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赵天恩;周桂芝
介绍中医、中西医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的临床研究进展,重点在于治疗手段和药物的使用.GPP是重型银屑病的一种,该病发病原因不明、疗程长、反复性大,可危及生命.中、西医均在努力提高疗效以达到临床研究治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复发几率,但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仍处于临床应用阶段,无成熟的理论方案作指导.本文就目前现有方案进行较为详细的概括与阐述.
作者:陈娟;林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18岁.因高热伴全身水疱3天加重1天收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因感冒服用多种中西药(具体不详),3天后发热并出现红斑、水疱.1天前,持续高热,同时红斑、水疱泛发全身,尤以头面及躯干部为甚,皮肤疼痛、触痛明显.患者有甲硝唑过敏史.体检:体温 40.2℃,脉搏102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发育正常,神志清楚,抬入病房.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全身有弥漫性分布的紫红、暗红色斑片及松弛性水疱、大疱,疱壁松弛,疱液尚清.表皮松解、坏死及剥脱,尼氏征阳性,尤以头面及颈胸部为甚.双眼粘连有糜烂及渗液.
作者:刘岁元;刘婷婷;俞雅君;王蕊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门诊采用沙利度胺(商品名:反应停,江苏常州制药厂生产)内服治疗结节性痒疹3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文莉;余小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确定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Th1/Th2的相关性,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分别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2、IL-4、IL-6和IL-8因子,并与30例健康人血清对照.结果:TNF-α和IL-8在血燥证与健康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组别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热证水平高.IL-4在四组之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水平高.IL-2、IL-6在四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失调情况,与健康对照组均有差异.以Th1型介导为主的细胞因子TNF-α、IL-8在血热证中占优势,与血瘀证及血燥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L-4在血瘀证中占优势,与血热证及血燥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晓杰;赵颖;高东日;耿立东;陈会苓;陈雨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前国内蜱叮咬伤的报道较少,近日笔者发现蜱叮咬伤合并全身系统症状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头顶部皮肤异物伴疼痛3天就诊.2007年10月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林区游玩回家后3天,感头顶部皮肤疼痛,左耳部皮肤感觉麻木,自觉头皮部有异物,遂来我科门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体温37.6℃、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左枕耳后及颈上部可触及多个黄豆大淋巴结、触痛明显,余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左耳及周围皮肤感觉麻木,听力无下降.皮肤科情况:左侧头顶后发缝处头皮有一短棒状似虫体样灰白色突起物,细看可见多个爪在活动,触之柔软并引发头皮疼痛,周围0.3厘米皮肤轻度红肿.
作者:夏群力;童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念珠菌的可靠性.方法:自行设计白念珠菌种特异性引物,利用标准菌株构建重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建立标准曲线.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白念珠菌低能检测到10个拷贝的基因,即相当于1~5 CFU/mL,同时与其他真菌、细菌及病毒等无交叉阳性反应.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白念珠菌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白念珠菌进行定量检测.
作者:郭强;王英;侯强;张丽娟;顾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耐药性的变迁.比较2002年5月至2003年5月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集的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药敏试验资料.结果与前两年相比,近几年支原体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均对四环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却有所降低.临床医师应熟悉本地区常见的支原体感染类型及近年抗生素的耐药性变迁,并结合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率的产生.
作者:余想萍;宋继权;宋韬;王望梅;Ahmad T. Khalaf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22岁.因双手足色素减退伴色素沉着斑17年,于2008年5月5日到我院就诊.患者5岁时发现双手指背及足背出现白斑,间有褐色斑,无痒痛感,皮损不随季节改变.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扩大至整个手背、腕部及足背部.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背、腕部、足背可见弥漫对称分布的粟粒至黄豆大小的黄褐色和黑褐色的色素沉着斑,间杂以色素减退斑,相互交错外观呈网状,形态不规则,无皮肤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皮损以双手背为明显(图1).诊断: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作者:王溪涛;刘翠杰;黄军丽;李长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右侧腰部丘疹、水疱2年.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侧腰部出现数个米粒大小淡黄色皮下无痛性丘疹、结节,散在分布.近1年患处皮损增多,并见多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淡红色丘疹、结节及成簇透明水疱,呈线状分布,无疼痛及瘙痒.为进一步诊治,于2007年6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平素健康,否认其它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张武;刘静;李铮;李婧;翁艳;李春峰;王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MDT的广泛应用,现在我所麻风村实际已成了麻风治愈者的康复中心或疗养院.虽然他们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休养环境,但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治愈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心理问题.
作者:蔡娟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观察果酸加氢醌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选择女性黄褐斑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使用果酸(20%~70%)行剥脱治疗,每2周1次,1周后加用2%氢醌霜剂外涂,每晚1次.对照组外涂2%氢醌霜,每晚1次.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6例,显效20例,有效率76.67%;对照组基本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率61.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果酸有加速皮肤更替作用,20%~70%的果酸能引起表皮松解,通过创伤和表皮再形成去除色素沉着和表皮损伤,从而起到消除和减轻黄褐斑的作用.
作者:陈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通过对99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了解重庆地区特应性皮炎过敏原分布情况,及其与该地区各方面自然条件,客观因素的关系.
作者:戴玮;黄秀英;钟白玉;宋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黏液水肿性苔藓是一种黏蛋白沉积病,以皮肤成纤维细胞增生和黏多糖沉积为特征.我们于2008年11月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一萍;初同胜;卢宪梅;陈树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科于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外用维阿露配合德国产311nm窄谱紫外线照射治疗57例局限型白癜风,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爱红;桑桂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观察中药银消丸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检测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6的水平.结果:银消丸可抑制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6的分泌.银消丸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来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刘拥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外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 GSPE)对急性光损伤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设计空白对照组、单纯2 MED照射组、基质+2 MED照射组、含GSPE样品外用+2 MED照射组4组,连续3天同样处理后皮肤取材,进行MMP-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含GSPE外用+2 MED照射组与单纯接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相比,MMP-1表达明显减少,MMP-1蛋白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GSPE外用可通过降低MMP-1的表达对紫外线急性光损伤起防护作用.
作者:袁小英;刘玮;江丽;张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天疱疮病人4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1例天疱疮病人中男20例,女21例,发病年龄3~79岁,平均年龄为54岁;发病部位为头面、颈部、胸背、腋下、腹股沟等处较多;其中寻常型天疱疮23例,增殖型10例,落叶型6例,红斑型2例;住院2~3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3天,临床治愈1例,38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
作者:陈敏;李靖;李慧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一般可分为特发性、药物诱发性和恶性肿瘤相关性三类.笔者于2007年8月起诊治1例Sweet综合征合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朴永君;时磊;刘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麻风家庭小额贷款是贷款人为解决借款人临时消费需要而发放的还贷期限在2年以内、金额在5000元以下、毋需特别提供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旨在提高麻风病人家庭经济收入及其残疾康复率.贷款人目前是爱德基金会,借款人是湖南省永顺县麻风病愈后存活者及现症病人家庭,协助管理者为永顺县皮肤病防治所.
作者:魏中和;蔡亮;莫江玲;丁忠普;王璟;彭勇;许建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斑秃是皮肤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国外报道占门诊初诊患者的2%,国内为1.13%.病因至今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精神因素、血管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总结了1556例斑秃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王红艳;王再兴;李卉;杨森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