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敏;邱德凯;李恩灵;范竹萍
目的探讨限制性显示(restriction display,RD)技术在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分型芯片探针的可行性.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消化HCV1a、1b、2a亚型全长cDNA,所得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与通用接头相连,通过10个选择性引物进行分组PCR,使得各片段得以扩增并分布于10个亚组中,经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结合银染法进行分离.切胶回收后作3次PCR,得到较纯净的HCV cDNA限制性片段.对这些片段做分子克隆,并测序鉴定.结果由HCV 3个亚型1a、2a、1b的全长cDNA得到66个大小相对均一(200~900bp)的限制性片段,平均每个亚型约22个.测序结果表明,属于HCV基因,可以作为HCV分型芯片的探针.结论RD技术能快速收集大量长度适宜、大小均一的病毒基因片段,适合于分型诊断基因芯片探针的收集.
作者:孙朝晖;郑文岭;彭翼飞;张宝;马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胆碱复合物(东宝肝泰片)是东宝药业集团所生产的一种保肝药物,其主要成分为蛋氨酸、重酒石酸胆碱、维生素B12等9种药物.李俊等[1]应用胆碱复合物加脂必妥治疗脂肪肝149例,发现肝脏影像学明显改善,但其为非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且缺乏相应的肝组织学检查,因而该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此,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胆碱复合物对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方继伟;陈曦;范建高;朱军;徐正婕;丁晓东;田丽艳;郑小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域蛋白(TRADD)在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于D-氨基半乳糖(GalN)致敏的BALB/c小鼠,造成暴发性肝衰竭模型,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ISEL)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组织DNA梯带观察肝细胞凋亡,Envision两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ADD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对照组、GalN组和TNFα组肝细胞各时点基本没有或有少量TRADD蛋白表达,而GalN+TNFα组在3.5h时点就有明显表达,此时肝细胞凋亡不明显,6h时点TRADD蛋白表达为明显,9h时点,肝细胞凋亡和坏死非常明显,而TRADD蛋白表达虽然很明显,但低于6h时点.TRAD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3%(1.5h)、3.0%(3.5h)、23.4%(6h)和18.6%(9h).结论TNFα介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中,TRADD蛋白表达增加,TRADD蛋白表达先于肝细胞凋亡,TRADD蛋白表达和肝细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提示TNFα通过上调TRADD蛋白表达介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而诱发暴发性肝衰竭.
作者:余永胜;臧国庆;江红;乐魏列;王伟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它以持续性HBV复制所致的不同严重程度的肝脏炎性病变为特征,其中部分患者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肝癌或肝功能衰竭.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保肝、降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复发问题,其原因在于乙型肝炎病毒不能被清除或有效抑制.抗病毒治疗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佳选择,但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都存在疗效低及耐药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新的抗病毒靶位点及药物.
作者:刘海防;谢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它可高效阻抑靶基因表达,不仅可用于研究基因功能,更是一种高效、特异的治疗手段.现就RNAi现象的发现、RNAi机制、意义及抗肝纤维化治疗前景作一简介.
作者:李光明;李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些学者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相当高[1,2],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脂肪肝的发生率少见报道.为此,我们调查了本院近3年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及其脂代谢的状况,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对照.
作者:叶荣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采用基因微流芯片技术对4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作了基因分析. 材料与方法462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来自温州5县,2市和3区,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24例,年龄16~58岁,诊断符合2000年10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
作者:周岳进;肖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在泛昔洛韦和α干扰素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与二联治疗进行对比,以观察疗效.
作者:崔洪岭;苏言辉;厉永征;封飞;辛立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前α干扰素(IFN-α)、γ干扰素(IFN-γ)临床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而基因工程β干扰素(IFN-β)投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对其性质以及适应证的研究不如其他两种干扰素,现将其性质以及临床抗肝炎病毒的情况作一简介.
