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60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SP-70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的表达.结果:活动期患者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组,稳定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中EB病毒感染阳性组HSP-7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EB病毒阴性组.结论:EB病毒可能通过HSP-70的异常表达参与SLE的发病机制和病程.
作者:陶娟;刘业强;李延;杨井;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腋臭亦称狐臭,是由腋下顶泌大汗腺分泌物经细胞分解后产生的异味.我院2003年至今,对128例腋臭患者进行了治疗,手术采用经小切口向外翻转皮瓣,清除皮下脂肪组织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方法清除汗腺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鹰;郑启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科采用阿维A酸(商品名:新体卡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严重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近3年治疗的19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郑渊;陶诗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为研究福州地区2001~2006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制定治疗方案和防治对策的参考依据,共监测了1 206株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菌株用纸片酸度法.发现产青霉素酶的菌株(PPNG)258株,占21.39%.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菌株(TRNG)260株占21.56%.本地区PPNG菌株及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菌株呈明显上升趋势.环丙沙星耐药1 163株占96.43%.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较敏感.
作者:王贞生;任丽珠;庄文豪;许少涵;陈碧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皮损活检缺乏典型特征,其诊断较为困难,故国内外学者就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并综合这几方面的特征建立了MF的临床评分系统,从而为早期准确诊断MF打下基础.
作者:徐敏;纪岩文;张理涛;纪华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沂市自1955年累计发现麻风病人7 836例,治愈6 531例,除死亡、外迁等减少外,尚有存活病人2 730例,其中有畸残者2 231例,而仅面部畸残者就多达600多例.为了改善部分面部畸残患者的容貌,2002年6月,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派遣专家组,为91例麻风面部畸残患者实施了矫正手术,并进行了4年的随访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欣;李明;李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们采用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为评价其与液氮冷冻疗效有无差别,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100例脂溢角化患者分别进行激光治疗和液氮冷冻治疗,并随诊观察.
作者:康红芬;肖红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为研究麻风患者尺神经及其功能分支受损情况,对84例麻风患者尺神经及其功能分支受损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根据各分支管理区域感觉及支配肌肉肌力情况判断受累情况.84例麻风患者中有35例尺神经损害,占41.67%,尺神经受累患者平均3.74条分支受累,尺神经分支中以尺神经深支(23.21%)及其感觉支第4指间皮支(19.64%)为常见受损,其次为小指尺侧皮支(16.67%)受累也很常见,腕背支(14.29%)相对受损稍少,前臂肌支(4.17%)受侵少见.受侵的表现以感觉支和运动支同时出现障碍多见,占71.43%(25/35).结论:(1)麻风尺神经及其分支受累相当普遍,全面掌握其临床表现对于麻风早期发现意义重大;(2)麻风尺神经受累以分支型损害为主,低位的分支较易受累;(3)新发现患者高受累率及感觉支运动支绝大多数同时障碍,说明麻风早期发现工作仍有待改进提高,建议重视包括腕背支感觉的相关检查从而早期发现神经受累的存在,避免出现神经功能的更严重受损.
作者:王景权;孙开友;谭又吉;沈进进;许亚平;尤卫平;蒋维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们对2003年6月~2005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38例患者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38例患儿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个月,平均8.7个月.城镇26例(68.4%),农村12例(31.6%).第1次就诊确诊22例(57.9%),第2次确诊11例(28.9%),第3次确诊5例(13.2%).
作者:李鸿国;肖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为了解惠州市不同人群HIV感染率及梅毒的患病率.收集2004年4~9月和2005年4~9月一般人群(单位体检人员)、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吸毒人员(戒毒所戒毒者)的血清各800份,用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HIV初筛、梅毒血清学初筛和确证检测.三组人员的HIV感染率分别为0、0.75%和1.75%,梅毒的患病率分别为0.63%、8.75%和11.13%.HIV及梅毒的感染情况在高危人群中较严重,性病门诊HIV感染者中,经性接触感染的例数明显增多.
作者:蔡志凌;蔡宇辉;张健;黄小雄;钟金城;梁立环;刘雪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床资料 例1,先证者,女,31岁.因手足反复出现水疱、血疱30年来我院门诊治疗.患者出生后6个月手足部开始出现水疱、血疱,后破溃、结痂,脱落后留有色素沉着斑,无诱因手足部瘙痒 ,搔抓、摩擦后,复发水疱.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指、足趾侧背部可见数个含血的大疱,有轻微触痛感,大疱周围可见色素沉着斑,口腔黏膜无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组织基本正常.
作者:刘毅钧;张淑英;刘倩;李景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科于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应用胸腺肽联合维A酸乳膏治疗扁平疣3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病例:58例扁平疣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胸腺肽联合维A酸乳膏)和对照组(单独使用维A酸乳膏).
作者:夏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科从去年开始根据整形美容的理念,运用CHR-多功能美容手术仪行包皮环切整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分类工作组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为获得一个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都能接受、对临床医疗和病理诊断都有指导价值的皮肤淋巴瘤分类方案,结合各自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1与EORTC关于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分类相结合,于2005年推出了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2.2006年WHO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3直接引入了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个别内容稍有补充.新的分类,有助于深入了解皮肤淋巴瘤研究的许多新进展.
作者:李新功;温黎;王东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评估青少年痤疮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随机整群抽取2 552人12~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总患病率为32.8%,其中男34.2%, 女31.6%,两性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11~16岁为青少年痤疮初发高峰期.结论:广州市天河区青少年痤疮初发年龄为11~16岁,危险因素有消化道功能紊乱、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遗传、内分泌等.
作者:高爱莉;张宏;Zeng Hanxiang;曾翰翔;王凯丽;姜红浩;石建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斑驳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主要由位于4q12上的KIT基因突变引起,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密切相关,部分病例由SLUG基因缺失所致.SCF/KIT信号传导途径对黑素细胞的存活、迁移、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小鼠模型为研究人类斑驳病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常红芹;王培光;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及甲氨蝶呤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 aCaT细胞合成结合珠蛋白(Hp)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Hp mRNA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Hp浓度.结果: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刺激HaCaT 24 h后, HaCaT细胞表达Hp增加;但较短刺激时间或较低刺激浓度时,HaCaT细胞表达Hp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地塞米松及甲氨蝶呤能够上调HaCaT细胞Hp的合成,这种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的趋势.
作者:夏立新;郭哲;崔绍山;王雅坤;陈洪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特征与菌种来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1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①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②31株菌的DNA带型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性,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③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取材的菌株间DNA型可不同.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的DNA分型,其DNA带型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
作者:李丽莉;苏海辉;刘继峰;夏修蛟;赵斌;许爱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院皮肤科于1992年7月至今用纯苯酚加75%乙醇外搽治疗斑秃患者566例,并用确炎舒松A注射疗法作为对照.现将随访到的120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英菊;钱咏梅;杜信翔;张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笔者2006年3月在门诊收治因口服北京降压0号致光敏反应2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女,60岁.因高血压自行口服北京降压0号1片qd,10余天后 ,患者额部、面部出现水肿性红色斑片,随后双手背出现同样水肿性红色斑片,瘙痒剧烈, 当地医院按照接触性皮炎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就诊.
作者:高来强;于相冬;魏宏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