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序列分析

陈炫;范昕建;吕晓菊;雷秉钧;俞汝佳;高燕渝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 克雷伯菌, 肺炎, 大肠埃希菌, 抗药性, 微生物
摘要:目的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TEM及SHV型ESBLs亚型,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分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患者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株的TEM型及SHV型ESBLs基因并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等8种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所有产ESBLs株均耐头孢噻肟,11株耐氨曲南,2株分别耐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及头孢西丁耐药的分别为11株、5株和3株.12株ESBLs菌中10株产SHV-2,2株产TEM-19.结论本研究中的产ESBLs株以耐头孢噻肟和氨曲南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株,产SHV-2和TEM-19是其对头孢噻肟及氨曲南等氧亚胺基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
中华传染病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新蝶呤的检测

    新蝶呤(NPT)是鸟嘌呤核苷三磷酸生物蝶呤代谢途径中的一种产物,是细胞介导免疫防御系统激活的敏感标志物,已经应用到恶性肿瘤、移植和自身免疫等疾病的机体免疫状态的监测.肝炎疾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而且血清NPT水平与肝炎疾病的关系鲜见报道,因此我们检测了1998年至2001年住我院乙型肝炎患者的NPT水平,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明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TEM及SHV型ESBLs亚型,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分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患者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株的TEM型及SHV型ESBLs基因并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等8种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所有产ESBLs株均耐头孢噻肟,11株耐氨曲南,2株分别耐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及头孢西丁耐药的分别为11株、5株和3株.12株ESBLs菌中10株产SHV-2,2株产TEM-19.结论本研究中的产ESBLs株以耐头孢噻肟和氨曲南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株,产SHV-2和TEM-19是其对头孢噻肟及氨曲南等氧亚胺基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炫;范昕建;吕晓菊;雷秉钧;俞汝佳;高燕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感染病学相关新概念及新词汇的翻译问题

    感染病学因涉及多个学科,新词汇的翻译问题经常出现意见纷纭的局面.一个词汇的翻译应当准确反映其原有含义,否则便易引起误解.现将近年来翻译时有争议的新词汇举例如下,与全国同道一起商讨其准确译法,同时希望藉此探讨有关感染病学新词汇翻译的适当方法.

    作者:王宇明;陈耀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对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清胆红素峰值的影响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出现高黄疸型较为多见.为了解单纯戊型病毒性肝炎与其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时,两者血清胆红素峰值是否有区别,特对两者各14例病例进行了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勇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基因重组HBV的构建及其表达反义RNA抗-HBV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索利用乙型肝炎病毒(HB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能性及检验其表达反义RNA抗HBV的作用.方法在表达完整HBV颗粒的质粒上,经基因修饰后分别表达S或S启动子区的反义RNA,整合于具有HBV复制的2.2.15细胞,形成细胞克隆,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斑点杂交法检测细胞内HBV核壳中HBV 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上清液中重组HBV颗粒.结果2.2.15-pMEP4组、2.2.15-SAS组和2.2 15-PAS组对HBsAg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74±3.83)%、(66.54±4.45)%(P<0.01)和(55.18±3.27)%(P<0.01);对HBeAg平均抑制率分别为(4.46±4.25)%、(26.36±1.69)%(P<0.01)和(65.54±3.22)%(P<0.01);对HBV复制的抑制率分别为17.0%、59.9%和72.8%.2.2.15-SAS组及2.2.15-PAS组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出突变型HBV颗粒.结论经过对HBV基因组的两处改造,分别在细胞内表达S区及S启动子区反义RNA具有干扰HBV复制及抑制HBV抗原表达的作用;在2.2.15细胞中野生型HBV辅助下,仍能包装并分泌完整的HBV样颗粒.

    作者:孙殿兴;刘风军;胡大荣;邬光惠;胡学玲;李娟;范公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KatG基因点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酶编码基因(KatG)基因点突变和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INH)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筛选相关位点用于筛查临床INH耐药株基因型.方法采用三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耐异烟肼菌株中发现的6个位点进行定点诱变,用含诱变基因的pET24b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菌株,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使用镍亲和柱和Q-琼脂糖快速流动凝胶纯化各KatG诱变蛋白并测定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完成KatG基因6个位点的诱变及相应诱变蛋白的表达和纯化,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发现,3个诱变蛋白[KatG(W321G)、KatG(R418Q)和KatG(A456S)]基本失活,其余3个诱变蛋白的活性亦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所引入的6个突变均可造成KatG蛋白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与结核分枝杆菌INH耐药有关,可用于筛查临床INH耐药株基因型.

