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占才;谷巧凤;张晓宁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基底细胞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0例基底细胞癌进行了检测.结果:10例基底细胞癌均表达bFGF及NGF.结论:bFGF及NGF可能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常建民;付裕;杨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为探讨适用于基层实验室,方便快捷,特异性、敏感性均佳的沙眼衣原体检测方法,我们应用细胞培养法、快速免疫测定法(C-C快速法)、金标斑点法3种检测方法,对NGU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
作者:兰建华;张涛;王爱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中一种给药途径,它对一些不能服药的患者或需要静脉给药的疾病带来治疗效果,同时也会给极少数病人带来治疗后麻烦一静脉炎.现将我们收集到的病例总结如下.
作者:施和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用CD20、CD45RO、CD68、CD30、CD56、TIA-1等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应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13例SPTCL占同期观察的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36.1%,其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4.8岁;主要表现为下肢、躯干无症状性结节或肿块,常伴发热和肝脾肿大.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瘤内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多核巨细胞、豆袋细胞、小片坏死.免疫表型:TIA-1抗体表达12例,13例CD45RO均为阳性,CD20、CD30、CD56均为阴性;EB病毒EBER1/2原位杂交阳性率38.5%.13例中随访10例,死亡5例,其中4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中EBER阳性3例.结论:SPTCL在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中并不少见.儿童SPTCL可能与EB病毒潜伏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与EB病毒相关的SPTCL具有更大的侵袭性,常伴有HPS,预后较差.
作者:张立新;何乐健;赵佩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加特纳菌(GV)是一种无动力、无荚膜、具有多形性的革兰阴性小杆菌或球杆菌,是妇女常见的阴道定居菌之一,与细菌性阴道病有关1.为了初步探讨GV是否也引起男性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我们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对我所2004年4~10月门诊就诊的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进行了GV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鹏;刘志香;仪晓芹;张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根据白细胞介素-8(IL-8)在银屑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抗人IL-8单克隆抗体乳膏为银屑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我们于2002年1~12月对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了观察.
作者:田洪青;张福仁;杨宝琦;田仁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全身皮疹伴瘙痒鼢6年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腰部出现圆形紫红色水肿性斑,无水疱,瘙痒剧烈.红斑的边缘略高出皮面,逐渐向外扩展,以后水肿减轻,出现色素沉着.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固定性药疹,服用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以后皮损逐渐增多,并融合成片,且出现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1年前发展至四肢.患者发病前无服药史,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光敏性.既往体健.无家族史.自述体重无明显变化.
作者:史本玲;于斐;姜晓东;吴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对近10年611例麻风病人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发现42例无痛性神经炎(6.8%),共累及68条神经,包括尺神经25条、正中神经10条、桡神经2条、胫后神经26条、腓总神经5条.经泼尼松标准方案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正常39条(57.3%),优良57条(83.8%).表明泼尼松治疗无痛性神经炎既简单又有效,可作为常规,以减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阻止畸残发生.
作者:马建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者,女,65岁,农民.因左上肢皮肤出现弥漫性水肿性隆起斑块、结节64年,皮肤表面出现淡红色结节伴痒1年余,于2001年12月8日至我科门诊就诊.自诉出生后3天其母发现左上肢皮肤有淡红色质软的隆起物,表面光滑,无痛、痒.
作者:胡瑚;董庆汉;矣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天疱疮的临床特征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66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病情成正相关;中症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控制量为(56.96±14.89)mg/d(按泼尼松计),重症患者控制量为(86.67±15.92)mg/d.结论:目前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天疱疮的主要药物,天疱疮抗体滴度的监测有利病情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刘盛秀;杨森;张学军;范利;林达;胡晓莉;林国书;王培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我科于2004年1~6月采用德国生产的百康生物共振系统(Bicom-bioresonace therapy)对54例荨麻疹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和脱敏治疗,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荨麻疹的患者,共54例,年龄2~53岁,平均11.6岁;男24例,女30例;其中慢性荨麻疹48例,急性耐组胺药者4例,皮肤划痕症2例,病程1个月~10年,所有患者治疗开始均停用抗组胺药,近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剔除.
作者:张杏莲;王文杰;刘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肠病性肢端皮炎(AE)是一种临床上多见于婴儿的锌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AE与获得性锌缺乏导致的AE样疾病有着本质不同;目前AE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某些突破性进展,人们对体内转运金属离子的蛋白家族如SLC39家族的一些特性也逐渐开始有所了解.
作者:许阳;骆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由于梅毒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使梅毒的诊断及治疗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我院102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红;岳兰;郝江华;李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临床资料104例均来自我院门诊病人,均未治疗过疣体.其中治疗组58例,男45例,女13例,年龄19~35岁,平均25.3岁;对照组46例,男34例,女12例,平均年龄27.1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年.
作者:张迎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由于其发病率高,难以控制,且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造成病人极大的精神压力.为了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我科自2003年3~11月,应用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作为治疗组,使用氢化可的松霜(系采用本院自制,质量符合<中国医院制剂规范>),作为对照组,外用治疗湿疹,以评价其疗效和毒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刚;李岩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为观察维胺酯胶囊和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将囊肿性痤疮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和盐酸米诺环素;B组口服维胺酯胶囊;C组口服盐酸米诺环素.均治疗8周.A组对粉刺、丘疹和脓疱的疗效优于C组(P<0.05),对结节和囊肿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综合疗效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维胺酯胶囊和盐酸米诺环素联合治疗囊肿性痤疮较两药单独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瞿军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我们于2003年5月~2004年5月用中药木香液联合0.1%维A酸乳膏(商品名: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用治疗扁平疣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乔曼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环状肉芽肿是属于肉芽肿性皮肤病,发病率低,病程慢性,治疗困难1.1998年7月~2004年7月我们使用卤美松软膏(商品名:适确得,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局限型环状肉芽肿,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林蕾;许素玲;林秉奖;石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麻风固定疗程联合化疗(FD MDT)后的远期复发率.方法:MB方案疗程24个月,PB方案疗程6个月,停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病理、细菌变化,以观察FD MDT远期复发率.结果:4 836例麻风患者采用FD MDT方案治疗,完成治疗4 310例,其中MB方案3 257例,复发12例,累积复发率为6.80/1 000,平均复发潜伏期101.9个月;PB方案完成治疗1053例,复发2例,累积复发率为2.38/1 000,平均复发潜伏期102.5个月.结论:凉山州、攀枝花两地20县FD MDT后复发率是低的,结果显示该方案疗程短、安全、疗效好,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切实可行.
作者:胡鹭芳;宁涌;罗九思;郑义强;喻林冲;伍友成;翦大明;王荣茂;张桂芳;吴斌;刘金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克隆人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出可溶性FсεRIα蛋白.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皮肤组织的总RNA中扩增人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基因,连接至PUCmT载体,重组克隆进行DNA测序.将测序证实的目的片段与高效表达载体pET30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入表达宿主菌BL21(DE3),以IPTG诱导表达,Ni-NTA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结果:RT-PCR扩增出一个约950bp的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片段与GenBank上登录的FcεRIα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经原核表达后,获得相对分子质量37 000的FсεRIα融合蛋白.结论:本实验成功克隆、表达了人FcεRIα基因,制备出可溶性FcεRIα蛋白,为抗FcεRIα抗体的检测及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作者:孙蔚凌;毕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