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娥;余叶蓉;柯柳;张祥迅
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被动吸烟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吸烟使正常组、高脂饲养组大鼠骨骼肌IRS-2 mRNA(0.27±0.02 vs 0.41±0.25,0.40±0.04 vs 0.51±0.02)及蛋白(2.91±0.42 vs 4.90±0.29,2.43 vs 0.36±3.80+0.30)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糖尿病吸烟组大鼠与对照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RS-2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在吸烟致大鼠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继旺;张素华;汪志红;任伟;吴豪杰;杜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对于门诊患者,一般根据血糖测试结果诊断糖尿病.然而,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很常见,甚至在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中也很常见(应激性高血糖).
作者:黄洪;田成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长期糖毒性对胰岛α细胞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及其与α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TC1-6细胞(α细胞株)分别培养于含低浓度(5.5 mmoL/L)、中浓度(11.1 mmol/L)和高浓度(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1~5天,检测胰升糖素分泌及其mRNA表达;加入不同浓度胰岛素6 h后,观察对培养5天的TC1-6细胞胰升糖素分泌的影响并以Western印迹检测高糖对TC1-6细胞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1)与低糖培养相比,中、高浓度葡萄糖培养1天和3天的TC1-6细胞胰升糖素分泌无明显改变,而高糖培养5天时TC1-6细胞的胰升糖素分泌明显增高[(136.80±10.94 vs 78.62±4.72)ng/106细胞,P<0.05];另外,培养5天时胰升糖素mRNA的表达较1天时明显升高(P<0.05);(2)10-7mol/L胰岛素抑制低糖组TC1-6细胞胰升糖素的分泌[(21.59±1.30 vs 55.12±3.86)ng/106细胞],但仅能轻微抑制高糖组胰升糖素的分泌[(106.58±8.53 vs 117.18±10.55)ng/106细胞];当胰岛素增至10-5mol/L时,高糖组胰升糖素的分泌也受到抑制[(46.55±3.72 vs 118.61±10.68)ng/106细胞];(3)加入10-5mol/L胰岛素2h后,两组TC1-6细胞磷酸化Akt水平分别升高180%和70%,但高糖组明显低于低糖组,给予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后两组TC1-6细胞磷酸化Akt水平在低糖组抑制率明显高于高糖组.结论 高糖可增加TC1-6细胞胰升糖素的分泌,其可能的机制与TC1-6细胞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沈晓霞;李宏亮;洪靖;校娟;侯志强;潘琳;王长征;李光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肌酐与血乳酸水平的关系以及应用二甲双胍后对血乳酸的影响.方法 选择肾功能正常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723例,其中应用二甲双胍者(用药组)275例,未用双胍类者(对照组)448例.用酶电极法测定血乳酸水平,同时榆测空腹血糖、胰岛素、HbA1C尿素氮、肌酐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水平.结果 (1)用药组的平均血乳酸水平高于对照组[(1.33±0.57 vs 1.17±0.47)mmol/L,P<0.01];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5% vs 4.91%,P<0.01),但均末达到酸中毒的水平.(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水平与血肌酐、尿素氮、ALT、体重指数(BMI)呈明显正相关.在校正ALT和BMI后,肌酐仍与血乳酸呈正相关(r=0.345,P<0.01).(3)按肌酐水平进行分层后,血乳酸水平随着血肌酐水平升高而增加,肌酐>90 μmol/L后显著增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预测血乳酸水平增高的肌酐截点是95.35 μmol/L.结论 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仍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乳酸水平的轻度升高.血肌酐>95.35μmol/L者发生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增加.
作者:刘芳;陆俊茜;唐峻岭;陆汉魁;王静;李诀;侯旭宏;陆惠娟;贾伟平;项坤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临床上存在多种由单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如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造成的严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核纤层蛋白(LMNA)基因突变导致的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等,以下将对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突变基因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江珊;贾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008年可谓是糖尿病治疗循证历程中风起云涌的一年,从年初ACCORD研究组宣布停止降糖组研究,到ADVANCE、VADT、UKPDS 30年研究结果公布,全球引发了关于糖尿病治疗理念的热烈讨论.
