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传;袁泉;林水淼
目的评价小剂量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MD)、体脂和血脂的作用.方法 10月龄SD大鼠208只,实验开始时取8只大鼠处死作为基础,其余200只随机分成去卵巢组(OVX组)、17β-雌二醇替代组(EST组)和对照组(SHAM组)三组,每组在3周、6周、9周、12周、15周、18周及21周时处死,处死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BMD、体重、脂肪含量及脂肪含量百分比,分离血清测定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结果大鼠去卵巢后3周时体重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15周时全身BMD下降;9周和18周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21周时,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脂肪含量及脂肪含量百分比增加.补充17β-雌二醇6周后,EST组BMD、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高于OVX组;在9周前,EST组体重低于OVX组;9周后EST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OVX组和SHAM组.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17β-雌二醇有助于提高BMD,抑制去卵巢后体重增加,同时亦增加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作者:戴如春;廖二元;杨川;伍贤平;苏欣;彭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2例和106例健康婴幼儿,采用PCR-RFLP技术对钠/碘同向转运体(hNIS)基因395位点进行基因突变筛查.研究表明hNIS基因G395R突变可能不是青岛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阎胜利;赵真;傅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超声广泛低回声(以下称广泛低回声)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个农村地区3546名14岁以上居民进行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TAA)检查.结果广泛低回声表现为散在性和弥漫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T)组(64例)散在和弥漫性低回声检出率分别为21.9%和46.9%,Graves病(GD)组(42例)为54.8%和19.0%,均高于非毒性甲状腺肿组(494例)和正常对照组(2401例)(P<0.01),后两者79.6%和99.3%为正常回声.TAA阳性组低回声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弥漫性低回声检出率随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SH受体抗体(TR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升高而增加,散在性低回声检出率随TRAb水平升高而增加.结论广泛低回声多见于AITD,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明显相关.GD多为散在性低回声,AITT多为弥漫性低回声.
作者:胡凤楠;高天舒;滕卫平;单忠艳;关海霞;滕晓春;杨帆;王微波;史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骨密度降低,血清钙、血清磷、血清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骨钙素升高,血淋巴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含量降低.FT3与FT4与骨密度呈负相关.提示甲亢导致高转换型骨丢失,它可引起骨密度降低,骨代谢指标及VDR含量异常.
作者:梁晓萍;文锦丽;周文英;钟紫茹;周雅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根据JAMA 2004,291:228-238;291:239-243两文整理编译.在临床上,血清TSH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外而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的患者很常见.该两文旨在定义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回顾其流行病学情况,推荐合理的检查手段,明确治疗的利弊及暂不治疗的后果,并探讨是否需要进行人群筛查.共复习195篇文献,考察各研究的合理性及其证据的充足性,并通过5个病例说明对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处理方案.汇集现有的有限资料,就总体而言,支持亚临床甲状腺疾病与出现临床症状和不良后果相关的数据尚不足;即干预治疗的优点还不明确.但对于血清TSH<0.1mIU/L或TSH>10.0 mIU/L的患者而言,治疗可能有益;而血清TSH水平在0.10~0.45或4.5~10.0 mIU/L间的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患者后果轻微,不主张进行常规治疗.目前支持进行人群筛查的证据不足.应在孕期妇女、年龄超过60岁的妇女及甲状腺功能障碍等的高危人群中积极发现病例.
作者:乔洁;陈名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健康人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观察到血浆18-羟皮质醇水平具有类似皮质醇的昼夜节律.血浆18-羟皮质醇水平能被1 mg地塞米松抑制.原醛患者在立卧位试验中血浆18-羟皮质醇水平前后无变化,提示18-羟皮质醇分泌主要受ACTH的调控.
