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蔡端;项建斌

关键词:胆固醇结石, 形成机制, 相关基因, 生活质量, 胆汁, 胆石形成, 胆石成因, 患病率, 合成石, 发病率, 胆石病, 细菌, 系统, 健康, 成核
摘要:胆石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患病率已达10%~20%,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目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仍不十分明了,但近10年来胆石成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特别是胆汁综合成石因素、胆汁促/抑成核系统的平衡、胆石形成的相关基因和细菌成石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胃肠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系统疾病的进展》全国第十七届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上海市区饮食与胃癌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背景: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1972~1999年,男性和女性胃癌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分别从62.0/10万和23.9/10万降至35.8/10万和17.5/10万.目的:研究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因素与居住在上海市区15年以上的居民胃癌发病的关系,以探讨近30年来上海市区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的原因.方法:采用统一饮食频度问卷调查189例胃癌患者和567名对照人群,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胃癌发病前5年和10年的住房和收入状况、饮食和生活习惯、冰箱使用、吸烟和饮酒史、既往胃病史、肿瘤家族史等.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常服维生素、使用冰箱储存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奶制品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为预防胃癌的保护因素;肿瘤家族史、慢性胃病史、多食煎炸、盐渍、腌晒、烟熏食品、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白酒等为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近30年来上海市区居民胃癌发病率的下降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和广泛使用冰箱密切相关.

    作者:费素娟;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孕妇以下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克罗恩病1例

    病例:患者,女,30岁,因便血12h,伴头晕、胸闷5h入院.患者入院前12 h无诱因解2次血水样便,鲜红色夹杂大量暗红色血块,量约500m1,无腹痛、呕血,5h前因头晕、胸闷入院就诊.患者10天前因发热、干咳等曾口服安乃近、感冒通等药物2天.

    作者:赵晓龙;朱兆华;李楚强;张建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若干问题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据文献记载,美国的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0%,老年人则高达20%[1]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胆囊结石的自然人群患病率为5.6%,但近年来各地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患病率可能已有大幅度增加.

    作者:张永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石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胆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还在增加.1985年和1992年两次全国胆石病调查资料显示,胆石病住院患者占普外科患者的10.1%和11.5%.

    作者: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胡品津;潘国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石病的临床表现

    胆石病是指胆道结石所致的一系列病症.胆道是人体内结石形成多见的部位,结石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和不同的病理状况下.

    作者:胡志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ER3在食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背景:HER3是新近发现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其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R3的表达,就HER3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目的:探讨HER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AP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R3的表达,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HER3过度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54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3例存在HER3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率为61.1%.HER3的过度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结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HER3过度表达,HER3过度表达可能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葛棣;郑如恒;曾亮;冯明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3年度函授继续医学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腹茧症3例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国内外对本病报道较少,命名也不一致,如局限性小肠外膜包绕症、包裹性纤维性慢性腹膜炎、先天性小肠禁锢症、小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等[1~4].

    作者:余建法;叶圣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胃肠激素与消化道运动

    胃肠激素是由散在分布于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所分泌的起激素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这些肽类物质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因此有脑-肠肽之称.胃肠激素对消化系统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与消化道运动功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

    作者:李国华;侯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999年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发表3年后的调查报告

    背景:我国为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高发地区.1999年制定的H.Pylori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有助于临床医师正确诊治H.pylori感染患者.目的:了解共识意见发表3年后我国临床医师如何处理H.Pylori感染.方法:设计由16个问题组成的问卷调查表,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网站和医学空间网站上公布.结果:共收到合格答卷511份,57.1%的医师经常检查H.Pylori感染.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快速尿素酶试验(RUT)60%,尿素呼气试验(UBT)40%,组织病理学检查36%.治疗H.pylori感染时,74.5%的医师选择三联疗法,19.0%选择四联疗法,5.7%选择二联疗法.50%的医师选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41%选用铋剂+两种抗生素,34%选用H2受体阻滞剂(H2RA)/PPI+铋剂+两种抗生素,14%选用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两种抗生素;45%的医师选用呋喃唑酮.93%的医师认为H.pylri药是一严重问题.95%的医师选用四联疗法作为补救治疗,或更换更敏感的药物,或增加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83%的医师根除治疗后复查H.Pylori感染情况.52%的医师获取诊治H.Pylori感染相关信息的来源为1999年H.pylori处理共识意见.结论:共识意见对临床医师正确处理H.pylori感染起重要作用.

