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的探讨

张子平;程波;王柠

关键词:神经梅毒, 临床特征, 影像学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相关问题及各种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髓痨2例,间质型神经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13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TPPA)100%阳性,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CSF-RPR)阳性率84.21%,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阳性率68.42%,细胞数增高阳性率78.94%;头颅CT和MRI表现脑萎缩、梗塞或脱髓鞘病变等改变.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等检查综合分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IL-1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T细胞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45例RGH患者随机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组(BCG-PSN)和病例对照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RGH患者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IL-12阳性CD8+T细胞的百分率均显著性降低(P<0.05).(2)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百分率及IL-12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比较BCG-PSN组与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百分率差值及IL-12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3)对BCG-PSN组及病例对照组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治疗后两组复发患者的复发间隔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能降低RGH的复发频率,减轻复发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有效提高RGH患者体内CD4+T、CD8+T细胞IL-12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陈兴平;邓云华;陈映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尿路康扶正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为观察尿路康扶正方面的药效作用.通过实验将尿路康、左旋咪唑等对阳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对正常小鼠IgG含量、胸腺指数、脾指数、体重的影响,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尿路康能使低下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对血清IgG、胸腺、脾、DTH无明显抑制作用.尿路康确有扶正的作用.

    作者:廖元兴;梁洁;欧阳威英;林培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生长的影响

    探讨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生长的影响,观察紫外线在0.1~0.3 m不同距离照射几种着色真菌、外瓶霉、孢子丝菌、假阿利什菌和链格孢15~30分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经上述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后各实验菌种生长均未见影响.紫外线不能作为皮肤着色真菌病及其它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病治疗及其致病菌常规消毒手段.

    作者:柴宝;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播散性斑块型汗孔角化症1例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大多为单发皮损或损害数目比较少,而皮损多发,范围广泛的病例尚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郑方容;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因面部、躯干反复出现红斑、水疱伴瘙痒1年,于2005年4月3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出现红斑,在正常皮肤、红斑的基底上出现数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水疱易破溃结痂,经过5~7天可自愈,但新的水疱又出现.皮损渐延及后背、面部、头皮.曾多次在外院治疗效果欠佳.6个月前,口腔颊黏膜起数个水疱,随即破溃,10天左右自愈.3天前,双手掌散在起水肿性小斑点,左手掌心可见一粟粒大水疱,为进一步诊治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腹痛、腹泻,饮食、大、小便均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皮、颜面(以颏部为重)、胸背部见点、片状淡红斑,部分呈环状排列,其上散见绿豆、黄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尼氏征阴性(图1).部分疱破溃结痂,部分痂皮脱落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口腔黏膜无异常.

    作者:王玲;赵传靖;宋斌;于长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直接接触引起带状疱疹2例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愈后极少复发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因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被传染者少见.现将我们所见2例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刁友涛;王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类皮肤中5-羟色胺的免疫学作用机制

    人类皮肤中5-羟色胺(5-HT)作为一种免疫调节介质具有极其复杂的机制,它可以调节人类皮肤中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5-HT诱导T和B细胞增殖,T细胞和单核细胞又可以释放5-HT,在树突状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上均有5-HT或其受体表达,5-HT对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2、TNF-α)等均有显著作用,这些机制涉及到免疫性皮肤病和皮肤肿瘤的发病机制,因此,5-HT免疫学作用机制及其受体相关药物的研发对治疗一些皮肤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建国;龚启英;李桂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麻风患者白内障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4例麻风治愈后留院者逐一进行白内障检查,同时调查13个可能危险因素的变量,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204例麻风愈后留院者中,发现白内障病例73例,患病率35.8%.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与使用糖皮质激素为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同时Ⅱ型麻风反应也与麻风患者白内障有一定程度关联.结论: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Ⅱ型麻风反应与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发病相关.

    作者:王景权;尤卫平;王江南;姚建军;许亚平;钱建荣;郑碧忠;郑寿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PBMC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外周血细胞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标记抗体、流式细胞仪对PM/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期MCs)和B细胞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PM/DM患者PBMCs中CD19+B细胞、CD43+细胞和CD43+CD19+B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M患者PBMCs中CD43+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DM患者PBMCs中的CD19+B细胞和CD43+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PM和DM患者之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M/DM患者PBMCs中B细胞数量的升高与其自身抗体产生有关,B细胞上CD43分子表达上调对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分泌类型转换起正性调节作用,是PM/DM自身抗体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国秀;梁再赋;张士发;许静;赵丽萍;王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肌炎46例临床分析

    本文回顾分析了46例皮肌炎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8例,发病年龄16~78岁.皮肤损害以上眼睑紫红斑(82.60%)、Gottron丘疹(52.18%),V区干燥性红斑(69.57%)、皮肤异色斑(17.39%)及甲周红斑(28.26%)多见,肌肉受累以四肢近端多见(上肢80.43%、下肢71.74%).血清肌酶升高CPK(82.60%)、LDH(76.08%)、AST(71.74%).9例为乙肝病毒携带者,5例合并乙型肝炎.5例合并内脏恶性肿瘤.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炎症性疾病,与免疫、感染、肿瘤有关.乙型肝炎与皮肌炎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

