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伟民;余丽娜;谢仕斌;赖菁;李晓鹤;高志良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肝病的反复发作,造成肝纤维化的逐步累积,导致肝实质细胞进行性减少,若不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病情将持续进展,后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直至出现肝功能衰竭[1,2].
作者:柯伟民;余丽娜;谢仕斌;赖菁;李晓鹤;高志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全球范围内,结核病未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球约有920万新发结核病例,每10万人中有139例,包括410万痰涂片阳性的新发病例,占总数的44%,和70万HIV阳性病例,占总数的8%.
作者:张文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女,37岁,因持续发热,间断性上腹胀痛7周入院.7周前因发热,体温高达40℃,间断性上腹胀痛,伴乏力、食欲不振入院(距第一次出院13 d).无畏寒及寒战.
作者:祁子斌;董昌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马来酸恩替卡韦、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复制的情况,比较抗病毒疗效的差异,考核药物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实验动物为垂直传播感染、DHBVDNA检测阳性的麻鸭.分设马来酸恩替卡韦组、恩替卡韦组、阿德福韦酯对照组和DHBV DNA阳性、阴性对照组.马来酸恩替卡韦和恩替卡韦组各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组,每日1次给药;阿德福韦酯组每周3次给药,均为口服,连续6周.分别在实验前、给药第2、4、6周和停药2周后静脉取血.实验结束后以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血清DHBV DNA定量检测,取对数后以配对资料的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马来酸恩替卡韦、恩替卡韦的低、中、高剂量组以及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前后,血清DHBV DNA的含量均显著降低.马来酸恩替卡韦高剂量组在治疗前及用药6周后的DHBV DNA含量分别为(7.34±1.33)和(2.12±2.50)1g拷贝/mL(P<0.01);恩替卡韦高剂量组在治疗前及用药6周后的DHBV DNA含量分别为(8.02±0.56)和(4.36±1.64)lg拷贝/mL(P<0.01).停药2周后各组的:DHBV DNA含量出现一定程度反跳.马来酸恩替卡韦和恩替卡韦起效迅速,抗病毒能力强,各剂量组用药前后DHBV DNA水平的差异大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而马来酸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又更为显著,且停药后其持续疗效更好.结论 马来酸恩替卡韦和恩替卡韦的抗DHBV作用强于阿德福韦酯,而马来酸恩替卡韦又优于思替卡韦.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适用于筛选和评价抗病毒药物及制剂.
作者:谈亦;顾士民;傅龙亭;宋仁德;童海涛;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上调人类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反转录套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NTHi所诱导的MUC5AC mRNA的表达,免疫沉淀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NTHi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激活,采用p38 MAPK或EGFR特异性抑制剂,共转染EGFR显性失活质粒,判断在转录水平对NTHi所诱导的MUC5AC表达的影响,并研究EGFR特异性抑制剂对NTHi所诱导p38MAPK激活的影响.结果 在人结肠上皮细胞株(HM3)细胞中,NTHi在mRNA及转录水平上调人类MUC5AC黏液素基因的表达,NTHi能使EGFR或p38MAPK磷酸化.p38MAPK、EGFR特异性抑制剂或共转染EGFR显性失活质粒,可显著抑制NTHi所诱导的MUC5AC的表达,EGFR特异性抑制剂对NTHi所诱导p38MAPK磷酸化有抑制作用.结论 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可通过EGFR-p38MAPK信号通路,上调人类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
作者:黄玉仙;张文宏;HIROFUMI Jono;徐向斌;沈华浩;李建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抗生素对控制感染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滥用抗生素会对小儿产生许多不良影响[1].我们对300例小儿进行抗生素初次暴露相关性因素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春云;李莉;鲁文东;杨勇;武艳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我国西部新发现的两种HBV C/D基因型重组体的基因型特点.方法 采用PCR对来自我国西部地区的17株HB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全基因组结构、遗传距离及重组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两种HBV C/D基因型重组体与HBV基因型A、B、D、E、F的异质性>8%,而与C基因型的异质性为3.8%~8.0%.进化树分析发现,所有C/D重组体与基因型C形成一个大分支,但又独立于C基因型的其他5种哑型而形成明确的另外两个分支,即两个新的HBV/C基因亚型.结论 两种HBVC/D重组体从遗传距离分析属于与C1~C5亚型不同的新的HBV/C基因亚型.
