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中;纪宗玲;胡蕴玉;陈苏民;陶惠人
以PCR-RFLP技术观察28名健康人与64例Graves病(GD)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外显子1的多态性,结果提示GD患者的CTLA-4外显子1的G49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CTLA-4基因可能是GD的一个新的易感候选基因.
作者:王巧宏;任跃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0月龄SD大鼠200只分为3组:去卵巢大鼠;去卵巢大鼠17β雌二醇干预组;假手术组.发现小剂量17β雌二醇对卵巢切除所致的松质骨丢失有防治作用.
作者:杨川;廖二元;戴如春;王闻博;伍贤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757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病史、吸烟状况、体力活动、饮食控制和与糖代谢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发现每日吸烟数量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HbA1C正相关.
作者:陆小平;王闻博;晏玲;龚雄辉;崔岚;刘悦;张小苏;李秀梅;王鸿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201例有不同程度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的解偶联蛋白2基因(UCP2)的多态性.结果显示在不同程度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UCP2基因第8外显子的3′-UTR 45 bp的插入/缺失基因型分布及频率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苏本利;孙艳荪;李昌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以原位杂交法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内皮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mRNA的表达.糖尿病患者这二种类型NO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表达又高于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P<0.01),提示外周血白细胞NOS mRNA的表达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陈福琴;邵倩;李瑞峰;李莉;陈融;胡维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葡萄糖是参与体内生物学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之一,但是体液内的葡萄糖浓度却是一把双刃剑,无论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器官或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损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项坤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慢性刺激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胰岛素受体后不同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 HepG2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与不同浓度的胰岛素(0~100 nmol/L)温育16 h,然后用100 nmol/L胰岛素急性刺激1 min.这些细胞的溶解物中的胰岛素受体β亚单位(IRβ),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IRS-2,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的调节亚单位P85,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APK的磷酸化水平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法测定,IRβ、IRS-1/-2的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IRS-1/-2与P85的结合反应用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沉淀法.结果胰岛素1 min急性刺激能迅速导致IRβ、IRS-1、IRS-2的酪氨酸磷酸化和MAPK的磷酸化,以及IRS-1(-2)与P85的相互作用而激活PI3K.高浓度胰岛素慢性刺激显著降低了IRβ、IRS-1和IRS-2的酪氨酸磷酸化.细胞用100 nmol/L胰岛素预温育16 h后,IRβ、IRS-1和IRS-2的磷酸化水平降至低值,分别为对照水平的22.2%(P<0.01)、10.9%(P<0.01)和22.0%(P<0.01),与IRS的磷酸化变化相平行,IRS-1和IRS-2与PI3K的相互作用分别降低至对照水平的34.3%(P<0.01)和30.0%(P<0.01),MAP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至对照水平的16.4%(P<0.01).IRβ的蛋白表达水平在1~100 nmol/L胰岛素慢性刺激后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IRS-1和IRS-2的蛋白表达水平有轻度降低,PI3K和MAPK的总蛋白量无显著改变.结论高胰岛素慢性刺激可引起胰岛素信号转导中PI3K和MAPK两个途径的下降调节,其中IRS酪氨酸磷酸化的降低可能起关键作用,其改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
作者:袁莉;Reinhard Ziegler;Andreas Haman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和2型糖尿病组100例进入本研究,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3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和临床蛋白尿组(31例).采用数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AAG)、铜蓝蛋白(CER)浓度,用快速比色法测定唾液酸(SA).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急性时相蛋白浓度随UAER的增加而增加.(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部分急性时相蛋白(α1-AAG,CER,SA)与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急性时相反应,而且急性时相反应的强度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存在一致性.
作者:何冰;韩萍;吕先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女性,10岁.以多饮多尿多食乏力1年入院.患儿1年前开始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无消瘦,未在意.近半年经常遗尿,视力下降,眼干无泪,来我院查空腹血糖16 mmol/L,尿糖,尿酮阴性,以糖尿病住院.父母非近亲婚配.
