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腰椎峰值骨量与骨骼大小的关系

伍贤平;廖二元;黄干;戴如春;张红;彭健

关键词:骨骼大小, 骨面积, 骨密度, 光密度测定法, X线(双能量X线吸收测定法)
摘要:目的了解女性腰椎骨骼大小对峰值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DXA骨密度仪,测量527例年龄25~39岁健康女性前后位(正位AP)腰椎1~4椎体和侧位(Lat)腰椎2~4椎体的投射骨面积(BA)、骨矿含量(BMC)和面积BMD(aBMD)及AP/Lat相伴扫描测量腰椎的体积BMD(vBMD).用直线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量与BA、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按不同BA分组,了解各组之间骨量的差异.结果 BA与BMC(r=0.79和0.78,均P<0.01)和aBMD(r=0.40和0.38,均P<0.001)呈正相关,Lat-BA与vBMD相关有显著意义(r=0.14,P<0.01).AP-BA每变化1个标准差,AP-BMC和AP-aBMD在平均值的基础上分别相应变化13.1%和4.47%;Lat-BA每变化1个标准差,Lat-BMC、Lat-aBMD和vBMD在平均值的基础上分别相应变化13.3%、4.4%和1.5%;AP-BA的全距变化所致AP-BMC和AP-aBMD的变化分别约为78.6%和26.8%,Lat-BA的全距变化所致Lat-BMC、Lat-aBMD和vBMD的变化分别约为79.8%、26.3%和8.94%.不同BA组之间的身高、体重、BMC和aBMD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01).影响BA、BMC和Lat-aBMD的主要因素为身高,影响AP-aBMD的主要因素为体重.结论 BMC除以BA不能完全消除骨骼大小对aBMD的影响,aBMD明显地随骨骼大小而变化.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文献
  • 一例伴远处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随访15年

    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上十分少见,经治疗、追踪15年以上者尤为罕见.现报告1例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131I-间碘苄胍(MIBG)治疗存活已经达15年的患者,并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陈德才;庄华;梁荩忠;卢武胜;魏松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阑尾系膜根部嗜铬细胞瘤危象伴急性阑尾炎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44岁,因血压剧烈波动伴恶心、呕吐、腹泻1天,晕厥1次入院.患者在外院以肠炎予抗炎支持治疗中出现头晕,出汗,测血压250/195 mm Hg(1 mm Hg=0.133 kPa),予硝酸甘油静脉点滴,血压突降至50/30 mm Hg,此后动态观察血压,发现血压自行波动于50~270/30~230 mm Hg,急转来诊.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体检:体温37.5℃,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50~270/30~230 mm Hg,精神差,皮肤潮湿,肢端皮温低,脉搏细速,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下腹略压痛,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略活跃,血常规白细胞19.0×109/L,中性0.84,血生化及尿常规未见异常,肾上腺CT未见异常.

    作者:杨军;钟伟;程文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3对人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在神经干细胞(NSC)分化中的作用以及甲状腺激素受体(TR)mRNA在NSC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在体外成功诱导扩增NSC,用T3对NSC进行诱导分化,半定量RT-PCR法检测NSC在分化前后TRs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类型.结果 T3可诱导NSC分化为神经元、少突和星形胶质细胞,其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细胞约占80%.当NSC分化时存在不同的TRs mRNA的时间顺序表达.结论 T3能诱导NSC向胶质细胞分化,是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并通过TRs的时间顺序表达来发挥其重要生理作用.

    作者:李兰英;刘春蓉;刘奔;臧晓怡;陈祖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胰岛素受体底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内胰岛素受体底物1与2(IRS-1和IRS-2)的蛋白表达.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IRS-1蛋白表达减少和IRS-2蛋白表达未变.IRS-2可能是主要的docking蛋白,并可能是引起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因素之一.

    作者:彭定琼;陈宇;高妍;郭晓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一稿两投和重复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CK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PCK1基因作SNP筛查,并按病例-对照研究选用直接测序法对改变氨基酸编码的cSNP作进一步的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11个SNPs,其中出现在启动子区3个(P/-1099G→A,P/-969G→A,P/-234G→C),内含子区2个(I3/379A→T,I5/85C→G),外显子区6个SNP(E2/69C→T,E4/47C→T,E4/56C→T,E4/83C→T,E4/144G→C,E7/179G→A),而改变氨基酸编码的cSNP只有E4/144G→C,即Leu184Val.进一步基因分型后显示,2型糖尿病组中GG:106,GC:77,CC:8,而正常对照组中GG:130,GC:58,CC:3,这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 PCK1基因的Leu184Val多态性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董艳;李果;骆天红;吴刚;黄薇;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大鼠均进行单侧肾切除,部分大鼠再以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这些大鼠分成单侧肾切除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4周后观察肾小管-间质形态学变化及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mRNA表达,结果提示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部分机制是抑制TGF-β1基因与蛋白表达.

    作者:吴永贵;林善锬;周江华;顾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雷洛昔芬、利维爱、依扑拉芬对去卵巢大鼠骨、子宫内膜及血脂的影响

    在去卵巢大鼠,以雷洛昔芬,利维爱和依扑拉芬处理60天后结果显示,3种药物均有减少骨丢失和改善血脂的作用.

