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凌;毕志刚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发病是由于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受各种诱因的激发而引起1.在临床上我们发现人体疲劳、失眠、感冒等可引起单纯疱疹的复发,也是带状疱疹的发病诱因(暂时的免疫抑制),但带状疱疹的诱发及其发生部位更直接地和局部神经的过度(超负荷)疲劳有关.我们随机调查了今年5~6月我科治疗的30例带状疱疹患者,就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和该部位有关的疾病、职业特点、全身情况等诸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承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用CD20、CD45RO、CD68、CD30、CD56、TIA-1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13例SPTCL占同期观察的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36.1%,其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4.8岁;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常伴发热和肝脾肿大.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免疫表型:TIA-1抗体表达12例,13例CD45RO均为阳性,CD20、CD30、CD56均为阴性;EB病毒EBER1/2原位杂交阳性率38.5%.13例中随访10例,死亡5例,其中4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中EBER阳性3例.结论:SPTCL在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中并不少见.儿童SPTCL可能与EB病毒潜伏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与EB病毒相关的SPTCL具有更大的侵袭性,常伴有HPS,预后较差.
作者:张立新;何乐健;赵佩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采用过敏原体外定性检测的方法对16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检测,对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进行分析.163例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126例(77.3%),对1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的48例(38.1%),对2种及2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的78例(61.9%).吸入组阳性106例,阳性率较高的过敏原是尘螨、粉螨、普通豚草、蒿类植物、猫皮毛屑、狗皮毛屑、白桦树、榆树、梧桐树、桉树、桑树.食入组阳性62例,阳性率较高的过敏原是鱼、虾、蟹.过敏原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检测患者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可及时发现可疑的过敏原,有利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叶俊;程浩;陈伟;岑建萍;虞海燕;周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近几年来,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生殖器念珠菌病渐有报道,我科于2003年1~8月应用口服特比萘芬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性病门诊确诊患者,共57例,年龄22~45岁,平均25.7岁.病程5天~1年.除外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特比萘芬过敏者.2周内未口服或外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王惠平;亓玉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近年来光嫩肤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类治疗仪器主要包括脉冲染料激光(PDL),1064nm和1 320的nm:YAG激光,980nm和1450nm二极管激光,1540nm的铒玻璃激光和强脉冲光(IPL)等.本文主要就其应用原理和临床文献做简要回顾.
作者:杨青;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对近10年611例麻风病人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发现42例无痛性神经炎(6.8%),共累及68条神经,包括尺神经25条、正中神经10条、桡神经2条、胫后神经26条、腓总神经5条.经泼尼松标准方案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正常39条(57.3%),优良57条(83.8%).表明泼尼松治疗无痛性神经炎既简单又有效,可作为常规,以减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阻止畸残发生.
作者:马建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0例女性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女性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水平升高,神经降压素水平降低,二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病情非活动期相比,病情活动期SLE患者神经肽Y水平显著升高、神经降压素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3个月后,二种物质的水平趋于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女性SLE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作者:李久宏;李萍;刘继峰;宋芳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1,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供血不足、皮肤坏死溃疡、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随着糖尿病发生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足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糖尿病的学者注重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大大降低了截肢率,其中护理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我们的治疗措施和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郭荑;汪红;吴绍萍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中一种给药途径,它对一些不能服药的患者或需要静脉给药的疾病带来治疗效果,同时也会给极少数病人带来治疗后麻烦一静脉炎.现将我们收集到的病例总结如下.
作者:施和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肠病性肢端皮炎(AE)是一种临床上多见于婴儿的锌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AE与获得性锌缺乏导致的AE样疾病有着本质不同;目前AE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某些突破性进展,人们对体内转运金属离子的蛋白家族如SLC39家族的一些特性也逐渐开始有所了解.
作者:许阳;骆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关于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及药敏,国内已有报道,为了解本地区Uu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情况,我科对2001年1月~2003年10月诊治且资料完整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中,对解脲支原体感染的908例患者分离培养出的908株Uu进行了体外药敏测定,其结果与国内有关报道有所不同,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树玲;张玉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生殖器疱疹(GH)患者伴发宫颈和男性尿道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HSV和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NGU)的关系.方法:用HSV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56例GH患者的宫颈和男性尿道拭子标本.结果:56例患者中HSV PCR检测阳性共5例,阳性率为8.93%(5/56).20例女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宫颈HSV PCR检测阳性率为25.0%(5/20);36例男性GH患者尿道HSV 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生殖器疱疹患者伴发女性宫颈HSv感染更为常见,而伴发男性尿道HSV感染相对少见.HSV感染可能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一个致病因子,在女性宫颈炎的发病中可能更有意义.
作者:郑占才;谷巧凤;张晓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老年性瘙痒症一般无原发皮疹,可见抓痕、血痂和皮肤肥厚等继发性损害,瘙痒以躯干和下肢为主,初瘙痒可局限于一处,逐渐扩展可至全身,瘙痒常呈阵发性,尤以夜间为主.
作者:冯燕艳;普雄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组织样麻风瘤临床少见1,2,且容易被误诊,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因面颈、臀部、四肢发生丘疹、斑块1年余就诊.皮损始发于鼻下,逐渐波及整个面部,伴瘙痒不适,并出现鼻塞.曾外用皮炎平,无效.近2个月来,面部皮损增大、增多,颈部、双上肢、臀部及双下肢出现丘疹、结节、斑块,鼻塞加重,呈持续性,有少量暗红色黏液性分泌物.在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地塞米松、火把花根片、西可韦等药,病情未见缓解.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疼痛,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患者平素健康,在当地电焊厂干杂活.家族中无传染病和遗传病史.
作者:李明辉;柳玉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由于梅毒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使梅毒的诊断及治疗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我院102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红;岳兰;郝江华;李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寻常疣是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临床上使用局部激光、冷冻、涂药等方法治疗,治疗后容易复发.自2001年起,我科采用90锶敷贴治疗复发寻常疣96例,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丁;任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面部皮炎湿疹由于致敏物不确定造成病情反复发作,所有治愈的关键是查找出过敏原避免再复发.斑贴试验是查找皮炎湿疹病因的主要方法.为此,我院应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制、怡达技术装备厂生产的诊断试剂盒标准筛选系列抗原对228例面部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英;王亚平;曲岩磊;王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结节病又称肉样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无干酪样坏死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疾病.除皮肤病变外,还累及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常见的是皮肤结节病,皮疹好发于面部、耳廓及肩、臀等处.近笔者遇到阴茎、阴囊处皮肤结节病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岩;王海华;任军;彭程;戴文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2004年,在我院皮肤科住院的各型银屑病患者中有38例接受阿维A(商品名:方希,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38例均为符合各型银屑病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其中寻常型5例(男4例,女1例)、红皮病型14例(男13例,女1例)、关节病型4例(男2例,女2例)、脓疱型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7~78岁,平均45.5岁,病程2月~40年,平均9.3年.入院前均联合使用红霉素、丹参针、普鲁卡因静封、雷公藤、甘草甜素、糖皮质激素及甲氨蝶呤、中药等治疗,疗效均不够满意.
作者:王百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全身起丘疹、结节伴瘙痒2年,双足底水疱3月于2004年5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起丘疹,逐渐泛发全身,并出现散在结节,皮肤瘙痒.先后诊断为湿疹、结节性痒疹,用过抗组胺药治疗,皮疹时轻时重.3个月前双足底起水疱,未作治疗.门诊以大疱性类天疱疮、结节性痒疹收入院.
作者:韩颜华;孙艳萍;王广进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