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玲梅;马文有;权长庚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人口学资料、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对31例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凶杀行为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MMPI的D(抑郁)、Hy(癔病)、Pd(人格偏移),Mf(男性化和女性化)、Pa(偏执)、Pt(精神衰弱)、Sc(精神分裂症)、Si(社会内向性)量表分、负性事件刺激量、客观支持量表分等项目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阴性症状,客观支持,D,Mf,Pt,Sc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本研究提示负性事件、阴性症状、客观支持、D、Mf、Pt、Sc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有关联,可作为其预测因子.
作者:林祥吉;史天涛;王红星;潘烨;唐宏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因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而出现月经紊乱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阿立哌唑后的月经变化,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0例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出现月经紊乱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换用阿立哌唑单一治疗52周,在2周内停用原抗精神病药物.观察月经及溢乳情况,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阿立哌唑治疗后,19例闭经者中18例(94.74%)月经来潮,月经量正常且恢复月经周期.儿例月经不规律者中10例(90.91%)明显改善.7例溢乳者的溢乳消失.PANSS评分自第4周始明显下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经换用阿立哌唑治疗后,94.74%的闭经患者恢复正常月经,90.91%的月经不规律患者明显改善.但其对内分泌的影响及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振晓;于相芬;孙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难治性慢性幻听症状的疗效.方法 将46例精神分裂症伴慢性幻听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的同时给予经左侧颞顶叶的2周共10次低频(1Hz)rTMS刺激,对照组采用假rTMS刺激.治疗前后对两组分别进行AHRS听幻觉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幻听症状的变化,并对治疗有效者于3个月后随访.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AHRS评分分别为(8.1±2.5)和(3.5±1.5);对照组为(7.8±2.6)和(6.5±2.1),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F=20.3,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未见有严重的副反应出现.结论 低频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慢性幻听症状,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
作者:高志勤;余海鹰;崔雪莲;金梅;邱旭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效果.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29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SCL-90各因子、SAS和SDS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心理干预后,患者家属的SCL-90各因子、SAS和SDS的评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状况较为严重,而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作者:刘光凤;曹禺;王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盐酸舍曲林治疗伴发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0例伴发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盐酸舍曲林组与氟西汀组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盐酸舍曲林与氟西汀的总体临床疗效相似,副反应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盐酸舍曲林治疗伴发躯体症状的抑郁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依从性好,盐酸舍曲林起效时间较氟西汀快.
作者:岳德华;曾波涛;刘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开放式与封闭式病房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入组标准选取我院开放式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封闭式45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WHO QOL-100)、简明精神评定量表(BPRS)评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开放式病房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等WH0 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开放式病房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高于封闭式病房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黄晓涛;王高华;王惠玲;陈振华;吴建红;袁小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变异,以及氯氮平和利培酮对P300的影响.方法 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32例)和氯氮平组(31例),进行双盲给药治疗6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同时进行P300检测.结果 双盲用药后第6周末,两组患者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明显低于第2周末,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与正常组比较,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N1潜伏期、P3潜伏期、P3-N1潜伏期之差明显延长,P3波幅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经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后两组患者潜伏期和波幅自身前后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氯氮平组患者PANSS阳性症状分与P300的P3潜伏期、P3-N1潜伏期显著负相关,阴性症状分和P3潜伏期明显正相关.利培酮组患者PANSS评分与P300各项指标无明显相关.结论 利培酮和氯氯平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潜伏期和波幅有明显异常,利培酮对P300无明显影响,而氯氮平可能影响P300的潜伏期.
作者:米国琳;蒋燕敏;栾习云;陈忠;陈彦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患者经过抗抑郁治疗后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残留症状,不管是在那些对抗抑郁剂有部分反应的,还是按现行的评定标准有效或临床痊愈的患者.残留症状的出现对预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复发、复燃、工作能力的损害以及悲观的情绪.
作者:刘晓鹏;王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以往的研究发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境障碍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和TD的风险很高,现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中出现的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和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沈辉;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治疗,出院后要求来院复诊.干预组还接受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治疗.测评工具为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自制患者情况调查表(GSP).出院后1年评定.结果 出院1年后干预组的MR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复发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再住院例数和再就业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可以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状态,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亚红;钮伟芳;李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 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对青少年期起病和成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名,以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防御机制的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青少年期起病及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成熟防御机制与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过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起病年龄影响其成熟机制的发展.
作者:张晨;伍建红;王晓良;江文庆;禹顺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系统治疗.研究组予针刺治疗,每日治疗一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四个疗程,共八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症状评定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HAMD总分由治疗前(26.84±3.39)分下降至治疗8周后(8.10±5.07)分,对照组由治疗前(25.71±2.56)分下降至8周后(8.52±6.15)分.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均<0.05).两组间比较HAMD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研究组显效率为66.67%,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率为73.33%,有效率为9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马静;刘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备乃静对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9例在我科住院的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阿立哌唑组43例,奋乃静组46例,进行6周治疗对照,利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估.结果 阿立哌唑组的PANSS、TEsS的减分情况都明显优于奋乃静组.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寸永海;余升晋;郑惊涛;孙赞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喹硫平对老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例首发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与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相当(P>0.05),喹硫平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利培酮(P<0.05).结论 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董继承;席巧真;缪竞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精神分裂症与2型糖尿病在遗传,代谢,内分泌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及抗精神病药对糖代谢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刘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康复的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84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综合干预,持续1年;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半年末、一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入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DSS、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1年后,干预组SDSS评分(7.544±2.11)明显低于对照组(9.77±2.74),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PANSS评分(38.88±9.58)、阳性量表评分(7.40±1.12)、阴性量表评分(11.32±5.9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20.16±5.19)均低于对照组(4..88±16.37、8.60±3.19、13.52±7.81、24.76±8.0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复发率18.18%(26例)低于对照组34.75%(49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0.03,P<0.01).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
作者: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郑崇泉;张敬悬;翁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及特点,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对我科近10年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共死亡15例,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意外死亡6例(40%),躯体疾病5例(33.33%),猝死4例(26.67%).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涉及多个方面,要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刘学梅;徐卫卫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99例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给予利培酮治疗8周,分别以PANSS量表和TESS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显效率为72.72%.与治疗前相比,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因子分在第1周末有显著性降低,总分和一般病理因子分在第2周末有显著性降低,阴性症状因子分在第4周末有显著性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样本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利培酮治疗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副反应小、依从性高.
作者:朱达慧;吴志明;任传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信念矫正辅助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常规抗抑郁剂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治疗上予以信念矫正,时间均为12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GI)分别于信念矫正前、信念矫正后2,4,8,12周末各评定一次.结果 经过12周的信念矫正辅助治疗后HAMD、HAMA、CGI-GI评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信念矫正辅助治疗能有效地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和食欲.
作者:韩凤珍;孙秀娟;王爱芹;王玉珍;张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精神科住院死亡病例的死因,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和降低精神科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10年来精神科住院患者11889例中死亡的3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死亡率为0.25%,躯体疾病和猝死为死因前二位,占了全部死亡病例86.67%(分别为63.33%、23.33%).结论 躯体疾病是住院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提高对躯体疾病的诊治水平是降低精神科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潘志武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