    作者:莫凌;张文宏;王骥;庞茂银;翁心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乙型脑炎病毒(JEV)E蛋白基因,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ED3).经异丙基巯基半乳糖(IPTG)诱导表达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本室所保存毒株的E蛋白与已发表的序列比较,有5个核苷酸改变,可分别导致氨基酸替代.所表达的E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 000,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5%.结论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地表达了JEV E蛋白,为制备JE实验室诊断抗原和分析E蛋白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作者:吴玉水;任君萍;张伟;丁天兵;黄庆生;宋建华;张红毅;朱忠勇;马文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IV-1辅受体的配体细胞内双表达对病毒感染的阻断作用

    目的观察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辅受体的配体--RANTES和SDF-1α双表达于人淋巴细胞对各种嗜性HIV-1毒株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用pLNCX-R-K-S-K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原代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免疫磁珠法分离转化成功的PBLs,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效率;HIV-1 M嗜性、T嗜性和双嗜性毒株攻击转化PBLs,检测HIV-1逆转录酶活性和p24抗原分泌,以观察抗HIV-1感染的作用;同时进行转化PBLs表面CD3、CD4、CCR2、CCR5和CXCR4表达及破伤风毒素刺激后3H-胸苷(thymidine)掺入量检测,观察HIV-1辅受体配体的双表达对人PBLs正常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抗-NGFR-免疫磁珠法获得了转化成功的PBLs,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pLNCX-R-K-S-K转染组92%以上的PBLs鼠抗NGFR标记物为阳性;HIV-1 M嗜性、T嗜性和双嗜性毒株攻击后,pLNCX-R-K-S-K转化PBLs可以见到明显的逆转录酶活性和p24抗原分泌抑制,并且在感染后第12~20天时抑制作用强;pLNCX-R-K-S-K转化PBLs表面CD3、CD4和CCR2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而CCR5和CXCR4表达水平降低;破伤风毒素刺激后的转化PBLs仍具有主动增殖的能力.结论HIV-1辅受体的配体通过在人PBLs内双表达,使HIV-1两类主要辅受体表型剔除,基本阻断了HIV-1的感染,并且对PBLs的正常生物学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白雪帆;张颖;李光玉;王平忠;孙永涛;黄长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HCV分子生物学属性的研究集中在对病毒复制、HCV基因及病毒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HCV基因治疗的发展是基于HCV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HCV为单链RNA病毒,包括5′非编码区(NCR)、核心区(C)及非结构区(NS),其中5′-NCR中内核糖体进入基序(IRES)启动病毒基因翻译,NS3具有丝氨酸蛋白酶和解旋酶的功能,NS5B具有聚合酶的功能,在HCV复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HCV基因治疗的重要靶位点.

    作者:陆志檬;孔晓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性传播HIV-1感染者血清IL-18的测定及其意义

    近年来关注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感染和疾病的进展受细胞因子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诱导1型反应可以引起抗HIV-1的细胞免疫,保护机体免于发病.白介素(IL)-18是新发现的Th1型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前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活性而受到重视[1].但是,有关IL-18在HIV-1感染者体内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性传播HIV-1感染者血浆中的IL-18水平,并分析其与IL-10的关系.旨在认识IL-18在HIV-1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丹;吴南屏;Armin Barder;H.Stefan;N.Brockmeyer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初步应用

    目的克隆并表达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基因型的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1(HCV HVR1)蛋白,并用表达纯化产物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31株HCV HVR1序列分析及免疫原性预测结果,选择4株克隆(1b型3株,2a型1株),从pGEMT-E2克隆中扩增得到4个HVR1片段,将其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E40中,表达产物经纯化后用以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VR1抗体.结果构建的HVR1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4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 000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HVR1融合蛋白,纯化蛋白的获得率约为320~800 μg/100ml培养液.这4种融合蛋白(SH1b、BJ1b、SD1b、SD2a)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结合率分别为72.8%(51/70)、60%(42/70)、48.6%(34/70)和58.6%(41/70).在20例用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中,57%(4/7)的干扰素治疗无应答者治疗前血清能与之反应,而应答者血清中只有15.3%(2/13)能与之反应.干扰素治疗应答者血清与4种融合蛋白反应的A值高于治疗无应答者(P<0.05).结论选择的4株HCV HVR1片段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成功表达,所得4种HVR1融合蛋白能与HCV感染者血清发生较广泛的反应.

    作者:张申英;张欣欣;金根娣;仇德琪;陆志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吡喹酮致严重肝损害一例

    患者,女,30岁,居血吸虫疫区,2002年7月20日因腹部不适,疑血吸虫病,自购吡喹酮8粒(200 mg/粒,云南第二制药厂)顿服,第3天感双下肢瘙痒,后蔓延全身,伴乏力、肝区不适,大、小便黄.7月23日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03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66 U/L,总胆红素(TBIL)68.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2.2μmol/L.自服中草药治疗1个月后无效,到当地医院用门冬氨酸钾镁、苯巴比妥等治疗,病情继续加重,11月2日转入我院.

