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耀;郭淑兰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觉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发病率高,缠绵难愈,且易复发,治疗较为棘手.2003年6月~2004年12月我科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乙氧苯柳胺治疗神经性皮肤66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绪红;杨铭华;黄华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性病门诊140例有现症生殖器疱疹(GH)患者用 FQ-PCR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Ⅱ型(HSV-2)和ELISA方法进行HSV-2抗原和抗体(包括IgG和IgM)检测.结果:FQ-PCR和HSV-2抗原法检测140例GH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2.14%和89.29%,均明显高于HSV-2 IgG(66.43%)和IgM(14.29%)(P<0.01);125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如水疱、溃疡和宫颈糜烂等患者中:FQ-PCR和HSV-2抗原分别为100%和97.60%,均明显高于HSV-2 IgG(65.60%)和HSV-2 IgM(14.40%)(P<0.01);15例表现为结痂的患者中:FQ-PCR、HSV-2抗原和HSV-2 IgM阳性率分别为26.67%、20.0%和13.33%,均明显低于HSV-2 IgG阳性率(P<0.01).结论:FQ-PCR法和ELISA HSV-2抗原法均能快速准确检测GH感染;ELISA HSV-2 IgM抗体诊断GH感染的价值不大;ELISA HSV-2 IgG法对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的GH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朱慧兰;李常兴;林路洋;张锡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股癣患者足趾间分离的皮肤癣菌与股癣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例股癣患者进行趾间取材真菌镜检及培养.趾间与股部培养菌株如经鉴定相同,则进一步采用巢式PCR扩增真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26例股癣患者中,19例足部培养阳性.其中,4例与股部分离菌株不同;15例与股部分离菌株相同,均为红色毛癣菌.进一步对15例两部位分离的共30株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5例两部位菌株型别不一致.股部与趾间分离菌株不一致者共9例,占34.6%(9/26).结论:不同部位皮肤癣菌感染可能为不同菌种或不同型别菌株的混合感染.本实验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皮肤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陈辉;李筱芳;刘维达;沈永年;吕桂霞;胡素泉;徐宏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1994年2月~2005年1月诊治各类药疹患者396例.男:女=1.4:1,年龄以21~40岁多,致敏药物以抗生素和解热镇痛类常见,药疹类型以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多见,其次为固定型药疹.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类药疹呈逐年上升趋势.
作者:刘玉洁;翟慧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简体中文版DLQI量表,对132例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浅表真菌感染、白癜风、银屑病、痤疮等慢性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浅表真菌感染、痤疮和白癜风.慢性皮肤病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玲玲;刘爱英;肖林华;颜怀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当前随着艾滋病的流行,我国女性HIV感染者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从1998年的15.3%上升到2004年的39%.女性HIV感染增多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其丈夫或本人常年流动在外,社会支持少以及社会约束力弱1、性别歧视、家庭暴力、在性活动中没有或较少有主动权和决策权、存在生理方面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脆弱性、卫生服务可及性差等,使妇女生殖道感染得不到及时治疗,促进了HIV传播.
作者:杨凭;王千秋;钟铭英;丁荣芬;顾元祥;王亿庆;朱震震;楼忠裕;叶利服;滕霞;赖黛黛;章微微;滕银花;周明雅;孙瑞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们于2003年2月~2005年5月使用CO2激光治疗色素痣患者26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索俊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以循证医学的方法对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光化性角化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UMI、elsevier,以及Cochrane图书馆,纳入比较5%咪喹莫特乳膏与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4.2.8软件进行.结果:终纳入5个RCT,对其治疗光化性角化病进行了Meta分析,显示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后RR=5.82(95% CI,3.44~9.83),没有报道与5%咪喹莫特乳膏临床应用相关的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光化性角化病有确切的疗效与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朱小华;徐金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们于2005年6~8月应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商品名:嘉瑞)治疗各种浅部真菌病100例,并作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由我国著名麻风专家李文忠教授主编、叶干运教授主审、12位专家参与撰写的<现代麻风病学>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陈家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UniCAP-100全自动变态反应分析仪,对43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发疹时进行血清TIgE和ECP检测,并设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43例患者中血清TIgE水平为(220.6±234.3)ku/L,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ECP为19.9±14.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间略趋正相关(r=0.0376,t=0.241,P>0.05);发疹组血清TIg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略趋正相关(r=0.2840,t=1.8966,P>0.05),发疹组血清EC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658,t=2.5167,0.01<P<0.05).测定急性荨麻疹发疹时的血清TIgE、ECP值有助于了解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有一定帮助.
