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娟;赵晓秋;邵宇飞;张雁来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阴囊多发性无痛性结节10年.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阴囊部位出现数个皮色绿豆大丘疹,质韧,无自觉症状,未予处理后丘疹逐渐增多增大,形成多个质硬的结节,部分结节融合成斑块.
作者:刘排;陈浩;张韡;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全身反复发生水疱、糜烂、结痂1年,加重2个月于2010年6月26日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饭量、尿量增多,当时未介意及治疗,50多天后觉咽部进食时疼痛不适,应用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10天症状无改善,且舌体两侧及颊黏膜出现糜烂、溃疡,应用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半月,口腔糜烂面逐渐扩大增多,影响进食,头面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数十个散在的绿豆至蚕豆大水疱,疱壁薄而易破溃,难愈合.
作者:于维恒;王晓云;殷月慧;郑艳华;李金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氨苯砜主要不良反应有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粒细胞减少症,药物皮炎,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病.而在药物皮炎中约占1%~3%.1自1985年麻风实施联合化疗(MDT)以来,本地区曾发生2例氨苯砜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报道如下.
作者:钟定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阴囊多发淡黄色丘疹、结节13年余就诊于我院.患者13年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发生小丘疹渐增大,且数目不断增多,无自觉症状,未诊治.否认局部摩擦和外伤史.既往无代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袁春英;郑荣涛;周桂芝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女,26岁.因全身结节1年余就诊.患者1年多前先于右前臂屈侧出现一黄豆粒大红色结节,无明显痒痛,因当时已怀孕,一直未就诊.8个月前分娩后,结节逐渐增大、增多,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7天前就诊于当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断不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后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皮损疼痛等症状,无肢体疼痛.
作者:初同胜;马百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例1女,63岁.因双小腿红斑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于左小腿胫前出现暗红色小丘疹,不痛不痒,逐渐向四周扩大,成为周围略隆起,中央消退的椭圆形暗红斑,随后右小腿亦出现类似皮疹,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无效.既往体健,无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史.
作者:钟华杰;钱齐宏;吴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科应用丹参酮胶囊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寻常痤疮6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病例均来自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
作者:刘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Sweet综合征(Sweet’sSyndrome,SS)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1964年由sweet首先报道,1该病主要特点为发热、疼痛的红色丘疹、结节或斑块,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升高和对真皮浅层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作者:刘芳;桑红;王雪连;孔庆涛;王高峰;谢其美;邓德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简称NL,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胫前出现大片境界清楚的紫红色硬皮病样斑块,中央呈棕黄色凹陷萎缩为特征.1笔者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翠萍;宋维旭;范文成;颉玉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认为银屑病是由多基因遗传、心理、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虽不导致死亡,但明显的鳞屑性红斑与瘙痒对患者的身心影响甚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
作者:王广进;冯桂荣;张爱华;初同胜;田洪青;张福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国产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维普数据库检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公开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和《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关于国产ALA - PDT治疗CA的文章,对文章中的治疗方案、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共33篇关于国产ALA- PDT治疗CA的文章.ALA- PDT单独治疗组及ALA- PDT联合物理治疗组的复发率均低于物理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ALA- PDT治疗CA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作者:袁艳霞;徐春兴;田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因停经27周,全身反复起红斑、水疱,伴瘙痒2个月就诊.皮疹初起为前胸后背的小片状红斑,中央水疱,水疱破后可结痂,结痂脱落后遗留色素沉着,伴明显瘙痒.后红斑、水疱、结痂反复发作,呈环状向外扩展.
作者:刘雯敏;杨安波;李圆圆;陈腊梅;张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是对症治疗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以及瘙痒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镇静和抗胆碱能等副作用,已被相对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所替代.非索非那定是第二代H1抗组胺药,无镇静、抗胆碱能作用,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该药能够在外周组织有效阻断H1受体,但无损害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的作用.本文就非索非那定中枢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疱疹样天疱疮是天疱疮的一种异型,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疱疹样天疱疮.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建筑工人.因周身红斑水疱伴痒2个月来诊.
作者:权锦花;王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自2005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改良的负压皮下吸引刮吸清除大汗腺方法治疗腋臭4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43例,86侧腋臭.其中:男8例,女35例,年龄18~38岁,60.47%(26/43)有家族史.术前排除手术禁忌证.
作者:金永刚;石海燕;李娅;金新东;姚伟华;赵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确定UVB对皮肤成纤维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方法:用150 mJ/cm2的UVB照射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β-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的含量.结果:150 mJ/cm2 UVB照射后β-微管蛋白含量逐渐降低,波形蛋白逐渐升高,α-微管蛋白和β-肌动蛋白改变不明显.结论:在UVB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损伤过程中,β-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浩翔;闫言;李莉;曾跃平;王宝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作者对近10年来国内外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从研究的情况来看,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但是大样本的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其实际的流行情况及其特征仍有待深入研究.在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陆续发现了一些内外界的影响因素,但结果并不一致,可以证实的是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发生是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麻风病人心理卫生保健方面,麻风咨询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但是还是比较零散和初级,加强对麻风病人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麻风病人心理康复的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王景权;王强;周爱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笔者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阿维A胶囊联合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治疗多发性跖疣40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病例入选标准7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符合跖疣的诊断标准,且疣体数目≥5个.
作者:梅册芳;温景;林宝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7岁.因头发、眉毛断落5年,于2010年5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为第1胎,足月顺产,出生时头发、眉毛正常,5年前不明原因头发、眉毛断落,一般在近皮肤处折断,毛发长不超过2~3 cm,且生长缓慢.
作者:靳亚莉;王洪生;杨雪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大汗腺清除术治疗腋臭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腋臭患者应用小切口大汗腺清除术治疗,随访3~2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共67例完成随访,创面均Ⅰ期愈合,疤痕细小.臭味清除效果优者64例,良好者3例,没有患者无效或再次手术.并发症有皮下血肿7例,在早期清除血肿后均一期愈合,术后皮下小囊肿15例.所有患者术后都有色素沉着,均在6~ 12月内消失.21例早期出现不同程度皮肤挛缩,但随时间全部恢复.结论:小切口大汗腺清除术治疗腋臭疗效高,不需要特殊设备,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较轻,是理想的腋臭手术方法.
作者:茅剑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