作者:李社莉;朱江;张秀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B203580和PD98059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成人肋骨骨髓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用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消炎痛等定向诱导MSC分化为脂肪细胞;分化诱导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SB203580、PD98059,观察其对脂肪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成人骨髓MSC在体外扩增15代可获得(2~3)×1012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CD90、CD105、CD166表达阳性,CD14、CD34、CD45、CD11a为阴性.诱导48 h后,细胞内有脂滴出现,随着时间延长,脂滴逐渐增加并融合为脂泡.细胞计数结果显示85%以上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细胞由梭形转变为圆形或多角性.加入不同剂量SB203580均可抑制骨髓MSC分化为脂肪细胞,但PD98059对MSC 分化为脂肪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初步证明丝裂原激活蛋白酶p38的活化可能在骨髓MSC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项鹏;夏文杰;张丽蓉;陈振光;张秀明;李艳;李树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克隆人护骨素(OPG)成熟肽段编码区基因并研究在大肠杆菌中OPG-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的融合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从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总RNA中扩增OPG成熟肽段编码区cDN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后经0.1 m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蛋白,以SDS-PAGE电泳及Western印迹鉴定蛋白表达,应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柱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结果获得人OPG成熟肽段编码区cDNA,转化菌株可表达人OPG-GST融合蛋白,蛋白表达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15.5%.Western印迹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66 000处融合蛋白能与人OPG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经亲和层析后获得纯度为95.7%的OPG-GST融合蛋白.结论获得人OPG成熟肽段全长cDN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OPG-GST融合蛋白并以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
作者:刘继中;纪宗玲;胡蕴玉;陈苏民;陶惠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4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20例),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仪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循环内皮细胞数.结果显示3组糖尿病患者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依次降低,提示此测定可作为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状况和血管病变程度的一项指标.
作者:韦玉和;徐锡祥;胡惠萍;韦永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从糖尿病医患角度介绍血糖测定的进展.主要从血浆糖测定到毛细血管全血糖测定,以及近年的微创(组织液糖测定)及无创糖测定.较详细地讨论了毛细血管全血糖测定的特点和误差的原因.
作者:张家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Bartter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成年起病,主要表现为低血钾性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增高而血压正常,肾脏穿刺活检为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并根据尿钙明显减少及低血镁,诊断Gitelman综合征.1例经补钾与补镁,症状改善;另1例经口服吲哚美辛后低血钾纠正.结论 Gitelman综合征与Bartter综合征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虽相似但也有不同,应重视两者的鉴别.
作者:陶红;戴为信;陆召麟;姜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明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胰岛细胞功能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后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在葡萄糖刺激时培育上清液和细胞内的胰岛素水平;应用半定量多重RT-PCR和Northern印迹法检测培养后IDX-1(Islet duodenal homeobox 1),葡萄糖激酶(GK),葡萄糖转运子2(GLUT2),C/EBPβ和Bcl-x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1)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导致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降低和细胞内胰岛素含量的减少;(2)高糖培养14天可以使大鼠胰岛细胞IDX-1和GLUT2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C/EBPβ mRNA表达明显增加,GK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3)高糖培养可以明显增加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凋亡百分率;(4)大鼠胰岛细胞高糖培养14天后Bcl-xS mRNA水平明显增加,Bcl-xL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Bcl-xL/Bcl-xS mRNA 比率明显减少 (P<0.05).结论 (1)长期高糖培养可以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和小鼠βTc3细胞凋亡和功能缺陷;(2)IDX-1表达的变化在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中起重要作用;(3)大鼠胰岛细胞的Bcl-xL/Bcl-xS比率变化在高糖所致的胰岛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铭;苏京;孙津红;何庆;王晶;王保平;陈克勤;尹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在SD大鼠以胰胆管结扎法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在急性胰腺炎大鼠胰岛β细胞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下降,血清葡萄糖和淀粉酶水平升高,提示急性胰腺炎时内分泌紊乱可能与胰岛β细胞nNOS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郭子倩;贺丽萍;刘月顺;龙治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中心在糖尿病教育过程中,提供试卷并以量化方式评估糖尿病教育的效果.
