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小时十二指肠运动变化

黄坤明;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尹宁

关键词:消化不良, 测压法, 十二指肠, 肌电复合波, 移行
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十二指肠运动及FD不同临床类型的特点.方法:用动态胃窦十二指肠压力监测仪对31例F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行24 h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检测.结果:FD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周期数(2.18±0.97)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3.05±0.80,P<0.01),MMCⅡ相时程明显延长(FD患者:69.80min±31.85min,正常对照组:44.70min±13.59min,P<0.01).FD各临床类型中,运动障碍样型患者的MMC周期数减少为明显(1.98±0.98).FD患者餐后十二指肠动力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也以运动障碍样型降低为明显.检测过程中,FD组12例(38.71%)和正常对照组2例(10%)出现高幅孤立性活动(P<0.05),FD组中10例发生于运动障碍样型患者(P<0.05).结论:FD患者存在消化期及消化间期十二指肠运动异常,以运动障碍样型表现为明显.
胃肠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内镜急诊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体会

    作者于1997~1999年对36例确诊为胆道蛔虫症的患者行内镜急诊取虫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胆道蛔虫症患者36例,男10例,女26例,年龄17~65岁,平均48.4岁.蛔虫部分进入胆道者15例,完全进入者21例.1条蛔虫进入胆道者32例,2条蛔虫进入者4例.二、方法1.药物和器械:常规使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和镇痛剂(如强痛定)以减轻胆道痉挛和缓解症状.器械选择侧式十二指肠镜、乳头肌切开刀、圈套器及抓钳(日本奥林巴斯公司).

    作者:贾道全;李永超;欧阳钦;罗成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病例:男,52岁,因“车祸致腹部间歇性疼痛不适15天”入院.患者15天前驾驶卡车时上腹部与方向盘相撞,其后渐出现腹部疼痛不适,疼痛为间歇性、不剧烈,无恶心、呕吐、发热,伴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分,血压105/60 mm Hg(14/8 kPa),呼吸20次/分.神萎,贫血貌,右腹略膨隆,皮下有瘀血斑,右腹及右下腹可见2处手术疤痕,右中腹可触及一约15 cm×12 cm的包块,包块有压痛,界限清楚,不易推动,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包块上可闻及肠鸣音.

    作者:何勇;马庆久;褚延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胃癌细胞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相关受体分析

    目的:研究低分化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膜上的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受体及其特性.方法:用125I-PACAP-27对MKN-45细胞膜上的PACAP受体进行放射受体分析.结果: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MKN-45细胞膜上存在PACAP-27单位点结合受体,其解离常数(Kd)=24.34 nmol/L±2.85 nmo1/L,大结合能力(Bmax)=419.52 pmol/106细胞±7.25 pmo1/106细胞,PACAP-27的50%抑制浓度(IC50)=24.24 nmol/L.PACAP-38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均可竞争125I-PACAP-27与PACAP-27受体的结合,PACAP-38(IC50=67.97 nmol/L)对受体的亲和力与PACAP-27相似,VIP对受体的亲和力较弱(IC50=239.74nmol/L).结论:MKN-45胃癌细胞膜上存在PACAP功能受体,提示PACAP可能对胃癌细胞的生长起一定作用.

    作者:于成功;李敏;莫剑忠;萧树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附一例报道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上比较少见,诊断较困难且易误诊,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1].近我院收治了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引起大出血的患者,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病例:男,49岁,1999年6月8日因呕暗红色血数次、解柏油样大便5次而入院.入院体检:严重贫血貌,心率106次/分,肝肋下未及,脐上偏左可触及一拳头大小的包块,质地中等,无明显触痛,腹壁静脉无显露,移动性浊音阴性,肝掌、蜘蛛痣均阴性.入院后患者又呕鲜红色血4次,经积极止血、降低门静脉压力等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

    作者:张敏红;徐雷鸣;王秀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Budd-Chiari综合征18例回顾分析

    Budd-Chiari综合征(BCS)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相混淆而导致误诊.现对18例确诊的BC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近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共收治BCS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5岁(26~75岁).从出现较典型症状至确诊的时间:<1个月1例,1个月~1年8例,>1年9例.6例死亡患者中,4例死于肝肾综合征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作者:方耀明;曾敏;莫剑忠;周小寒;张林;邱德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消化内镜诊治的历程与展望

    消化内镜自1963年引入中国,至今已30余年,其用途也已由单纯诊断进入到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阶段,包括息肉摘除、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或套扎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组织粘合剂治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胆总管狭窄的鼻胆外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注射、电凝、激光或微波止血和食管良、恶性狭窄的内置管、气囊扩张、激光或微波治疗等[1].

