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鹰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关系.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济南市2所中学的1667名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FES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显著负相关,与FES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改善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王延祜;翟静;张天亮;刘金同;陈修哲;王为强;韩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进一步验证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万拉法新或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用HAMD量表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2、4、6周评定药物疗效;用TESS量表评定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与阿米替林疗效相当,但万拉法新起效快,副反应轻.结论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起效快,疗效好而安全.
作者:张凤桥;赵波;孝金萍;王泉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点,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其自杀行为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自杀行为时的年龄、自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Ⅰ型精神分裂症相比,Ⅱ型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多发生于夜间,主要采取自缢和服毒的方式进行自杀,而Ⅰ型精神分裂症自杀方式更多、更分散,包括自缢、服毒、跳楼、溺水、触电等.结论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且Ⅰ、Ⅱ型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各有其特点,应采取相应对策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于相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万拉法新的抗抑郁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用万拉法新和丙咪嗪治疗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和丙咪嗪疗效相当(P>0.05),其显效率分别为83.33%、76.67%,万拉法新对伴随的焦虑症状也有较好疗效.万拉法新不良反应较丙咪嗪少而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抗抑郁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作者:杜宪慧;杜宪霞;滕光华;秦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曲唑酮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7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曲唑酮组(36例)与文拉法辛组(36例)进行对照性研究,疗程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曲唑酮与文拉法辛的临床疗效相似,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1%、78%与61%、81%,差异无显著性(P>0.05),副反应两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曲唑酮与文拉法辛相比,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许爱宏;王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几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调查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住院精神病人,观察血糖变化,并分析影响血糖水平的相关因素(年龄、病程、药物种类、药物剂量等).结果在120例住院精神病人中,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奎的平4种抗精神病药引起糖代谢异常的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越大引起糖代谢异常的机率越高(P<0.05).结论氯氮平、奥氮平比利培酮、奎的平引起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奎的平低,应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赵庆莲;许从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通常认为,一般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起效时间为2-4周.因此,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治疗起始2周常需注射剂控制症状.但是,新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对某些病人短期内即可控制并缓解症状,临床上可取得戏剧性效果.现报道3例典型病例供参考.
作者:白录东;陈忠;高秀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根据枣庄市立二院儿童心理门诊的门诊日志记录,总结分析2年的初诊人数及病种分布,从而探讨儿童精神卫生问题.
作者:王莉;李瑞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抗抑郁药物多具有抗胆碱作用,可引起便秘,以往用果导、蕃泻叶、开塞露治疗,疗效欠佳,副作用大,依从性差,且不能维持.我们试用乳果糖治疗抗抑郁药物引起的便秘,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华;刘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硫酸亚铁对精神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副反应(EPS)的预防作用,评价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采取双盲随机研究,对8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氯丙嗪合并硫酸亚铁治疗(研究组)与氯丙嗪合并安慰剂治疗(对照组)对照,时间6周,应用修订Sa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ESRS)对EP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EP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首次出现EPS的时间较对照组延迟,ESRS评分在2~5周末均较对照组低,在首次出现EPS反应及试验结束时,研究组氯丙嗪用量均较对照组高,而两组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硫酸亚铁对EPS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且副反应小,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闫珉;周玉萍;王爱荣;张增;贾占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综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的种类和方法.
作者:黄国光;李梁;陈强;罗树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海军舰艇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心理健康相关问卷对海军舰艇兵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除阳性项目数和焦虑因子外,SCL-90总分及其余8项因子分均明显低于中国军人常模、中国新兵常模及中国正常人常模.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结论海军舰艇兵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应继续加强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
作者:席巧真;衣桂花;田博;卜艳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抗抑郁药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符合CCMD-3 抑郁症诊断标准且临床判断属于难治性患者,在原抗抑郁剂不变的基础上合并奥氮平治疗,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并用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末时,HAMD减分率显示临床痊愈或显著有效率者6.3%(2例),进步率34.4%(11例);4周末时,总有效率75%,显著效率为53.1%(17例).副反应较轻.结论对于抗抑郁药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性抑郁症合并奥氮平可提高疗效.
作者:吴越;吴二南;刘晓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高血糖症的因素.方法对随机抽取的省、市、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高血糖症相关因素调查.结果高血糖症的患病率为3.1%,单因素分析显示:超重、腹部肥胖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症危险性大;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糖症的发生与年龄、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单用利培酮、医院级别呈负相关.结论导致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血糖症的危险因素较多,对相关因素进行必要干预,有助于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高血糖症的风险.
作者:陈旭;赵贵芳;管国涛;燕洪海;杨丽萍;缪兴芳;刁俊荣;周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奎的平与氯氮平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7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别用奎的平与氯氮平治疗,疗程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12周末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副反应.结果奎的平组与氮氮平组治疗前后SANS、BPRS总分及减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治疗后SANS、BPR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奎的平在兴趣社交缺乏因子方面的疗效优于氯氮平(P<0.05);奎的平组的副反应较氯氮平组少而轻.结论奎的平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在某些方面优于氯氮平,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玉厚;徐敏秀;陈希;邱志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60例符合难治性抑郁症标准的抑郁症与同期的非难治性抑郁症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难治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是:双相情感障碍(OR=3.678,95%CI:1.805-7.321),神经质(OR=4.459,95%CI:1.790-10.889),伴有精神病性症状(OR=4.361,95%CI:2.183-8.410),情感疾病家族史(OR=0.367,95%CI:0.019-0.916),一年内未及时治疗(OR=0.408,95%CI:0.207-0.829).结论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神经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疾病家族史、一年内未及时治疗是难治性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韩鹏;张传芝;于兰;李绍敏;张永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心理疏导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疏导组和单纯药物组.疏导组采用药物合并心理疏导疗法,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疗程60天.在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及治疗结束时,分别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结果心理疏导合并药物组SANS及NOSIE减分值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心理疏导效果更好.
作者:周保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代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的变迁,并从护理角度提出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1972年-2001年期间住院病人22632例中死亡的43例作回顾性调查.结果总死亡率0.19%,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死亡者逐年有明显下降,死亡原因以治疗并发症多(37.2%),其次为全身衰竭(25.6%).结论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及对渐趋衰退的患者进行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护理,以降低死亡率.
作者:张雪艳;黄淑珍;谢雪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对考试焦虑评估工具的编制过程、使用方法和信度效度研究作一介绍.
作者:孟宪鹏;刘金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67岁.于1987年2月23日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入院后给予肌注安棕酯治疗100mg/月,病情一直稳定.2003年4月25日因出现被害妄想,合并奋乃静治疗,首次剂量6mg/d,剂量递增,于2003年5月12日加至20mg/d,同时安棕酯治疗减为50mg/月,后维持此治疗不变.
作者:聂鹰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