作者:邹大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Xsp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446例高胆固醇血症、284例边缘高胆固醇血症及187名正常血脂人群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的Xsp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结果 根据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是否存在Xsp Ⅰ酶切位点,分为X+X+、X+X-、X-X-三种基因型和X+、X-两种等位基因.(1)高胆固醇血症组的X+X+基因型频率和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与正常血脂组(均P<0.05);(2)在第4外显子Xsp Ⅰ位点X-X-、X+X-、X+X+不同基因型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步下降(P<0.05);(3)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X+X+基因型和X+等位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显著相关.结论 LDL受体基因第4外显子Xsp Ⅰ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X+X+基因型及X+等位基因是中国人高胆固醇血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明明;宋光耀;张新;唐勇;马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赖诺普利对糖尿病大鼠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赖诺普利给药8周,观察其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并测定神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Na+K+-ATP酶活性、血浆NO、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和坐骨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赖诺普利可改善神经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改善神经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增加NO含量、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加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密度.结论 ACEI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措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组织缺血及相关的代谢紊乱有关.
作者:韩丽萍;于德民;谢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方法 收集2例雄激素小敏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雄激素受体基因并直接测序,明确患者及其父母基因有无突变.结果 患者1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单侧乳房发育、原发性闭经、阴毛腋毛缺如.患者2表现为男性化不全,体毛稀少、双侧乳房发育、尿道下裂.基因检测证实患者1雄激素受体基因第2号外显子第579位密码子点突变(S579N),并证实为一新突变.患者2第5号外显子第747位密码子点突变(V747M).结论 该2例雄激素受体不敏感综合征系分别由雄激素受体基因S579N及V747M所致,其中S579N突变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张曼娜;张惠杰;杨军;顾丽群;刘建民;王卫庆;宁光;李小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门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胰岛素原转基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 (1)分别用门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的方法将含有大鼠胰岛素原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CMV/胰岛素原DNA裸质粒导入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观察其血糖的变化.门静脉注射治疗组(A组)及肌肉注射治疗组(C组)每只大鼠分别接受pCMV/胰岛素原DNA 100μg,门静脉对照组(B组)和肌肉对照组(D组)则分别以同样方法给予同等剂量pCMV空载质粒DNA.同时设立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正常对照组(N组).(2)采用超敏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转基因治疗前后胰岛素浓度的变化,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后大鼠肝脏、骨骼肌等组织胰岛素原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接受重组质粒pCMV/胰岛素原DNA裸质粒的两治疗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显著下降.其中,门静脉组大鼠血糖下降约7 mmol/L,且能维持3~4周,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且可持续表达4周;肌肉注射组大鼠血糖下降约4 mmol/L,且能维持1~2周,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并持续表达2周.(2)门静脉治疗组大鼠的肝脏及肌肉注射治疗组大鼠的骨骼肌分别能够检测到大鼠胰岛素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对照组则显示阴性结果.结论 裸质粒门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法均获得了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原基因的有效表达和血糖水平的显著降低,是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蒋琳;顾永辉;段宇;唐伟;崔岱;朱剑;刘翠萍;覃又文;徐宽枫;茅晓东;刘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在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中筛查NeuroD1基因突变/变异,并研究其功能及携带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方法 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85例早发、95例晚发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和87名非糖尿病对照者NeuroD1基因突变/变异,比较筛查到的组间突变/变异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分别构建含小鼠NeuroD1(mND1)基因cDNA的野生型、突变型表达质粒载体和与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相连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载体,共转染至大鼠INS-1细胞.分别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比较野生型、突变体蛋白对人胰岛素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一早发先证者发现新突变S159P(T→C),它与来自父方的4例携带突变的糖尿病患者遗传上呈共分离;与野生型相比,S159P突变体导致胰岛素基因转录活性下降25%;检测到常见多态A45T(G→A),与非糖尿病组及晚发2型糖尿病组相比,早发组该变异的AA+GA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P=0.006和P=0.014).结论 NeuroD1基因S159P突变促进该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的发病.A45T变异增加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或与之呈连锁不平衡,该变异可能影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方式,即早发而不是晚发.
