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正常、HBeAg阴性肝活检结果分析

尹建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患者, 阴性, 肝活检, 临床症状, 抗原检测, 肝组织, 超检查, 状态, 病理
摘要: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ALT正常,HBeAg阴性状态下肝组织的病理情况,我们将117例肝活检的结果,与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B超检查和e抗原检测结果,作一分析.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检查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性,15岁,于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返酸,无腹胀,无咳嗽、咳痰.2003年9月2日中午疼痛加剧,曾在外院就诊,当时温为38.1℃,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B超示:肝右后叶可见一大小约10.0cm×10.7cm的混合性包块,边界清晰,内可见5.2cm×6.0cm液性暗区,暗区内可见光带分隔,提示为肝肿大,肝内混合性包块,性质待查.急诊收入院.

    作者:陈娜;钟红;高顺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丙型肝炎与脂肪肝(附107例慢性丙型肝炎)

    一些学者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相当高[1,2],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脂肪肝的发生率少见报道.为此,我们调查了本院近3年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脂肪肝的发生率及其脂代谢的状况,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对照.

    作者:叶荣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β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应用

    目前α干扰素(IFN-α)、γ干扰素(IFN-γ)临床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而基因工程β干扰素(IFN-β)投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对其性质以及适应证的研究不如其他两种干扰素,现将其性质以及临床抗肝炎病毒的情况作一简介.

    作者:饶慧瑛;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急、脂质代谢紊乱和内毒素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1,2].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SH动物模型,并用盐酸吡格列酮进行干预,分别在不同阶段检测几种因素水平,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

    作者:邓彬;戴林;白成;于洪波;李爱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IV感染者的肝损害

    本文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就HIV感染者的肝损害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作者:姜天俊;赵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的观察

    本文就我院行血浆置换术的人工肝治疗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血浆置换疗法的预后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掌握治疗适应证.

    作者:陈凯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大量乳猪肝细胞的组织化培养

    目的使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能在较长时间保持肝细胞的特殊功能和活力,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功效并为反应器内储存和运输肝细胞提供可能.方法将新生实验型小猪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球形聚集体后,将其置入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的外腔,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培养液内加入氯化氨、醋胺酚检测生物反应器的转化功能,行无血清培养检测肝细胞的白蛋白的合成功能,观察肝细胞的酶漏出量.锥虫蓝染色观察肝细胞的活力,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在1周内能保持较高的活力,并保持着较高的氯化氨、醋胺酚的生物转化及白蛋白合成功能,酶的漏出量也少.肝细胞超微结构示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丰富,核内染色体分布均匀,肝细胞间的微绒毛形成胆小管样结构.结论肝细胞与微载体及肝细胞之间的聚集,形成直径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微载体球形聚集体,这种由肝细胞重新结合而成的聚集体类似于体内的肝组织结构,在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的中空纤维网架的支持下,肝细胞聚集体均匀地分散其中,为肝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类似体内内环境的三维空间,因而在无氧合器供氧的情况下,肝细胞也能在1周内保持较好的形态和功能.

    作者:何礼荣;戴坤扬;王英杰;刘俊;郭海涛;刘鸿凌;戎建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碱复合物对大鼠高脂饮食脂肪性肝炎是否有治疗作用

    胆碱复合物(东宝肝泰片)是东宝药业集团所生产的一种保肝药物,其主要成分为蛋氨酸、重酒石酸胆碱、维生素B12等9种药物.李俊等[1]应用胆碱复合物加脂必妥治疗脂肪肝149例,发现肝脏影像学明显改善,但其为非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且缺乏相应的肝组织学检查,因而该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此,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胆碱复合物对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方继伟;陈曦;范建高;朱军;徐正婕;丁晓东;田丽艳;郑小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FAS抗原与慢性丙型肝炎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FAS抗原表达对CHC病情的影响,进而探讨FAS系统及HCV RNA水平与CHC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肝活检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PCR及血液生化等方法检测41例CHC患者的肝组织和PBMC中FAS抗原、血清HCV RNA及肝功能,观察肝组织和PBMC中FAS抗原表达情况与血清HCV RNA水平及肝损伤的关系.结果(1)CHC患者PBMC的FAS阳性率为41.5%(17/41),肝组织FAS阳性率为65.6%(21/32).(2)CHC患者PBMC FAS阳性组血清HCV RNA和ALT水平均显著高于FAS阴性组(P<0.05).结论(1)CH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FAS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及血清病毒载量有关;(2)FAS系统可作为观察CHC病情的新指标,协助诊断与治疗.

    作者:盛镭;朱理珉;张万增;卢诚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旁分泌活化途径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激活肝星状细胞(HSC)这一旁分泌活化途径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及CCl4损伤肝库普弗细胞(KC),进行体外培养,收集损伤肝KC条件培养液(IKCM)及药物(氧化苦参碱,Oxy)干预后的条件培养液(Oxy-IKCM),以IKCM及Oxy-IKCM添加于原代培养的未活化HSC培养体系中,观察Oxy对KC旁分泌激活HSC的影响,生物学方法检测Oxy对活化的KC分泌TGFβ1的影响.结果急性损伤肝KC对HS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氧化苦参碱可抑制KC对HSC增殖的促进作用,并可抑制活化KC分泌的TGFβ1.结论氧化苦参碱可通过抑制旁分泌途径抑制HSC活化及活化KC分泌的TGFβ1.