作者:李冬梅;李春霞;杨捷;张彩云;雷琪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所有原因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分析糖代谢异常对所有原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自1996年5月~1997年6月间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年龄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为基线人群,每年体检1次,随访3~4年.糖尿病(DM)按1985年WHO标准诊断,各组累积生存率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基线状态时共2 239例,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1 521例、糖耐量低减(IGT)组279例和DM组439例.IGT和DM组心、脑血管疾病每1 000人年的死亡率分别为7.55和8.86,明显高于NGT组2.43(P<0.05,P<0.01),经年龄调整IGT和DM组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为2.70(95%CI 1.56~3.81)和2.84(1.57~4.12),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死亡RR为3.14(2.15~5.12)和3.46(2.20~5.23).NGT、IGT和DM组考虑所有原因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88、0.974和0.971,差异无显著性.IGT和DM组考虑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82和0.980,明显低于NGT组的0.996,差异有显著性(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所有原因死亡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01);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01),IGT和DM组与NGT组的危险比分别为2.85(95%CI 1.19~4.79)和2.97(95%CI 1.27~4.8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老年人群DM和IGT患者,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NGT,DM和IGT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徐向进;潘长玉;田慧;陆菊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宫内发育迟缓(IUGR)大鼠对促生长素(生长激素,GH)治疗的生长反应.方法用限食法制作IUGR大鼠模型后,在各组仔鼠达到3周龄时,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GH+IUGR组、IUGR组.给GH+IUGR组大鼠注射GH 2周后,各组大鼠均被处死,用骨组织计量学方法检测GH治疗对IUGR大鼠骨骼的作用.结果 5周龄时GH+IUGR组的血清GH水平、骨钙含量、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UGR组(均P<0.01).GH+IUGR组大鼠体重,干骺端骨小梁密度,骨干皮质骨厚度、皮质骨体积百分比、皮骨质内表面类骨质宽度、骨小梁表面平均类骨质宽度、骨小梁类骨质表面百分比、骨骺骨矿化沉积率、初级骨小梁骨宽度与IUGR组相比均明显增大(均P<0.01),但100 μm磨片可见GH+IUGR组骨皮质中类骨质增多,孔状结构增加.结论 GH可以增加IUGR大鼠骨转换,增加松质骨骨量,但皮质骨密度有减低的趋势.
作者:刘戈力;陈蔚;马咸成;章明放;姜丽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DM)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阳性的LADA患者16例和GAD-Ab阴性的2型DM患者24例,分别于第0、6、12、30、36、42和48个月进行随访,测定空腹C肽(FCP)和100 g馒头餐后2 h C肽(2hCP)及糖代谢指标.采用放免法测定GAD-Ab和C肽.结果 LADA组的FCP于第30、36、42、48个月明显下降,而C肽较入组时下降50%以上者所占百分比则均于第12个月时明显增加(P<0.05),2型DM组的胰岛功能在随访期间则无显著性变化.LADA入组时的GAD-Ab滴度与随访结束时FCP下降的差值(ΔFCP)呈正相关(rs=0.50,P=0.05),而体重指数(rs=-0.64,P<0.01)、发病年龄(rs=-0.57,P<0.05)与ΔFCP呈负相关,空腹血糖(rs=0.64,P<0.01)与ΔFCP呈正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GAD-Ab、性别、发病年龄和病程为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因子.结论 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2型DM下降更快,GAD-Ab滴度是预测胰岛功能减退速度的重要因素,而且发病年龄轻、男性和病程较长对LADA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退亦有一定预测作用.
作者:杨琳;周智广;黄干;颜湘;欧阳玲莉;伍汉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