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再生研究进展

冯仁鑫;邓星;张新;谢渭芬

关键词:肝再生, 肝细胞, 肝前体细胞, 肝星状细胞, 肝血窦内皮细胞
摘要:肝脏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在受损后能基本维持原有体积甚至功能的再生能力。肝细胞以其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肝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限和(或)肝细胞需求明显增加时,肝脏内其他细胞亦可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肝再生。深入研究肝再生过程中肝脏内不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肝脏再生的了解,为各种晚期肝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胃肠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肠肝循环与慢性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如革兰阴性细菌过度生长可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而内毒素通过肠肝循环在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肠肝循环与慢性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清清;陆伦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肠道菌群在肠道稳态和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性和易复发性。近年来肠道菌群在 IBD 发病中的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肠道稳态和 IBD 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迎娣;张红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4C-尿素呼气试验假阴性原因探讨

    背景:14 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敏感性、特异性高且为非侵入性,已广泛应用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然而假阴性结果的存在将影响诊断准确性。目的:探讨14 C-UBT 结果出现假阴性的可能原因,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明确14 C-UBT 结果为假阴性的患者82例,同期813例14 C-UBT 结果为真阳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 Warthin-Starry 银染色和 Hp 粪便抗原检测判定为 Hp 感染阳性。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可能与14 C-UBT 假阴性结果相关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共5个变量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入多因素分析。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胃内胆汁反流(OR =3.961,P ﹤0.001)、胃大部切除术史(OR =9.734,P ﹤0.001)、Ⅱ型 Hp 感染(OR =1.892, P =0.012)和上消化道出血(OR =4.979,P ﹤0.001)为14 C-UBT 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内胆汁反流、上消化道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史和Ⅱ型 Hp 感染是14 C-UBT 假阴性结果的可能影响因素。对于有胃大部切除术史者以及合并胃内胆汁反流、上消化道出血者,如14 C-UBT 结果为阴性,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联合检测 Hp。

    作者:高峰;李文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生白术对高原缺氧大鼠小肠运动和5-HT4受体的影响

    背景:急进高原缺氧引起的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发病率较高,目前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相关干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高原缺氧对大鼠小肠运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以及生白术的干预作用。方法:7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3500 m 和5000 m 海拔模型组以及相应海拔曲美布汀、生白术干预组。6组造模大鼠置于相应海拔低压低氧舱中并予相应药物溶液或0.9% NaCl 溶液灌胃3 d。3 d 后所有大鼠于墨汁灌胃后30 min 处死,测量墨汁小肠推进率,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5-HT4受体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海拔3500 m 模型组小肠推进率减缓,5-HT4受体免疫阳性面积减少,海拔5000 m 模型组小肠推进率加快,5-HT4受体免疫阳性面积增加(P 均﹤0.05),两组小肠黏膜表现为中-重度损伤。生白术干预能有效纠正海拔 3500 m 和5000 m 引起的小肠推进率和5-HT4受体数量异常(P 均﹤0.05),使之接近对照组水平,并减轻小肠黏膜损伤,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曲美布汀。结论:急进高原缺氧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各异。生白术可能通过调节5-HT4受体有效改善此种运动功能紊乱,对小肠黏膜损伤亦有一定修复作用。

    作者:陈嘉屿;刘德科;吴红梅;刘熙钰;王彪猛;马强;许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1例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种以胃肠道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病,由 Kaijser 于1937年首次描述。多数 EGE 患者病变主要累及胃和近端空肠,结肠受累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病变局限于近端结肠的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 eosinophilic colitis, EC)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夏侨;吴汉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肠道菌群生态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IBS 时存在肠道菌群生态失衡,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提出此种失衡可能与 IBS 的发生有关。新近研究发现对于感染后 IBS(PI-IBS),以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正常比率可取得显著疗效,证实肠道菌群在 IBS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生态失衡与 IBS 的关系以及相关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5-氨基水杨酸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的并发症,5-氨基水杨酸(5-ASA)能降低 UcCRC 的发生风险。目的:探讨5-ASA 对人结肠癌细胞株 HT-29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明确5-ASA对 UcCRC 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0、10、20、30、40 mmol/ L)5-ASA 作用于 HT-29细胞,采用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有丝分裂调节因子 AuroraB、BubR1蛋白表达。结果:5-ASA 10、20、30、40 mmol/ L 组 HT-29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随5-ASA 浓度升高而升高(P ﹤0.05)。5-ASA 30、40 mmol/ L 组 G0/ G1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0、10、20 mmol/ L 组(P ﹤0.05);5-ASA 0、10、20、30 mmol/ L 组 S 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40 mmol/ L 组(P ﹤0.05);5-ASA 30、40 mmol/ L 组G2/ M 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0、10、20 mmol/ L 组(P ﹤0.05)。AuroraB、BubR1平均光密度(MOD)值随5-ASA 浓度升高而降低(P ﹤0.05)。5-ASA 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呈正相关(P ﹤0.05),与 AuroraB、BubR1 MOD 值呈负相关(P ﹤0.05)。AuroraB、BubR1 MOD 值与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G2/ M 期细胞比例呈负相关(P ﹤0.05),与G0/ G1期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 ﹤0.05)。AuroraB 与 BubR1 MOD 值呈正相关(P ﹤0.05)。结论:5-ASA 可抑制 HT-29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5-ASA 抑制 AuroraB、BubR1表达,继而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邓勇彬;王承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发布了 GERD 的诊治指南[2-3],对指导 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在 GERD 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 GERD、质子泵抑制剂(PPI)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研究进展对 GERD 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乙酸染色靶向活检诊断Barrett食管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自身对照研究

