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钱景;蔡挺;TC Harder;P Rautenberg
目前,我国常用的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方法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胶体金的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HIV-1,并以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加以确证.本研究以血清标本检验确诊的50例HIV阳性感染者的尿液标本和100例无HIV感染史、经血清检查抗-HIV-1阴性的人群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同时进行抗-HIV-1的尿液检测,对尿检抗-HIV-1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作一评价.
作者:伦文辉;李莉;黄钦;李敏;曹韵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刀豆蛋白A诱导下T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15 mg/kg,每周1次,共20周,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第1、5、12和20次注射后24 h分别处死8只小鼠,取肝脏组织低温保存,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果莫里法(Gomori)纤维染色及冰冻切片CD4+、CD8+T细胞染色.抽提小鼠肝脏组织总RNA,RT-PCR扩增肝组织IL-2、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肌动蛋白(β-actin)的mRNA,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扫描扩增产物的灰度值,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计算细胞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小鼠苏木精-伊红染色和Gomori染色提示实验中晚期发生肝纤维化,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肝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以CD4+细胞为主.IL-2mRNA水平仅在第1次注射后上升,随后迅速降低;IL-4、IL-10和TGF-β1mRNA表达水平则在模型形成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结论反复刀豆蛋白A刺激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发生,IL-4、IL-10和TGF-β1等细胞因子mRNA在模型形成过程中持续高水平表达,在模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成扬;邬祥惠;翁心华;刘查珍;李华;张清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感染的汉坦病毒M片段G1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用RT-PCR对34份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中的汉坦病毒G1基因扩增,并选取7份重型,1份轻型及1份中型患者的PCR产物测序,分别与标准株HV114和R22株相应序列比较. 结果 1. Ⅰ型重型患者G1区在151~210位核苷酸有意义突变的频率很高,而轻型患者则无此改变.2.Ⅱ型重型患者G1区549位, 552位和692位核苷酸变异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相同,中型患者无此特点.结论这些核苷酸变异可能与病毒毒力增强有关,从而引起临床重症表现.
作者:熊莉娟;罗端德;蔡淑清;曾令兰;李淑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50%以上的感染者转化为慢性.有研究认为,Ⅱ型T辅助细胞(Th2)应答增强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机制之一[1,2].白细胞介素-12(IL-12)已被证实能促进Th1应答,从而改善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促进感染病原的清除[3].我们研究了IL-12体外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学工;欧志明;易红;罗良学;胡国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疟疾疗法(治疗性急性间日疟)治疗HIV感染的部分机制.方法 12例HIV-1感染者(CD4细胞水平为1 217~15×106/L)接受疟疾疗法,按CD4细胞水平高低编号和分组:例1~12为总组(TG),例1~5(CD4>500×106/L)为第一亚组(SG1),例6~10(CD4为499~200×106/L)为第二亚组(SG2),例11~12(CD4<200×106/L)不列入亚组作统计学分析.用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活性标记物.结果从总体(TG组)上看,在疟疾期,血浆TNF-α、sTNF-RII、sIL-2R、新喋呤(NPT)和β-2微球蛋白(β2M,只有部分患者检测)均显著升高,SG2组显著高于SG1组.但终止疟疾后这些因子迅速降至疟疾感染前的基线水平.在所有患者中IFN-γ均检测不到.结论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部分机制是激发患者体内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使已经失去平衡的免疫系统得到一次调整,达到一种新的免疫平衡.
作者:陈小平;肖斌权;施文钧;徐慧芳;高凯;饶纪礼;张周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新型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应用血浆置换装置、血浆灌注活性炭吸附器和内含1×109个聚集培养人或猪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共同构成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1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与治疗.结果 10例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患者中,7例有显著疗效.主要表现为治疗后精神、中毒症状明显好转,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例肝昏迷(Ⅲ度肝性脑病)患者治疗中或治疗后清醒,4例Ⅱ度肝性脑病消失.终有3例好转出院,2例成功等到肝移值,5例因肝功能衰竭本身并发症和病情反复而死亡或自动出院.结论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有明显的支持治疗作用.
作者:王英杰;王宇明;何念海;刘俊;牛润章;李梦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从组织学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与肝细胞癌(HCC)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抗-HBs,抗-HCV NS5及抗-HGV NS5 3种单克隆抗体(单抗),对26例HCC组织中的HBV、HCV及HGV的表达和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
作者:唐漾波;谭奕洲;张惠忠;唐小平;侯景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白雪帆;潘蕾;王贵强;蔡淑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儿男,2个月.因腹胀,下肢及阴囊水肿20 d入院.足月产,出生体重3 400g,无窒息及黄疸史.生后半个月口周、臀部及下肢出现红色斑丘疹.20d前开始腹胀,阴囊及下肢水肿.其父有冶游史,5个月前其父母均出现过外生殖器溃疡.
