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种湛江地区海产贝类中脂肪酸组成GC-MS分析

元冬娟;吴湃;王;曾硕士;蔡春;周克元;江黎明

关键词:海洋贝类, 多不饱和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
摘要:目的 运用GC-MS检测广东湛江地区19种常见的海洋经济贝类19种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方法 借鉴Kang等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再运用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 19种海洋贝类脂肪酸含量介于0.08%~0.59%.饱和脂肪酸(SFA)占32.75%~62.3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达到1.55%~22.7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达到22.31%~57.32%.在19种贝类中n-3 PUFA含量较高,其中头足纲的贝类要远高于腹足纲和双壳纲的16种贝类,3种头足类EPA和DHA在鲜贝中达到0.518~1.00g·kg-1和0.402~1.377g·kg-1.结论 19种贝类都属于低脂肪酸高PUFA生物,在3个纲中n-6/n-3 PUFA比值,腹足纲(1.00~14.34)要高于双壳纲(0.16~0.65)和头足纲(0.12~0.44),因此,头足纲贝类是人体补充n-3 PUFA的极好来源.贝类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结合19种贝类在分类学和生物学特征的不同,贝类的脂肪酸组成与其分类学上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联系.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相关文献
  • 选育羊栖菜与野生羊栖菜中褐藻胶与褐藻糖胶组成分析

    目的 比较选育羊栖菜(H.fusifotrois)与野生羊栖菜中褐藻胶与褐藻糖胶的组成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分析多糖相对分子量,用核磁共振氢谱法测定褐藻胶中G/M比,并用高效离子色谱(HPIC)法分析褐藻糖胶中单糖组成.结果 选育羊栖菜和野生羊栖菜中褐藻胶和褐藻糖胶含量分别为29.23%,1.89%和32.18%,2.40%;褐藻胶中G/M比分别为2.62和1.05;褐藻糖胶均含有8种单糖,分别为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葡萄糖胺和甘露糖醛酸,其摩尔比分别为34.62,18.55,14.17,12.72,10.60,5.79,2.42,1.13及34.76,19.26,10.21,12.70,5.49,10.22,0.70,6.66.结论 选育羊栖菜褐藻胶中古罗糖醛酸含量以及褐藻糖胶中葡萄糖,甘露糖和氨基葡萄糖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羊栖菜.

    作者:王培培;于广利;杨波;赵峡;刘吉东;段德麟;李生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爆发期条浒苔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目的 从爆发期条浒苔中提取、分离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对于爆后的条浒苔乙醇脱脂后采用热水和热碱提取,得到了两种条浒苔粗多糖ECP1和ECP2,通过Q-Sepharose FF 阴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分级,分别从ECP1和ECP2中得到ECP1A~F和ECP2A~F共12种多糖组分.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分析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并用高效离子色谱(HPIC)法分析各组分单糖组成.结果 热水和热碱提取粗多糖得率分别为34.87%和14.77%,粗蛋白含量分别为0.39%和1.17%.单糖组成分析表明,多数组分中有高含量的鼠李糖以及不同含量的岩藻糖,葡萄糖,木糖,半乳糖和糖醛酸.ECP1E~F和ECP2E~F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而ECP1B~D及ECP2D中则含有较多的艾杜糖醛酸.ECP1A、ECP1E和ECP1F以及ECP2A,ECP2E和ECP2F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4、311、45、274、106和277kD;硫酸基含量分别为3.67%、30.39%、17.11%、0.3%、27.63%和15.89%.结论 爆发期条浒苔中多糖含量高、蛋白含量低,除了含有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外,还含有少见的艾杜糖醛酸,尤其不含甘露糖,表明其与常规条浒苔多糖明显不同,是一类值得开发的新多糖资源.

