为HCV分型芯片的探针.结论RD技术能快速收集大量长度适宜、大小均一的病毒基因片段,适合于分型诊断基因芯片探针的收集.

    作者:孙朝晖;郑文岭;彭翼飞;张宝;马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膦甲酸钠对卡介苗联合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PFA)对卡介苗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肝损伤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大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予以大鼠腹腔内接种卡介苗(BCG)5×107活菌/鼠,次日始分别予不同剂量PFA腹腔内注射.在接种BCG后第11天,予以大鼠腹腔内LPS,2h后球后采血,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10水平.8~10h后采血处死,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T细胞亚群,统一取肝右叶病理检查.结果BCG对大鼠致敏后第11天,予以小剂量LPS可以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明显升高,大于正常对照10倍以上,AST也较正常对照升高2倍以上.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坏死广泛伴出血,病变占小叶1/3以上,伴有片状炎细胞浸润.在接种BCG后10d期间,腹腔内给予PFA(600mg·kg-1·d-1),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及AST水平,大鼠血清TNFα水平也有明显下降,而IL-6则有升高,CD3+、CD4+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模型组,CD8+百分比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在肝组织病理上PAF(150~600mg,kg-1·d-1)可减轻肝脏炎性损害.结论PFA对卡介苗联合LPS诱发的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有防护作用;在较大剂量下,PFA对大鼠细胞免疫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

    作者:邱英峰;王俊学;缪晓辉;张瑞祺;倪武;蔡雄;张美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的观察

    本文就我院行血浆置换术的人工肝治疗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血浆置换疗法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掌握治疗适应证.

    作者:陈凯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离心淘洗技术在分离大鼠肝非实质细胞亚群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离心淘洗技术分离纯化大鼠肝非实质细胞亚群.方法通过原粒肝脏酶灌注,准备肝非实质细胞悬液,离心淘洗,收集不同流速(20和40ml/min)的细胞群.结果经培养鉴定,流速21ml/min获得的为肝窦内皮细胞,40ml/min的为库普弗细胞,细胞纯度均大于95%.结论在本实验室,离心淘洗技术已能成功应用于肝脏细胞分离过程.

    作者:钱学敏;邱德凯;李恩灵;范竹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α干扰素、泛昔洛韦和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我们在泛昔洛韦和α干扰素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与二联治疗进行对比,以观察疗效.

    作者:崔洪岭;苏言辉;厉永征;封飞;辛立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