作者: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对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长效干扰素的出现并批准用于临床,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的再次抗病毒治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利巴韦林,或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治疗结束后24周血清HCV RNA阴性),但是,毕竞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无效.因此,许多学者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再次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首次治疗后的病毒学反应、治疗前血清中病毒含量、抗病毒治疗早期的病毒学反应,以及HCV RNA基因型等因素对再次抗病毒治疗的SVR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勇前;赵平;王晓峰;聂青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在停用拉米夫定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停药后的反跳,转氨酶升高、HBV DNA转阳,少数还有血清胆红素升高、肝功能失代偿并演变成重型肝炎.怎样使患者安全停药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我们从2002年元月起,将疗程结束停药的患者分为2组,用不同的方式停药,以观察患者停药后的反应.
作者:成娟;瞿淑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急、脂质代谢紊乱和内毒素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1,2].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SH动物模型,并用盐酸吡格列酮进行干预,分别在不同阶段检测几种因素水平,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
作者:邓彬;戴林;白成;于洪波;李爱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PFA)对卡介苗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肝损伤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大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予以大鼠腹腔内接种卡介苗(BCG)5×107活菌/鼠,次日始分别予不同剂量PFA腹腔内注射.在接种BCG后第11天,予以大鼠腹腔内LPS,2h后球后采血,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10水平.8~10h后采血处死,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T细胞亚群,统一取肝右叶病理检查.结果BCG对大鼠致敏后第11天,予以小剂量LPS可以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血清ALT明显升高,大于正常对照10倍以上,AST也较正常对照升高2倍以上.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坏死广泛伴出血,病变占小叶1/3以上,伴有片状炎细胞浸润.在接种BCG后10d期间,腹腔内给予PFA(600mg·kg-1·d-1),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及AST水平,大鼠血清TNFα水平也有明显下降,而IL-6则有升高,CD3+、CD4+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模型组,CD8+百分比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在肝组织病理上PAF(150~600mg,kg-1·d-1)可减轻肝脏炎性损害.结论PFA对卡介苗联合LPS诱发的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有防护作用;在较大剂量下,PFA对大鼠细胞免疫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
作者:邱英峰;王俊学;缪晓辉;张瑞祺;倪武;蔡雄;张美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苦参碱是天然药物苦参根提取物中的一种纯成分.本文研究了苦参碱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对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合成的影响,对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并对苦参碱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焦建中;聂青和;邱英锋;赵夏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黄疸是肝脏病常见的症状,是胆红素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了解正常胆红素代谢,是揭示黄疸发生机制的关键.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组织穿刺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患者痛苦大,且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很多学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肝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无创性检测肝维化,并取得了进展,如门静脉流速[1]、肝静脉频谱改变[2]均与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关系.我们根据肝硬化患者肝动脉流速升高、门静脉流速降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设想两者比值可能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关系.
作者:金修才;王俊学;陈小松;姜红;章键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年,加重1年于2002年6月10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查体发现肝功能异常,去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ALT 236U/L;AST 86U/L,白蛋白38g/L,球蛋白32g/L,白球比例1.18,胆红素及其它指标均示正常;HBsAg(-),抗-HBs(+),甲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病毒标记物均为阴性.诊断为慢性肝炎,原因不明.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住院治疗.
作者:陈明泉;许夕海;施光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军;刘志苏;孙权;孙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ALT正常,HBeAg阴性状态下肝组织的病理情况,我们将117例肝活检的结果,与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B超检查和e抗原检测结果,作一分析.
作者:尹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激活肝星状细胞(HSC)这一旁分泌活化途径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及CCl4损伤肝库普弗细胞(KC),进行体外培养,收集损伤肝KC条件培养液(IKCM)及药物(氧化苦参碱,Oxy)干预后的条件培养液(Oxy-IKCM),以IKCM及Oxy-IKCM添加于原代培养的未活化HSC培养体系中,观察Oxy对KC旁分泌激活HSC的影响,生物学方法检测Oxy对活化的KC分泌TGFβ1的影响.结果急性损伤肝KC对HS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氧化苦参碱可抑制KC对HSC增殖的促进作用,并可抑制活化KC分泌的TGFβ1.结论氧化苦参碱可通过抑制旁分泌途径抑制HSC活化及活化KC分泌的TGFβ1.
作者:卢清;张清波;张继明;尹有宽;邬祥惠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