作者:刘礼斌;丁伟;胡仁明;罗邦尧;许曼音;陈家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在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形成中的影响.方法 10周龄Wistar大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采用同种属SD大鼠甲状腺球蛋白(Tg)免疫诱发EAT.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甲状腺炎症反应.采用放免方法测定血清中E2、PRL水平.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Tg抗体(TgAb)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甲状腺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其血清中雌二醇(17.60±1.02)pmol/L和PRL(2.45±0.15)μg/L水平明显低于未切除卵巢组[分别为(58.56±6.99)pmol/L和(3.22±0.17)μg/L](均P<0.01),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率和甲状腺组织中炎细胞浸润程度也均较未切除卵巢直接诱发EAT组明显减轻,甲状腺组织中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0.87±0.03)较未切除卵巢直接诱发EAT组(0.99±0.00)明显下降(P<0.05),而IL-10 mRNA的表达水平(0.98±0.01)则高于未切除卵巢直接诱发EAT组(0.83±0.05).诱发为EAT的两组大鼠血清TGAb平均水平(1.39±0.03)明显高于非诱发EAT对照组的平均水平(0.18±0.00)(P<0.01).结论雌激素水平低下可减少或缓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率和甲状腺的炎症反应.
作者:郭小芹;田恩江;张佳丽;赵树君;王金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报告两例桥本甲状腺炎与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共存的罕见病例,诊断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的综合分析.提示典型亚甲炎或病理诊断的亚甲炎伴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持续性显著升高者应怀疑两病共存.
作者:康怡;朱本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对培养的甲状腺细胞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活性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愈创木酚法观察TSAb对原代培养人甲状腺细胞TPO活性的影响.结果 4 mg/ml TSAb作用48 h可使甲状腺细胞TPO活性达对照的360%;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使TSAb作用的TPO活性增加减少近79.2%(P<0.01),而胞内Ca2+鳌合剂及木黄酮对TPO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 TSAb通过激活cAMP/PKA途径导致TPO活性增加可能是TSAb致Graves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张翼;黄国良;杨煜;李健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含新的生长激素异形体(GHv)基因全长编码区的pGEM-T Easy质粒和GHv-谷胱甘肽转硫酶(GST)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表达出其融合蛋白.方法采用克隆和亚克隆技术构建GHv-GST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表达GHv-GST融合蛋白,谷胱甘肽-Sepharose 4B纯化试剂盒纯化融合蛋白.结果含GHv-GST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43000的GHv-GST融合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的融合蛋白为单一条带.结论成功构建成GHv-GST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并且GHv-GST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有高表达.上述工作为制备多抗,深入研究GHv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三梅;章国卫;陈凤玲;李荣英;陈家伦;陆振虞;宋怀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女性血清瘦素水平伴随青春期发育而升高;男性血清瘦素水平在G2期(Tanner分期)达峰值后逐步下降,G5期再次升高.瘦素可能有启动和促进女性青春期发育的作用.对于男性可能有促进作用,但启动青春期的作用不显著.
作者:李颖;孙长颢;王旭;孙波;闻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中Th1/Th2细胞失衡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3例Graves病(GD)患者、12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并以8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对照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这些患者甲状腺内单个核细胞(ITMC)的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抗原表达(分别代表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并与外周血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等免疫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GD、HT患者ITMC的IL-4、IFN-γ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GD患者ITMC的IL-4阳性表达明显高于IFN-γ阳性表达;而HT患者ITMC的IFN-γ阳性表达则明显高于IL-4阳性表达(均P<0.05);(2)GD患者ITMC的IL-4阳性表达与TSAb显著正相关(r=0.67,P<0.01),ITMC的IFN-γ阳性表达与TSAb无相关性;HT患者ITMC的IFN-γ阳性表达与TGAb、TMAb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5,r=0.59,均P<0.05),但ITMC的IL-4阳性表达与TGAb、TMAb均无相关性.结论 GD患者Th1/Th2细胞平衡失衡偏向以Th2占优势的免疫应答,而HT患者Th1/Th2平衡失衡偏向以Th1占优势的免疫应答.
作者:崔巍;施秉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应用放免法对177名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7、14天血清TT3、TT4、FT3、FT4、TSH水平检测,并与30名足月儿水平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甲状腺功能有逐渐成熟的过程且胎龄越小,甲状腺功能成熟越晚.