作者:周彬;王战会;温淑娟;陈金军;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BV X蛋白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Ⅲ(COXⅢ)之间的结合作用.方法 采用交合实验验证HBV X蛋白和COXⅢ在酵母细胞内的结合作用,利用离体结合实验证实两者在体外的结合作用,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两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结合作用.结果 携带COXⅢ基因的酵母与携带X基因的酵母交合后发生反应,β-半乳糖苷酶(LacZ)活性检测菌落呈现蓝色,离体结合实验Western印迹中出现特异性结合活性反应条带,提示X蛋白和COXⅢ在体外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在相对分子质量为17 000处出现蛋白条带,提示在哺乳动物细胞水平仍能检测到X蛋白和COXⅢ的特异结合.结论 COXⅢ与X蛋白在原核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均存在特异性结合,HBV可能通过此反应干扰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及能量代谢过程.
作者:李丹;丁健;林纳;陈治新;陈丰霖;王小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国糖尿病(DM)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0.61%增至1996年的3.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 9/6~95%.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HBV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尚有不同的研究报道[1,2].
作者:李强;李雯雯;于进红;刘莉;杨霞;陈士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序列特异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使细胞内同源性mRNA降解,产生特异的基因沉默的过程.
作者:张永欣;刘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88例不同年龄、性别、ALT水平、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HBeAg阴性HBV感染者的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 Pearson法.结果 男性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别为1.721.23和1.71±1.24,女性组分别为1.25±1.39和1.21±1.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8,t=2.551;均P<0.05)}男性HBV DNA载量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HBeAg阴性HBV感染者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显著高于40岁以下者(t=2.060,t=2.536,t=2.808;均P<0.05).ALT正常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75例(52.03%)血清HBVDNA≤1×103拷贝/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56例,占38.89%,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r=0.244,P=0.004).ALT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42例(31.57%)血清HBV DNA≤1×103拷贝/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89例,占66.92%.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相关(r=0.007,P=0.939).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及HBcAg双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HBV DNA滴度显著高于HBsAg、HBcAg双阴性组和HBsAg阳性、HBc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r=0.349,P<0.05).结论 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作为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的相关指标,男性、年龄越大、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及HBcAg双阳性,肝组织炎性反应损伤越严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即使ALT正常、血清HBV DNA≤1×100拷贝/mL,仍约1/3患者的肝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损伤,需定期追踪,好行肝组织活检,以早期发现适宜治疗者而避免延误病情.
作者:朱雄鹰;骆欣;余吉仙;陈公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男,64岁,因反复腹痛6年,加重伴发热,呕吐1d入院,12 d前,曾被螃蟹钳子钳伤无名指至出血,以后数天局部明显红肿疼痛且有水疱,几天后发热来我院就诊.