作者:刘丽梅;赵蔚菁;郑泰山;李鸣;徐靖;贾伟平;项坤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血管B超检查,并比较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问的关系.单纯2型糖尿病及经B超提示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MMP-9及hsCRP升高,病变程度与hsCRP、MMP-9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
作者:谭擎缨;李红;王静;成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探讨胰腺星状细胞(PSC)活化在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高脂饲养20周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以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脂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以及基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脂组胰岛纤维化,胰岛内星状细胞活化并特异性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提示PSC活化、增生、迁移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
作者:潘琳;李宏亮;杨文英;杜瑞琴;王冰;楼大钧;肖建中;李光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对餐后血糖认识的历史并不很长,但却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等证据的积累,控制餐后血糖药物的问世以及即时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等,目前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本文侧重介绍中国学者对餐后血糖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及其在临床工作中为提高对餐后血糖关注程度与管理水平所作出的努力.
作者:潘长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身材矮小是小儿内分泌科和其他儿科医生常遇到的主诉之一,其中有相当数量病因不明,称为特发性身材矮小(ISS).
作者:苏喆;杜敏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FFA组输注脂肪乳,氮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组在输注脂肪乳的同时加用NAC.持续输液2~4天,行静脉葡萄糖耐试验(IVGTY)和胰腺组织表面灌注试验评价在体及离体情况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胰腺组织表面灌注结果显示,FFA组脂肪乳输注2天,基础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增加[(55.5±19.4 vs 27.4±6.7)mIU/L,P<0.01],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与对照组并无差别;延长脂肪乳输注到4天,高FFA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消失,且GSIS明显抑制[(46.8±33.0 vs 214.7±27.4)mIU/L,P<0.05].IVG3T结果亦显示脂肪乳输注4天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到抑制.但在脂肪乳输注的同时加用抗氧化剂NAC可使β细胞GSIS峰值部分恢复[(165.4±14.8)mIU/L,P<0.01].结论 循环中FFA水平增高可能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作者:张玄娥;余叶蓉;柯柳;张祥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全球老年人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几乎高达50%.近一项meta分析显示,补充维生素D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这提高了人们对维生素D在公共健康中作用的关注.
作者:吕元军;邱明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白裤瑶族人群的总胆周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载脂蛋白(Apo)A1和ApoB水平低于当地的汉族人群(均P<0.01),甘油三酯水平和ApoA1/ApoB与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民族人群血脂异常均与体重指数、腰围、总能量和总脂肪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和总膳食纤维呈负相关.汉族人群血脂异常还与年龄和饮酒呈正相关,而白裤瑶族人群则与年龄和饮酒无关.
作者:甘剑挺;尹瑞兴;冯启明;潘尚领;林伟雄;杨德寨;李树全;陈宇明;谭菁;杨汉军;陈宏;黄耀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年来发表了三项长期、随机对照试验(ACCORD,ADVANCE,VADT)和两项长期流行病学随防研究(UKPDS,STENO-2),其结果均比较了2型糖尿病中强化降糖和标准化降糖对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本文就七述研究结果,综合相关文件进行复习和解析.提出:严格控制血糖仍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基础治疗之一;同时应更加关注降糖治疗的安全性和个体化.只有遵循已有证据,结合自身lIi{i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
作者:潘长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评估不同糖尿病筛查问卷的价值.将芬兰糖尿病危险评分和丹麦糖尿病危险评分两种问卷应用于糖尿病普查,芬兰问卷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0(95%CI:0.713~0.806,P<0.01),丹麦问卷ROC的AUC为0.706(95%CI:0.647~0.764,P<0.01).两种问卷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预测值均低于文献报道,提示国内普查应使用更符合中国糖尿病人群特征的问卷.
作者:董建军;娄能俊;辛颖;邢海燕;牟亚汝;王琦;廖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