作者:陈永梅;王桂霞;徐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在人群和鸡禽等多种动物中广泛存在,由于缺乏特异敏感的血清学诊断试剂,尽管已有许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的TTV流行病学资料,但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PCR检测系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差较大,实验数据可比性差[1-3].我们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了不同人群血清标本抗-TTV[4],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跃萍;陈心春;钟凯彬;徐六妹;蒋小玲;王火生;马为民;周伯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E对肝脏星状细胞(HSC)Ⅰ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HSC,经1mg/L维生素E作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Ⅰ型胶原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GFβ1和TIMP2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中维生素E能使HSCⅠ型胶原表达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对TGFβ1及TIMP2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维生素E抗肝纤维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Ⅰ型胶原表达实现.
作者:向德栋;李奇芬;王宇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亚太地区消化病周(APDW)年会于2001年9月23日~27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大会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行了专题研讨,台湾Liaw Yun-Fan教授作了专题讲座,较全面地阐述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的治疗前景进行了展望.会上许多学者报告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研究结果,如泰国Teerha Piratvisuth教授报告了近结束的长效干扰素(Pegasys○ R)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Ⅱ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上海姚光弼教授报告了中国大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3年的临床试验结果;新加坡Richard Guan教授就拉米夫定治疗亚洲慢性乙型肝炎5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现将大会报道的信息并结合新文献报道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万谟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为肠道传播的肝炎,本病绝大多数呈急性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呈重型或亚重型肝炎.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散发性戊肝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发愤;董培红;邹长林;余一骏;王震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支原体(MP)肺炎是儿童的常见病.感染性疾病可致肺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循环内皮细胞(CEC)是VEC损伤的特异而直接的指示物[1].一氧化氮(NO)有较强的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我们对小儿MP肺炎时NO、CEC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小儿MP肺炎时NO致内皮损伤作用.
作者:张雷家;孔令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性传播疾病(STD)中梅毒的发病数不断增多,尤其是二期梅毒,应引起重视[1].我院性病专科1996年1月~1999年3月记录资料完整的二期梅毒共9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黎志刚;曾仁山;王建琴;孙广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26岁,傣族,农民.因咳嗽1月余,近日痰中带血到我院内科门诊就诊.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6,嗜酸性细胞0.02,血红蛋白105g/L,血红细胞3.56×1012/L,粪常规钩虫卵1~2个/低倍镜,见有运动活泼的钩蚴,大便隐血试验;痰液呈褐色,抗酸染色未找到抗酸杆菌,镜检有少量的红细胞及2条疑似钩蚴的虫体.痰液涂片低倍镜观察,幼虫略向腹部卷曲,运动活泼,无色透明,为0.25~0.3mm,前端钝圆,后端尖细,经苏木精染色油镜观察,见头扁平,中间略有凹隐;口腔长而窄,肠管细长,还见到未发育好的交合刺.
作者:胡翠莲;陈志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不同肝病患者肝组织中SEN-V的检出情况.方法由GenBank下载SEN-V序列,自行设计原位PCR引物,检测20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SEN-VDNA.结果在6例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患者中发现2例SEN-VDNA阳性,该2例均为急性感染病例.另外8例乙型肝炎及6例其他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Dubin Johnson综合征1例、脂肪肝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损害1例)SEN-V DNA检测阴性.SEN-V DNA主要散在分布于胞浆,部分在胞核内及汇管区,有细胞融合现象,阳性细胞占总细胞的3%~10%.结论广州地区急性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病例肝组织中有SEN-V DNA存在,该病毒可能引起肝损害.
作者:高志良;彭晓谋;姚春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20岁.因反复头痛、头晕半年余,伴抽搐发作3次于2000年5月26日收住我院.患者从1999年8月起出现头部持续性隐痛,伴头晕及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发热.自服止痛片头痛可缓解,4~5 h后再发.分别于2000年2月、4月癫NFDA4样发作3次,每次发作前头痛加重,之后言语不清,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0.5 h左右,经甘露醇等药物治疗可缓解.4月12日曾在外院检查颅脑MRI,发现左颞、额、枕部局灶性炎症.
作者:张黎;杨镇;李大鹏;裘法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干扰素仍然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Enomoto等[1]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1b型NS5A 2209-2248区存在有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nterferon Sensiti-vity Determining Region, ISDR),是独立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因子.为此,我们对HCV-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干扰素-α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前HCV NS5A 2209-2248区基因突变与干扰素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永祥;孙南雄;黄祖瑚;韩亚萍;刘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protease domain)的重组蛋白.方法构建含有HCV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BCNS3N,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进行转座,提取重组Bacmid用Lipofectamine法转染昆虫细胞Sf9包装成重组杆状病毒.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进行蛋白表达,用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表达情况;利用去垢剂十二烷基肌酸钠溶解重组蛋白后以Ni-NTAagrose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以重组蛋白NS5ab(包含NS5A羟基端部分和NS5B氨基端部分的重组蛋白)为底物检测丝氨酸蛋白酶的酶切活性;以间接ELISA法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HCV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获得高水平表达;重组蛋白能够部分溶解于含有去垢剂十二烷基肌酸钠的缓冲液;从5×107细胞中总共获得0.2mg重组蛋白,纯度大于90%;重组丝氨酸蛋白酶能够将NS5ab切割成两个片段;血清学实验证实该蛋白抗原性很好.结论昆虫细胞表达的HCV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为膜结合型蛋白,具有良好的酶学活性以及抗原性.
作者:杜桂鑫;侯利华;王海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