    作者:卢清;张清波;张继明;尹有宽;邬祥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浙江温州地区HBV基因型分布概况

    我院采用基因微流芯片技术对4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作了基因分析. 材料与方法462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来自温州5县,2市和3区,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24例,年龄16~58岁,诊断符合2000年10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

    作者:周岳进;肖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RNA干扰与抗肝纤维化治疗前景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它可高效阻抑靶基因表达,不仅可用于研究基因功能,更是一种高效、特异的治疗手段.现就RNAi现象的发现、RNAi机制、意义及抗肝纤维化治疗前景作一简介.

    作者:李光明;李定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α干扰素、泛昔洛韦和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我们在泛昔洛韦和α干扰素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并与二联治疗进行对比,以观察疗效.

    作者:崔洪岭;苏言辉;厉永征;封飞;辛立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丙型肝炎再次抗病毒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长效干扰素的出现并批准用于临床,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的再次抗病毒治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利巴韦林,或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治疗结束后24周血清HCV RNA阴性),但是,毕竞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无效.因此,许多学者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再次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首次治疗后的病毒学反应、治疗前血清中病毒含量、抗病毒治疗早期的病毒学反应,以及HCV RNA基因型等因素对再次抗病毒治疗的SVR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勇前;赵平;王晓峰;聂青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域蛋白在暴发型肝衰竭肝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域蛋白(TRADD)在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尾静脉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于D-氨基半乳糖(GalN)致敏的BALB/c小鼠,造成暴发性肝衰竭模型,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ISEL)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组织DNA梯带观察肝细胞凋亡,Envision两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ADD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对照组、GalN组和TNFα组肝细胞各时点基本没有或有少量TRADD蛋白表达,而GalN+TNFα组在3.5h时点就有明显表达,此时肝细胞凋亡不明显,6h时点TRADD蛋白表达为明显,9h时点,肝细胞凋亡和坏死非常明显,而TRADD蛋白表达虽然很明显,但低于6h时点.TRAD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3%(1.5h)、3.0%(3.5h)、23.4%(6h)和18.6%(9h).结论TNFα介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中,TRADD蛋白表达增加,TRADD蛋白表达先于肝细胞凋亡,TRADD蛋白表达和肝细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提示TNFα通过上调TRADD蛋白表达介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而诱发暴发性肝衰竭.

    作者:余永胜;臧国庆;江红;乐魏列;王伟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的复发病例分析

    目的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复发的病例分析中,找寻可汲取的经验教训.方法共51例病人.44例擅自停药或误用他药后复发,其中37例原为HBeAg阳性,4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不足3个月,7例原为HBeAg阴性,平均用药时间12个月.另7例系遵医嘱停药后复发,5例原为HBeAg阳性,发生HBeAg血清转换后6个月停药,平均用药时间18个月;2例原为HBeAg阴性,平均用药时间32个月.结果所有病人停药时ALT、AST、TBIL正常、HBV DNA降至检测水平以下.两组停药至复发平均时间为4个月和6个月.擅自停药或误用他药组复发后病情较重,特别是治疗前已有严重肝损害或肝硬化者,因肝癌或肝衰竭死亡3例.遵医嘱停药组复发后临床经过较轻.复发时呈代偿性肝病的35例再次予以拉米夫定治疗,其中13例联合应用干扰素,病情恢复顺利,但9例于12个月后出现YMDD变异.复发时呈失代偿肝病的10例中6例再次服用拉米夫定,5例病情得以恢复,1例恶化死亡.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未达停药标准而停药者,极易复发,治疗前已有严重肝损害或原有肝硬化者,复发后可致肝衰竭,即使达到停药标准遵医嘱停药后少数仍有复发.复发者再次服用拉米夫定依然有效,但长期服药会增加病毒的耐药变异.因此,急需研发新的、更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或疗法.

    作者:杜以真;张琴冈;刘峰;费筠华;王耀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生化诊断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AR的发生率;分析AR组、保存-再灌注损伤(PRI)组移植肝活检前患者生化检测值.结果42例次移植肝活检,17次发生AR,22次为PRI;3次为药物中毒.生化检测AR组,随发病进展,ALT、AST逐渐增高,成正相关(P<0.05);PRI组随发病进展,ALT、AST逐渐降低,成负相关(P<0.05).结论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裘国强;徐军明;唐华美;彭志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联用阿米洛利与维生素E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新近关于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表明,氧应激和Na+/H+交换泵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新靶点.本实验通过建立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联用Na+/H+交换泵抑制剂阿米洛利(amiloride,Am)与抗氧化剂维生素E联用对大鼠纤维化形成的影响,以探索临床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彭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胆红素代谢

    黄疸是肝脏病常见的症状,是胆红素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了解正常胆红素代谢,是揭示黄疸发生机制的关键.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限制性显示技术在制备丙型肝炎病毒分型芯片探针的应用性研究

    目的探讨限制性显示(restriction display,RD)技术在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分型芯片探针的可行性.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消化HCV1a、1b、2a亚型全长cDNA,所得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与通用接头相连,通过10个选择性引物进行分组PCR,使得各片段得以扩增并分布于10个亚组中,经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结合银染法进行分离.切胶回收后作3次PCR,得到较纯净的HCV cDNA限制性片段.对这些片段做分子克隆,并测序鉴定.结果由HCV 3个亚型1a、2a、1b的全长cDNA得到66个大小相对均一(200~900bp)的限制性片段,平均每个亚型约22个.测序结果表明,属于HCV基因,可以作为HCV分型芯片的探针.结论RD技术能快速收集大量长度适宜、大小均一的病毒基因片段,适合于分型诊断基因芯片探针的收集.

    作者:孙朝晖;郑文岭;彭翼飞;张宝;马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