作者:郭盛华;蒋英;张春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47例玫瑰糠疹患者进行NB-UVB全身照射治疗,每周3次,共2周,分析病情改善率.治疗结束后对经过临床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方便、效好和首选.结果:47例患者经过5~6次治疗后,40例痊愈,4例显效,2例进步,1例无效.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近期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王长亮;田夫军;单晓峰;燕旭云;张福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贵州省自1993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疫情不断上升,我院对2005年上半年所有科室收治的住院患者进行了HIV抗体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季福玲;何勤;李家锋;刘素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观察59例Ⅰ-Ⅲ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以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结果:痤疮患者外周血IgG,sIL-2R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和P<0.01).Ⅲ度患者组比I度、Ⅱ度患者组外周血IgG和补体C3的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Ⅲ度组比Ⅰ度、Ⅱ度组外周血IL-2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病情越重,外周血IgG、C3、IL-2的水平越高.寻常性痤疮患者存在着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的免疫反应参与了痤疮的致病过程,并促使痤疮炎症形成.
作者:吴小红;刘瓦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将30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不加治疗;NB-UVB组豚鼠光疗5次/周;NB-UVB联合白驳丸及白癜丸组(联合组),除光疗同NB-UVB组外每日服白驳丸及白癜丸.各组豚鼠每日以H2O2脱色.实验结束后比较靶皮损颜色变化,并取靶皮损用硫酸亚铁LILLIE法染色,观察并计算其中有黑色素毛囊数.结果:模型组与NB-UVB组、联合组相比有明显的脱色,NB-UVB组,联合组靶皮损内有黑素毛囊数均显著少于模型组,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力军;闵仲生;王子雄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全身皮肤起红斑、水疱1月余,加重5 d,于2004年9月13日第一次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出现少数丘疹、水疱,伴瘙痒,随后皮损逐渐增多,波及颈部、躯干和上肢.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发病前无发热,无服药史,无致敏性物质接触史.既往体健,无家族史.体检:全身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脏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关节活动自如.病理反射未引出.皮肤科查体:颈部、背部、左前臂鲜红色斑片、红斑上散在分布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及大小不等的水疱,左前臂见糜烂渗出,未见脓性分泌物(图1、2).胸部、右上肢散在红色丘疱疹.
作者:吴梅;张迪展;于长平;杨宝琦;赵天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3年11月~2005年2月,我科应用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卡介菌多糖和苏州第六制药厂生产的维D2果糖酸钙联合治疗皮炎、湿疹26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俞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的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对RBL-2H3细胞活化的影响.根据MTT比色法分别选择氧化苦参碱5个不同的实验浓度,并以色甘酸钠作为阳性对照.以C48/80刺激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测不同浓度药物对RBL-2H3细胞分泌组胺及TNF-α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碱对RBL-2H3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氧化苦参碱能抑制RBL-2H3细胞释放组胺及TNF-α,抑制作用不弱于色甘酸钠组.氧化苦参碱浓度的对数与RBL-2H3细胞释放组胺和TNF-α抑制率呈高度线性关系.结论:氧化苦参碱能抑制RBL-2H3细胞分泌组胺和TNF-α,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治疗Ⅰ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能和它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有关.
作者:周国茂;周小勇;高进;沈琴;刘冬梅;陈新民;王伟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皮肤破坏性溃疡性疾病,治疗常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近国外一些报道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疗效较好.本患者长期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而在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玉清;张锡宝;罗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进一步研究叶酸和维生素B12与白癜风的关系,我们对50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进行了分析.
作者:孙越;吴瑞勤;韩菁;朱光斗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