    背景:Barrett 食管(BE)中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可经内镜活检病理检查得到诊断。目的:评估普通内镜下乙酸染色靶向活检对 BE 中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4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内镜下发现食管下段有柱状上皮化生的患者100例,普通内镜下行乙酸染色,于黏膜形态异常处取多点活检,其余 BE 黏膜常规间隔1~2 cm 取四象限活检,比较乙酸染色靶向活检和四象限活检对柱状上皮、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检出率。结果:共96例患者诊断为 BE。乙酸染色靶向活检对柱状上皮的检出率为96.9%(93/96),四象限活检的检出率为90.6%(87/96)。McNemar 检验显示,两种方法对柱状上皮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46);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差(κ =0.340)。共32例患者诊断为 BE 伴肠上皮化生。乙酸染色靶向活检对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为84.4%(27/32),四象限活检的检出率为40.6%(13/ 32)。McNemar 检验显示,两种方法对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显著( P =0.007);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差(κ=0.266)。此外,共检出5例轻度异型增生,均由乙酸染色靶向活检检出。结论:乙酸染色靶向活检较四象限活检更易检出 BE 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作者:丁佳;周磊;孙一骏;高建萍;王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重视重度急性胰腺炎肠功能障碍的防治

    重度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尤其是在继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时,其病死率可高达40%。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肠源性细菌易位是引起胰腺坏死组织和胰周积液感染、促使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肠道功能多样,难以归纳总结,且目前缺乏特异的、客观的评价指标,故肠功能障碍并未被纳入“2012版急性胰腺炎分类———亚特兰大国际共识分类和定义修订”的改良 Marshall 器官衰竭评估体系中。临床工作中重视 SAP 肠功能障碍的防治,是减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防止MODS 发生、发展,降低 SAP 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 SAP 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作一阐述。

    作者:曾皓;吕农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消化不良症状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消化不良症状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是目前评价 FD 干预措施疗效较为客观的手段。本文就消化不良症状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评价 FD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项忆瑾;林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的发展,对 IBD 的了解有所深入,但其确切致病因素仍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环境、免疫、微生物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吸烟、维生素 D、性激素、情绪、饮食与 IBD 的发生有一定联系。本文就环境因素在IBD 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小剑;赵靓(综述);孟立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变化与炎症标记物的关系

    背景:克罗恩病(CD)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有关,T 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过程。目的:研究 CD 患者外周血 CD3+、CD4+、CD8+ T 细胞变化与炎症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 CD 患者(活动期14例和缓解期12例)和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 CD3+、CD4+、CD8+ T 细胞比例,并分析与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ESR、CRP、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CD 活动期 CD3+、CD4+、CD8+ T 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 ﹤0.05),但缓解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CD 活动期ESR 和 CRP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CD 缓解期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 CD 活动期和缓解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3+、CD4+和 CD8+ T 细胞比例与 CRP 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 ﹤0.05),CD3+、CD4+ T 细胞比例与 ESR 呈正相关(P ﹤0.05);CD3+、CD4+和 CD8+ T 细胞比例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均无关(P ﹥0.05)。结论:CD 患者 CD3+、CD4+和 CD8+ T 细胞比例随病情活动而升高,并与 CRP 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

    作者:袁柏思;金鑫鑫;路又可;刘炯;王少东;王震凯;吴琳;汪芳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肝再生研究进展

    肝脏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在受损后能基本维持原有体积甚至功能的再生能力。肝细胞以其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肝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限和(或)肝细胞需求明显增加时,肝脏内其他细胞亦可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肝再生。深入研究肝再生过程中肝脏内不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肝脏再生的了解,为各种晚期肝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冯仁鑫;邓星;张新;谢渭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