    作者:钱奕红;罗静;陶小华;付兵初;倪剑;潘卫利;郑福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梅毒对阿奇霉素耐药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2005年4月19日因术前体检发现RPR阳性3天就诊.患者于3天前因肛门不适,大便有排不尽感,在外院准备做直肠镜检术,术前进行常规传染病检测,发现RPR阳性,遂转来我院.患者既往健康,有青霉素过敏史.询问病史,2个月前有不洁性接触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史,配偶健康状况良好.系统体检未见异常,全身皮肤和黏膜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实验室检查:血RPR阳性,滴度1:2,TPHA阳性,滴度1:80.疑为早期梅毒,遂予阿奇霉素0.5 g,qd,口服,首次剂量加倍,共服用3周.于5月8日发现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淡红色皮疹,无其它不适.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躯干及四肢散在直径0.2~0.6 cm圆形玫瑰色斑疹,边界尚清,表面无明显脱屑.背部可见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手、足未见明显皮疹,阴囊下方有6个直径0.5 cm斑丘疹,边缘呈宽的灰白色隆起,中心稍凹陷,触诊为中等硬度,表面潮湿但未见明显破溃、渗出.双侧腹股沟各有2~3个蚕豆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RPR阳性,滴度1:32.诊断:二期梅毒.给予头孢三嗪2 g/d,静滴.

    作者:陈雪;贾利生;齐焕英;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陕西省2000~2003年麻风康复试点效果分析

    2000年3月~2003年3月观察陕西省3个县和汉中疗养院现症病例27例,发现神经炎20例,其中13例通过泼尼松治疗神经功能得到改善.857例治愈者接受了自我护理训练,其中60%养成了自我护理习惯,手足皲裂个数分别减少了99.00%和94.46%,手足溃疡个数分别减少了96.88%和72.50%,红眼个数减少了79.56%.为499例病人提供了防护鞋,麻木足皲裂和溃疡人数分别减少了89.64%和71.43%.安装假肢13条.其中残端无伤口12例,5例病人行走步态正常.麻风病康复工作既必要,又可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耀斐;李百灵;段刚;蔺兆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阴道加特纳菌的研究现状

    阴道加特纳菌是一种嗜血杆菌,与细菌性阴道病及其他许多临床上的并发症密切相关.现就其名字由来,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流行病学及临床检测方法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沂轩;纪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实验研究

    为探讨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对雌雄性小鼠各30只,分别采用灌饲中药土槐煎剂高低浓度组和生理盐水组,对比观察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及鼠尾鳞片表皮分化的影响.结果: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实验结果从病理上证实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是可靠的.

    作者:王瑛;白长川;高文婷;夏玉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红皮病型银屑病合并臀部脓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双下肢鳞屑性丘疹、斑块12年,加重1年,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发热3周.患者于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鳞屑性丘疹、斑块,伴瘙痒.在当地医院以银屑病治疗多次(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冬重夏轻.

    作者:吴梅;施仲香;吴卫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伊曲康唑配合米可定阴道泡腾片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220例分析

    念珠菌性阴道炎(WC)是妇科门诊常见病.VVC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纯性WC,另一类为难治性WC,复发性VVC和严重性VVC均属难治性WC1.我院用伊曲康唑(美扶)配合米可定阴道泡腾片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220例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师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盐城市2004年麻风病监测结果分析

    盐城市历史上曾是麻风高流行区,累计发现麻风病人9 027例.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已于1998年达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麻风病已呈低流行状态.为此,该市从2001年起开展了麻风疑似病例筛检工作.2004年省疾控中心(CDC)在盐城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麻风疑似病例的筛查和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麻风监测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开友;俞文祥;祁耀;沈进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1例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我们在临床上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颜面、躯干、阴囊及四肢暗红丘疹偶痒19年就疹.患者自出生时即在背部出现5颗针尖大暗红色丘疹,当时未介意.8岁时臀部、四肢亦出现类似皮损,稀疏分布.10岁左右颜.面、阴囊也出现上述皮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损日益增多.自诉近年来稍劳累时四肢常感麻木及针刺感.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尿及心电图均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吴军;章广庆;郑碧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回状真皮内痣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头皮肿块进行性增大26年.患者出生时即有左头顶部一鸽蛋大小肿块,稍隆起,柔软无触痛,表面皮肤及毛发正常,无色素沉着.

    作者:沈斌;李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40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分析

    为探讨黄褐斑的主要病因.采用问卷调查400例门诊黄褐斑患者,并就相关因素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有显著性意义的发病因素按相对危险度(RR)由大到小依次为家族史、日晒、不当的美容和精神因素(包括工作的压力、夫妻感情不和、亲人的去世).黄褐斑患者的预防和诊治应注意防晒、正确地进行面部护理和使用化妆品,以及时调适生活节奏,缓解压力.

    作者:刘冬梅;高进;朱林学;倪来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