    作者:萧树东;费素娟;汪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缅怀和悼念国际著名肝病学家奥田邦雄教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细小病毒H-1诱导胃癌细胞死亡分子机制的基因表达谱研究

    背景:自主性细小病毒H-1在活体组织中具有肿瘤抑制活性,并且在细胞培养中能特异地干扰转化细胞或肿瘤细胞的生存,但其诱导转化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细小病毒H-1诱导人胃癌细胞株HGC-27死亡时HGC-27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而为阐明细小病毒H-1的抗肿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分析HGC-27细胞在感染细小病毒H-1后不同时间点的存活率;分别收集纯化细小病毒H-1感染前和感染48 h后HGC-27细胞的mR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HGC-27细胞感染细小病毒H-1后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HGC-27细胞从感染细小病毒H-1后的第3天开始,细胞存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感染细小病毒H-1 48 h后,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达改变基因约占被检测基因的11.5%(920/8 000),363对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557对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其中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改变与细小病毒H-1诱导的细胞死亡通路相关;而与DNA合成和修复、代谢以及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达改变可能与细胞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相关.结论:细小病毒H-1诱导人胃癌HGC-27细胞死亡的过程是以一种细胞依赖的方式进行的,并涉及细胞中多个促进死亡的信号传导通路.细小病毒H-1诱导胃癌细胞死亡以及胃癌细胞自身防御反应中所展示的基因表达差异谱,为研究细小病毒H-1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作者:刘炯;冉志华;冯缨;邹健;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胆石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患病率已达10%~20%,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目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仍不十分明了,但近10年来胆石成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特别是胆汁综合成石因素、胆汁促/抑成核系统的平衡、胆石形成的相关基因和细菌成石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者:蔡端;项建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石病的内科治疗

    胆石病包括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开放性手术和微创(腹腔镜)手术是胆石病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近年来内科治疗,尤其是纤维内镜、超声和X线下的多种介入治疗进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3].

    作者:徐采朴;周永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罕见腹水病因:腹膜黄色肉芽肿1例

    腹水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体征,多数患者能得到确诊,但部分病例虽经积极检查仍难以确诊.我科近发现1例因腹膜黄色肉芽肿导致腹水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勇峰;张林;朱建善;吴叔明;莫剑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肠易激综合征细胞功能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建立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实验室诊断标准仅限于肠动力紊乱和一些介质的测定,缺乏针对肠道组织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的指标,尤其是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变化的指标.目的:观察IBS模型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建立肠道局部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方法:对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分层刮片、荧光染色和还原能力测定,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细胞膜蛋白分子颗粒振荡和胞内pH值.结果:IBS模型大鼠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确定了与这种抑制状态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对IBS患者结肠活检组织黏膜上皮细胞的检验初步证实了这一点.结论:初步建立了IBS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作者:窦君;阎国华;刘俊康;徐启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系结石的超声诊断

    胆道系统的超声显像分为胆囊和胆管两部分.一般采用经腹壁检查,但对于部分显示欠清、诊断困难的患者.也可行经胃腔超声内镜(EUS)检查.胆囊纵切面的超声图像星梨形或椭圆形的囊性结构,长径通常不超过9 cm,横径多不超过3.5 cm,正常空腹胆囊壁厚度不超过3 mm.

    作者:范思陶;董宝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石病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胆石病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常见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西南部Pima印第安人的发病率高达48.6%,我国发病率虽较低,但亦达10%,而且各地的发病率都在上升[1,2].

    作者:施维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