作者:孙智勇;孙荃;白薇;王敏;柳莲芬;严朝英;徐乃军;霍淑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年男性患者,以高血糖、严重低血钾入院.伴消瘦、皮肤薄、脸圆,精神症状.CT示胰腺肿瘤;垂体无异常.结合血尿皮质醇、血ACTH、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拟诊为异位ACTH综合征.本文就此病的诊断、鉴别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作者:安雅莉;王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2003年底对新型胰岛素促泌剂-那格列奈举行了专题讨论会.那格列奈是来源于氨基酸(D-苯丙氨酸)的胰岛素促泌剂,其促胰岛素分泌呈血糖依赖性,可有效控制高血糖症和减少空腹低血糖的发生率,防止对β细胞的过度刺激和保护胰岛功能.那格列奈是一种新型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
作者:李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许多研究表明,胰岛素水平及其敏感性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相关,提示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水平和(或)敏感性有助于该病的治疗.
作者:张钦传;袁泉;林水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 (1)研究正常糖耐量者应用高葡萄糖钳夹试验所形成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1 PH)(快速相胰岛素分泌),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精氨酸刺激试验中反映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标的关系;(2)探讨评价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功能的简易方法.方法对2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的个体分别进行高葡萄糖钳夹试验、OGTT及精氨酸刺激试验.结果 (1)OGTT 30 min胰岛素、胰岛素净增值及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与1 PH均无明显相关;(2)OGTT 10 min胰岛素值(r=0.58,P<0.01)及胰岛素净增值(r=0.45,P<0.05)、20 min胰岛素值(r=0.42,P<0.05)及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r=0.49,P<0.01),均分别与1 PH显著相关;(3)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结果与1 PH明显相关(r=0.52,P<0.01).结论 OGTT 10 min胰岛素值及胰岛素净增值、20 min胰岛素值及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以及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结果可作为估测机体快速相胰岛素分泌较为可靠的参数.
作者:包玉倩;贾伟平;朱敏;陆俊茜;陈蕾;项坤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寻既能保证宫内生长迟缓(IUGR)大鼠生长追赶又可避免或减轻其在成年期产生胰岛素抵抗(IR)的早期营养干预措施.方法用孕鼠全程饥饿法建立IUGR大鼠模型.IUGR新生雌鼠60只随机分为五组:(1)IUGR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2)高碳水化合物组;(3)高脂肪组;(4)高蛋白质组;(5)低蛋白质组.正常新生雌鼠12只为正常对照组.幼鼠在3周喂乳期间母鼠分别摄食上述饲料,第4周起各组幼鼠均以常规饲料饲养.各组新生鼠于第4周、12周分别测定体重、肾周脂肪重量、血清瘦素、血糖、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IUGR高蛋白质组在4周呈现不伴肾周脂肪增加的体重追赶生长,在12周肾周脂肪不增多,瘦素、ISI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出现IR.结论生后哺乳期高蛋白饮食继后恢复正常饮食是早期营养干预IUGR的合理措施.12周时血清瘦素水平可作为观察IUGR大鼠成年后发生IR的一个生化指标.
作者:丘小汕;沈振宇;黄婷婷;柯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儿童、青少年肥胖者2型糖尿病(DM)及其高危者的发生率,探讨高危因素.方法对135例肥胖者(7~20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和2 h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计算胰岛素抵抗值(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并对糖代谢异常者中的14例进行干预治疗.结果(1)在135例肥胖者中发现2型DM 3例(2.2%),糖耐量异常(IGT)18例(13.3%),高胰岛素血症72例(53.3%);(2)青少年肥胖组其2 h血糖、胰岛素水平、2 h胰岛素与葡萄糖之比、Homa-IR及Homa-β显著高于儿童肥胖组及非肥胖组,且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儿童组(P<0.05~P<0.001);(3)糖代谢异常者各指标明显高于单纯性肥胖者(P<0.05~P<0.001);(4)93例糖代谢异常中44例(47.3%)有2型DM家族史,32例(34.4%)有黑棘皮病样表现;(5)14例患者经药物治疗(2.9±1.7)个月,糖代谢指标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学龄期应开始肥胖干预、糖尿病筛查,以降低青少年2型DM发生率.
作者:叶军;韩连书;邱文娟;沈永年;顾学范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