    作者:陈仕祥;万谟彬;陈姬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β2微球蛋白的变化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病,重者可致残或危及生命.脑脊液变化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自2000年6月~2002年8月,我们观察了34例病毒性脑炎住院患者脑脊液中的β2微球蛋白(β2M)的浓度及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金松华;姚佐朝;石桂枝;周向明;杜瑛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治疗

    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其中1/4的人发展为进展性肝病,其严重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多达1~2百万.而近年免疫学的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作者:俞海俐;施光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BV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与HLA-DR区域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国内外研究证明,HBsAg、HBeAg均阳性母亲的婴儿约70%~90%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这部分高危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70%~80%能得到保护,但仍有20%~30%的新生儿得不到疫苗的有效保护而免疫失败[1].

    作者:刘海英;孔北华;徐群;安丰玲;江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脱氧核酶在转基因肝癌细胞中对HCV 5'-非编码区的抑制活性

    目的观察特异性脱氧核酶(DRz)在丙型肝炎病毒(HCV)5'-非编码区(5'-NCR)转基因肝癌细胞株中对靶RNA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5'-GGCTAGCTACAACGA-3'基序为活性中心,分析HCV 5'-NCR中符合5'…R↓Y…3'(R=A/G,Y=U/C)特征的位点及5'-NCR的二级结构以确定靶位,设计并合成HCV靶向性脱氧核酶DRz-232、DRz-127、DRz-84、DRz1以及对应的两端被硫代修饰的DRz(TDRz)和活性中心区人工突变的硫代DRz(MDRz).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导入HCV 5'-NCR及部分C区(5'-NCR-C)的转基因肝癌细胞株HepG2.9706中,作用一定时间后,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计算抑制率.选择抑制率较高者进行时效关系的观察和不同浓度抑制效果的比较.结果各DRz和对应TDRz的活性无明显差别.DRz-127/TDRz-127和DRz1/TDRz1的抑制活性相对较高,终浓度为0.5μmol/L作用24 h抑制率分别达53.2%/50.6%和44.7%/43.3%.各DRz/TDRz的抑制率均高于对应的MDRz,其中DRz-127/TDRz-127与MDRz-127(41.2%)相比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0.25~0.75 μmol/L范围,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高.在所观察的时间点中,加药后24 h抑制率高,3 d后抑制率显著下降;DRz抑制率的下降快于TDRz.结论靶位合适的HCV特异性脱氧核酶在转基因肝癌细胞中对靶RNA可能既存在反义抑制作用,又存在剪切活性,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抗病毒基因治疗手段.经适当硫代修饰的TDRz在细胞内可能更稳定.

    作者:于乐成;王升启;顾长海;陈忠斌;毛青;刘鸿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隐球菌临床及环境分离株对卡泊芬净与特比萘芬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目的了解隐球菌临床及环境分离株对卡泊芬净与特比萘芬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推荐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及其微量稀释棋盘法,检测78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和环境分离株对卡泊芬净与特比萘芬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联合抗菌活性.结果卡泊芬净和特比萘芬对新生隐球菌小抑菌浓度(MIC)值范围分别是0.25~32 μg/ml、2~16 μg/ml;几何均数分别是32μg/ml、8μg/ml.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者联合后对其中5%菌株有协同作用,42%菌株有累加作用及53%菌株有无关作用,任何菌株均无拮抗作用.同时卡泊芬净的MIC几何均数由26.8 μg/ml降至20.6 μg/ml(P<0.0001),特比萘芬的MIC几何均数由7.9ug/ml降至1.3μg/ml(P<0.0001).此外,有4株菌株对卡泊芬净药物敏感,其MIC分别是2 μg/ml、2μg/ml、0.5 μg/ml、0.25μg/ml.结论卡泊芬净与特比萘芬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表明,两者联合应用对新生隐球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朱利平;翁心华;章强强;张永信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甘草酸二铵治疗各类肝病629例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治疗中消炎降酶的作用.方法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治疗轻~中度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共629例,强力宁注射液(100ml/d)治疗慢性肝炎127例作为对照,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无明显差异,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的恢复速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17 d时治疗组有93.3%患者的ALT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为7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10 d时治疗组有86.7%患者的SB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仅为4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治疗17 d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分别为(44.7±5.67)g/L和(45.2±5.56)g/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本研究中,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甘草酸二铵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等肝脏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在慢性肝炎组中,甘草酸二铵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强力宁.

    作者:王慧芬;苏海滨;刘鸿凌;季伟;李捍卫;胡瑾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补钠与限钠对肝硬化腹水消退的影响

    目前,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是否需要严格限钠存在争议,我们将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补钠与限钠治疗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钠、尿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利尿效果、腹水消退及肾功能损害情况作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锡炳;陈浩坤;朱银芳;裴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