作者:陈惠玲;叶惠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调节性T细胞(Treg)与病情活动、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对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齿学病院第一内科26例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单抗Foxp3、单抗CD3检测肝组织内Foxp3+细胞和CD3+细胞频率,计算Foxp3+/CD3+细胞比率,结合肝组织学炎症活动指数(HAI,采用Knodell评分系统)、ALT、AST、HBV DNA水平进行分析.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oxp3+Treg主要分布在门脉区;Foxp3+/CD3+细胞(%)在肝实质重度炎症组明显高于轻度炎症组(P=0.007 6);Foxp3+/CD3+细胞(%)的增高与血清ALT、AST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438、0.436(P值分别为0.025、0.026),与血清HBV DNA水平有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CD25+Foxp3+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发病机制中参与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作者:周惠娟;宫明寿光;中尾一彦;谢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规则趋化因子Fraetalkine(FKN,CX3CLl)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在肝脏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模型组36只.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和168 h等6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FKN mRNA、核因子(NF)-kB mRNA的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造模后12 h,大鼠血ALT、AST值明显升高,分别为(208.3±43.5)U/L和(375.25:117.3)U/L,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1.8±2.9)U/L和(90.8±3.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12和-5.935,P<0.01),72 h达高峰.造模后12 h,FKN mRNA为0.086±0.009,高于正常组的0.044±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9,P<0.01),72 h达高峰,为0.333±0.033,120 h则明显下降.NF-kB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随着时间推移,NF-kB水平逐渐升高,72 h达高峰,为0.583±0.101(t=-12.607,P<0.01).FKN与NF-kB呈正相关(r=0.760,P<0.01).结论 FKN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的表达是肝损伤的重要因素,有可能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作者:王凤玲;陈永平;林海龙;潘珍珍;郑明华;马海龙;黄瑜;许烂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云南省红河州地区部分HIV-1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确定该地区流行的HIV-1分子生物学特征提供监测依据.方法 应用反转录(RT)-PCR扩增HIV-1多聚酶基因,DNA测序后进行进化系统树分析,确定基因亚型,并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性突变位点.结果 60例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5岁.静脉注射毒品感染34例,性传播感染12例,采供血和输血感染2例,感染途径不详12例.基因亚型分别为08-BC亚型53例,占88.3%;07-BC亚型6例,占10.0%;01-AE亚型1例,占1.7%.耐药相关基因总突变率为33.3%.与蛋白酶抑制剂(PRI)和反转录酶抑制剂(RTI)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0%和31.7%;蛋白酶基因主突变位点为1541M、V82VFIL、M46MI,各占1例.反转录酶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T69D 4例,A62V 6例,D67DE 1例,E44D 1例,V179D 2例,V179E 1例,K238KN 1例,L234T+P236S 1例,V106E 1例.结论 云南省红河州地区HIV-1感染以静脉注射毒品为主.HIV-1基因亚型以08-BC亚型为主;已存在与PRI和RTI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
作者:许云亚;蒋卫民;周磊明;钟平;薛以乐;潘启超;吴欣华;蒙艳;翁心华;康来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内La蛋白对HBV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对人La蛋白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合成双链siRNA,并转染进入稳定表达HBV的HepG2.2.15细胞,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测定HepG2.2.15细胞中的La蛋白mRNA变化水平;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变化情况.所得数据进行配对假设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特异性siRNA干扰La蛋白mRNA的表达,使La蛋白在HepG2.2.15细胞中的表达降低;HepG2.2.15细胞分泌在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表达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HBsAg、HBeAg变化水平与La蛋白mRNA变化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899.结论 特异性siRNA能够抑制细胞内La蛋白mRNA的表达,La蛋白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HBV蛋白质的表达.
作者:孙静慧;张慧;耿红莲;刘皋林;孔宪涛;谭龙益;TAN Long-yi 刊期: 2008年第06期
SARS冠状病毒(CoV)的主要结构蛋白包括刺突蛋白(S)、膜糖蛋白(M)、被膜蛋白(E)以及核壳蛋白(N)[1].N蛋白由422个氨基酸组成,在病毒体内含量丰富,是机体抗SARS-CoV免疫应答的主要靶蛋白之一[2].
作者:曹武奎;焦振山;曹茜;李顺天;申晓敏;李洪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蛋白转导域(PTD)-HBcAg融合蛋白的细胞膜穿透作用.方法 合成转录反式激活蛋白(Tat)-PTD编码序列,PCR技术扩增HBcAg全长基因,通过重叠延伸PCR片段拼接法将Tat-PTD编码序列和HBcAg全长基因融合,将融合基因克隆到pMAL-c2X原核表达载体中.挑选测序正确的构建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Rosetta-gamiTM2(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融合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鉴定,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PTD-HBcAg,同样方法得到HBcAg蛋白作为对照.纯化蛋白加入细胞培养介质中,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进入细胞内的PTD-HBcAg和HBcAg.结果 大肠埃希菌中过度表达的融合蛋白可通过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印迹证实纯化的PTD- HBcAg和HBcAg能被HBeAg单克隆抗体识别,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证实PTD-HBcAg可跨膜转导入细胞内,而单独的HBcAg未能在细胞内检测到.结论 融合蛋白PTD-HBcAg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分离纯化,PTD能介导HBcAg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
作者:潘庆春;臧国庆;余永胜;汤正好;张韡;韩进超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