    作者:黄德芳;陈高翔;高玉芬;朱明月;吴志兰;华文进;胡玲卿;张中军;何戎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甲状腺疾病患者直肠肛门生理功能异常研究

    2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腹泻和1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伴便秘患者的直肠肛门生理功能测定显示,甲亢患者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排便初始感觉阈值和大直肠耐受容量明显低于21例正常对照组者.甲减患者这些测定值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邢惠莉;刘清华;周惠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大鼠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和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蛋白与0.5 mol/L葡萄糖孵育制备AGEs,分静脉注射AGEs(AGEs组)、静脉注射大鼠正常血清(阴性对照组)和未注射大鼠(对照组)3组进行观察.ELISA测定肾皮质和血清AGEs含量,RT-PCR检测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MP-2)mRNA表达水平,酶谱法测定MMP-2活性.结果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GEs含量明显升高,MMP-2 mRNA表达下降,TIMP-2 mRNA表达上调(均P<0.01).AGEs 处理组大鼠肾皮质 AGEs含量明显升高(P<0.01),MMP-2活性也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AGEs通过降低大鼠肾皮质MMP-2的活性及其mRNA表达及增加TIMP-2 mRNA表达,由此减少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肾病ECM积聚的原因之一.

    作者:于晓艳;李才;何泽;苗春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膜糖蛋白PC-1基因K121Q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

    运用PCR-RFLP方法分析膜糖蛋白PC-1基因K121Q多态性,观察Q、K等位基因和KQ、KK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中的分布,同时测定多种生化及临床指标.结果显示,Q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有相关性,且与2型糖尿病伴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关.

    作者:徐梅;王德全;许玲;唐宽晓;司元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动脉血压变异和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变化

    采用指动脉血压监测系统和心血管频谱分析系统测定糖尿病患者动脉收缩压和心搏间距的变异性以及压力反射敏感性.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收缩压和心搏间距变异性的改变和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而后者是较早出现改变的指标.

    作者:冯波;倪亚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糖尿病与肥胖病现代概念及临床新技术提高班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如何提高激素测定的准确性?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尿TGF-β1、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在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尿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排泄量,糖尿病患者的尿液TGF-β1、LN和Ⅳ型胶原排泄量增加,并与糖尿病肾病(DN)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尿TGF-β1可能为早期DN的指标、尿LN、Ⅳ型胶原可能为DN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冯文焕;高鑫;叶真;汪大望;郑景晨;陶志华;吴建波;沈飞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Graves病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检测

    用ELISA法测定正常人、Graves病粒细胞正常者及因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结果提示ATD致粒细胞减少并不是G-CSF缺少所致.

    作者:顾丽群;赵咏桔;李凤英;荣蓉;赵红燕;张连珍;宁光;罗邦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褪黑素受体亚型mt1 的检测

    目的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褪黑素受体(MR)亚型mt1和其细胞内定位.方法分离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应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其亚型mt1的mRNA,阳性产物用自动测序仪测序;同时将所分离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制成细胞涂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1在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上的分布.结果 RT-PCR产物电泳显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均存在mt1阳性条带,片段长度约370 bp,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GenBank的人mt1受体亚型的基因序列相吻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均存在mt1受体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以细胞膜和细胞浆为主.结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中均存在MR的亚型mt1,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为褪黑素作用的外周靶器官,提示褪黑素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可能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

    作者:陈向芳;刘志民;邓安梅;仲人前;赵瑛;林炜栋;彭树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女性腰椎峰值骨量与骨骼大小的关系

    目的了解女性腰椎骨骼大小对峰值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DXA骨密度仪,测量527例年龄25~39岁健康女性前后位(正位AP)腰椎1~4椎体和侧位(Lat)腰椎2~4椎体的投射骨面积(BA)、骨矿含量(BMC)和面积BMD(aBMD)及AP/Lat相伴扫描测量腰椎的体积BMD(vBMD).用直线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量与BA、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按不同BA分组,了解各组之间骨量的差异.结果 BA与BMC(r=0.79和0.78,均P<0.01)和aBMD(r=0.40和0.38,均P<0.001)呈正相关,Lat-BA与vBMD相关有显著意义(r=0.14,P<0.01).AP-BA每变化1个标准差,AP-BMC和AP-aBMD在平均值的基础上分别相应变化13.1%和4.47%;Lat-BA每变化1个标准差,Lat-BMC、Lat-aBMD和vBMD在平均值的基础上分别相应变化13.3%、4.4%和1.5%;AP-BA的全距变化所致AP-BMC和AP-aBMD的变化分别约为78.6%和26.8%,Lat-BA的全距变化所致Lat-BMC、Lat-aBMD和vBMD的变化分别约为79.8%、26.3%和8.94%.不同BA组之间的身高、体重、BMC和aBMD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01).影响BA、BMC和Lat-aBMD的主要因素为身高,影响AP-aBMD的主要因素为体重.结论 BMC除以BA不能完全消除骨骼大小对aBMD的影响,aBMD明显地随骨骼大小而变化.

    作者:伍贤平;廖二元;黄干;戴如春;张红;彭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45年间的发病变化

    分析45年间收治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发病情况之变化.观察到至目前为止,国内PHPT患者仍以中青年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严重.但近年来,绝经后妇女患者增加.

    作者:陈曦;蔡伟耀;杨卫平;李宏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促生长激素分泌的新多肽--Ghrelin

    本文复习了一种新近发现的新的多肽--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机体的各种组织能分泌ghrelin,但主要是胃组织分泌.Ghrelin调节垂体的GH释放,参与能量代谢调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其它激素的释放.Ghrelin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华琦;童南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