    作者:陆星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对小鼠醋氨酚中毒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采用小鼠醋氨酚中毒性肝损伤模型探讨2(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醋氨酚制备小鼠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肝匀浆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0.2%及0.5%的BHA都能显著对抗醋氨酚所致小鼠肝损伤的血清ALT活性升高,肝组织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及还原型GSH耗竭.结论:BHA对醋氨酚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强自由基的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程燕;王立新;林三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小时十二指肠运动变化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十二指肠运动及FD不同临床类型的特点.方法:用动态胃窦十二指肠压力监测仪对31例F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行24 h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检测.结果:FD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周期数(2.18±0.97)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3.05±0.80,P<0.01),MMCⅡ相时程明显延长(FD患者:69.80min±31.85min,正常对照组:44.70min±13.59min,P<0.01).FD各临床类型中,运动障碍样型患者的MMC周期数减少为明显(1.98±0.98).FD患者餐后十二指肠动力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也以运动障碍样型降低为明显.检测过程中,FD组12例(38.71%)和正常对照组2例(10%)出现高幅孤立性活动(P<0.05),FD组中10例发生于运动障碍样型患者(P<0.05).结论:FD患者存在消化期及消化间期十二指肠运动异常,以运动障碍样型表现为明显.

    作者:黄坤明;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尹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cag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中的检出率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cag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的检出率及其与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方法:H.pylori菌株分离自10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其中慢性胃炎67例,消化性溃疡34例,胃癌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7株H.pylori菌株cagⅡ中的597 bp片段进行扩增.结果:107株H.pylori菌株的cagⅡ阳性检出率为69.2%(74/107),慢性胃炎(64.2%)、消化性溃疡(79.4%)和胃癌(4/6)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Ⅱ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感染的H.pylori中均有检出,其分布与不同H.pylori相关性疾病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cag Ⅱ在H.pylori致病中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炯;许国铭;龚燕芳;屠振兴;李兆申;纪徐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消化系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新方法

    胃肠疾病若干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一、乳糜泻(CD)CD又称麸质敏感性肠病、非热带口炎性腹泻,是因对麸质不耐受所致的小肠粘膜损害,在欧洲、北美洲和澳州较常见,而在亚洲和非洲相对少见.目前用于诊断CD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以下几项. 1.抗肌内膜自身抗体(IgA-EmA):通常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测定,人脐带成分或猴食管常被用作测定基质.IgAEmA是协助诊断CD的经典检测指标,特异性一般>95%.因此,IgA-EmA阳性者常需作小肠活检以明确诊断. CD患者经严格去麸质饮食后,其IgA-EmA滴度可恢复正常.因此,IgA-EmA滴度测定也可用于检测去麸素饮食的临床疗效.值得注意的是,CD患者常伴有选择性IgA缺乏症,对这些患者应同时测定IgG-EmA,以免漏诊.

    作者:陈剑;刘菲;任卫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移动盲肠致肠套叠一例报道

    病例:男,58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5 h来院就诊.入院体检:腹部稍膨隆,右中下腹饱满,可触及一14 cm × 6 cm的包块,质软、触痛明显,肠鸣音亢进.血白细胞数:15.3×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095.腹透示:未见液气平面及其他异常.B超检查示:右侧腹部混合性包块(肠套叠?).入院诊断:肠梗阻(肠套叠?).入院后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盲肠、升结肠系膜长约15 cm,肠管明显增粗.包块为回、结肠套叠所致,套叠肠管长约18 cm,直至升结肠肝曲.手法复位失败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示:回、结肠未见异常病灶.患者住院11天后痊愈出院.

    作者:雷兴旺;冯金娥;房玉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食管良性肿瘤62例临床分析

    食管良性肿瘤较为罕见,通常无特异临床表现,多在放射学、内镜检查或尸检时被发现.现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近8年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的62例食管良性肿瘤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提高对食管良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62例患者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26~80岁,平均58.6岁.大多数患者因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而就诊,典型症状有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胸骨后疼痛和烧心感,其他非特异症状包括上腹不适、纳差、消瘦、恶心和呕吐,此外尚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和哮喘等.所有病例均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排除食管癌、肺、纵隔肿瘤侵犯或压迫食管所引起的食管腔内隆起性病变及食管静脉曲张等病变.

    作者:孙睿;靖大道;范建高;王兴鹏;周怡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亚型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vacA基因亚型的流行情况及不同vacA亚型与H.pylori相关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方法:自广东地区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得到191株H.pylori菌株,抽提各菌株总DNA,用特定引物对各菌株vacA基因的信号序列(s)及中间区等位基因(m)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广东地区患者H.pylori的vacA亚型有s1a/m2、s1a/m1b、s1b/m2、s1a/m1b-m2、s1b/m1b和s2/m2 6种组合,各亚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0%(168/191)、7.3%(14/191)、3.1%(6/191)、0.5%(1/191)、0.5%(1/191)和0.5%(1/191).vacA各亚型在不同H.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广东地区H.pylori的vacA基因亚型绝大多数为s1a/m2型.不能单纯以vacA亚型作为预测H.pylori感染后临床结局的指标.

    作者:何瑶;胡品津;何兴祥;曾志荣;陈为;彭晓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共同结果.现代观点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肝脏对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其过程主要涉及肌成纤维样细胞的动员和局部增生以及肝基质的再塑.肝纤维化研究中主要的进展之一是认识到肝星状细胞(HSC)在肝损伤和损伤修复中发挥中心作用.随着分子探针、细胞产物、HSC纯化和培养技术的发展,对肝纤维化分子机制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重点就现今有关肝纤维化的一些认识,如HSC的作用、肝纤维化的细胞介质和基质成分的变化等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LoVo细胞分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的结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方法:将ATRA作用下经5次和10次传代的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用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化法分析肿瘤细胞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及分泌粘液的性质.结果:经5次传代实验组与对照组裸鼠均有移植瘤形成,但实验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经10次传代实验组裸鼠移植瘤形成抑制率为4/6(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移植瘤细胞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区别,CEA均呈阳性且分泌酸性粘液.结论:ATRA可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和形成并呈时间相关性,移植瘤形成可能是LoVo细胞分化不完全所致.

    作者:陆爱国;郁宝铭;郑民华;李东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溃疡与血浆促胃动素和p内啡肽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与血浆促胃动素(MTL)和p内啡肽(β-EP)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活动期DU、疤痕期DU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MTL和β-E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活动期DU及疤痕期DU患者的血浆MTL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DU:153.79ng/L±42.20ng/L,疤痕期DU:154.96ng/L±46.32 ng/L,正常对照组:190.49 ng/L±36.54 ng/L).活动期DU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疤痕期DU患者的血浆β-E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活动期DU:12.56 ng/L±4.62 ng/L,疤痕期DU:9.11 ng/L±4.09 ng/L,正常对照组:8.92 ng/L±3.45 ng/L).结论:DU患者的血浆MTL浓度降低和β-EP浓度升高可能参与DU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胡小宣;凌奇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口服疫苗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感染人类幽门螺杆菌(H.Pyloi)的小鼠模型,研究H.Pylori粗制抗原与霍乱毒素(CT)或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组成的口服疫苗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方法:无特殊病原菌级C57BL/6小鼠分为4组,通过灌胃方法分别予各组小鼠以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CT 10μg、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mg加rCTB10μg、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1 mg和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4次.后1次免疫后1周以5×108/只的活力悉尼株H.Pylori攻击小鼠,隔日1次,共3次.后1次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胃粘膜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涂片、培养及组织学检查,鉴定H.Pylori感染状况.结果: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对H.Pylori感染的保护率为4/6,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rCTB组与单纯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组的保护率为1/7,生理盐水组的保护率为0/6.结论:H.Pylori超声粉碎抗原加CT组成的口服疫苗具有预防H.pylori感染的作用,rCTB的佐剂作用不明显.

    作者:史彤;李晓波;刘文忠;徐蔚文;陈晓宇;萧树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贲门失弛缓症的临时性内支架治疗及疗效分析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良性食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胃食管反流.近3年本院应用临时性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9例,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对象:本院1996年8月~1999年12月的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9~63岁,平均37.2岁±3.1岁.19例患者均因吞咽困难而就诊,根据吞咽困难程度评分[1],3级8例,4级10例,5级1例.全部病例均经钡剂造影、胃镜及食管测压确诊.

    作者:金涌;陈维雄;程英升;朱金水;陈尼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对研究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免疫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等均具有重大意义.模型制作要求方法简便、重复性佳、易推广,肿瘤的部位、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类型与人类肿瘤类似.本文就近年有关肠道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致癌物和辅助致癌物1941年Loreny和Stewart首次发现用二甲蒽或甲基胆蒽喂养的小鼠会产生小肠肿瘤,其后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化合物均具有致癌性.这些化合物使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和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增高,杯状细胞分裂下降,导致局灶性不典型增生,4~6个月后小鼠开始出现肠道腺瘤和腺癌,后因肠道出血或阻塞而死亡[1].

    作者:戎兰;孙大裕;陆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9株H.pylori菌株分离自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9例胃溃疡(GU)、23例十二指肠溃疡(DU)和19例胃癌(GC)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信号序列及中间区等位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结果:99株H.Pylori菌株中84株(84.8%)cagA基因阳性,其3′区产物大小均约650 bp,属A型.vacA基因信号序列仅检出s1a型,见于从94.1%(16/17)的CSG、95.2%(20/21)的CAG、89.5%(17/19)的GU、87.0%(20/23)的DU和89.5%(17/19)的GC患者中分离的菌株(P=0.87);中间区等位基因仅检出m2型,见于从70.6%(12/17)的CSG、71.4%(15/21)的CAG、63.2%(12/19)的GU、73.9%(17/23)的DU和57.9%(11/19)的GC患者中分离的菌株(P=0.72).结论:上海地区人群中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3′区相对保守;绝大多数vacA基因属s1a/m2型.本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些基因的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临床结局相关的观点.

    作者:李晓波;刘文忠;萧树东;徐蔚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