    作者:嵇国利;于广利;吴建东;赵峡;扬波;王璐;李浩田;梅雪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沙蚕消化道D2菌株胞外蛋白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探讨

    目的 研究沙蚕消化道产蛋白酶菌D2株胞外蛋白酶(D2蛋白酶)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选用鼠乳腺癌细胞EMT6作为靶细胞,用不同浓度的D2蛋白酶,对体外培养靶细胞进行细胞增值抑制率检测,并与阳性对照组(紫杉醇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人胚肺细胞组)比较.结果 与结论沙蚕消化道产蛋白酶菌D2株胞外蛋白酶对鼠乳腺癌细胞EMT6存在增殖抑制作用,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徐莉莉;王斌;闫志勇;钱冬萌;李鹏;郑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红树植物老鼠筋中的甾醇成分

    目的 系统研究红树植物老鼠筋Acanthus ilic 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 与结论从老鼠筋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豆甾-4-烯-3-酮(1),豆甾-4,22-二烯-3-酮(2),麦角甾-4-烯-3-酮(3),豆甾-4-烯-3,6-二酮(4),豆甾-4,22-二烯-3,6-二酮(5),豆甾-4,22-二烯-6β-羟基-3-酮(6),6β-羟基-豆甾-4-烯-3-酮(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8),3β-羟基-豆甾-5-烯-7-酮(9).其中,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筛选实验表明,化合物2、4和9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

    作者:海芳;唐旭利;李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海洋细菌S-9801代谢产灵菌红素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目的 对从渤海大陆架海泥中分离得到的细菌S-9801代谢产灵菌红素佳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方法 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菌株S-9801属于弧菌属(Vibrio sp.),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一个红色化合物;运用1HNMR、13CNMR、HPLC-TOF-MS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该红色化合物为灵菌红素(prodigiosin,PG).通过正交实验,对菌株S-9801产灵菌红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与结论以灵菌红素的产量为指标,确定细菌S-9801大量产生灵菌红素的佳培养条件为:采用蛋白胨和酵母粉培养基,NaC1浓度2%,PH 5,30℃条件下培养48 h.在该佳培养条件下灵菌红素产量可迭30 mg·L-1.

    作者:牛燕;郑立;田黎;崔志松;韩平;钟惠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多棘海盘车多糖的提取及体外抑菌活性初探

    目的 以威海沿海产多棘海盘车为原料,确定多糖的佳提取工艺,并测定其抑菌活性.方法 以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考察酶解法,碱法,碱-酶结合等提取工艺的条件和优越性;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海星多糖体外抑菌作用.结果 氢氧化钠浓度为1mol·L-1,料液比为1:2,提取2h时有大产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碱法优于其他制备方法;多棘海盘车粗多糖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

    作者:周燕霞;赵丽华;邢翔;张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海南产桶形芋螺毒管cDNA文库构建

    目的 构建海南产桶形芋螺毒管cDNA文库,为桶形芋螺毒素基因资源的永续保存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总RNA抽提试剂盒,从桶形芋螺毒管中提取总RNA,采用SMART技术,LD-PCR扩增获得双链cDNA,经Sfi Ⅰ酶切和CHROMA SPIN-400柱分级分离后,将500bp以上的片段与载体pDNR-LIB连接,通过电穿孔转入E.coli JM109,获得原始文库;随机挑取单菌落,经菌液PCR鉴定重组率及插入片段大小,后扩增文库.结果 经鉴定,所得文库的容量约为5.0X106个克隆,原始文库的平均滴度为5.01×108,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1.0kb,文库的重组率达到92%.结论 所构建的文库是合格的,为新型芋螺毒素的发现和研究利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冯建成;长孙东亭;陈琴;罗素兰;胡远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浒苔多糖的分级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浒苔多糖及其分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方法 使用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凝胶层析柱对浒苔多糖进行分级纯化,利用HPLC色谱分析了单糖组成,并研究了其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结果 浒苔多糖主要由鼠李糖和木糖组成,硫酸根主要连接在鼠李糖上.未分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要高于其分级纯化组分.当浓度为10.3μg·mL-1时,未分级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为49.8%.结论 浒苔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石学连;张晶晶;王晶;张忠山;张全斌;李鹏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马粪海胆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马粪海胆的HPLC指纹图谱,为海胆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二元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μL;进行了12批海胆样品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该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10批马粪海胆指纹图谱有12个共有峰,结合相似度分析可以用于海胆药材的质量控制.结论 海胆HPLC指纹图谱是海胆药材真伪鉴别及质量控制的有力工具.

    作者:赵恒强;陈军辉;王虹;张道来;王小如;李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羧甲基壳聚糖对阿霉素所致红细胞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M-COS)对阿霉素所致红细胞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阿霉素作用红细胞膜,建立膜损伤实验模型.以红细胞形态学、细胞溶血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舍量、细胞膜流动性、封闭能力等为指标,观察羧甲基壳聚糖对红细胞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阿霉素能引起红细胞溶血率和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膜流动性以及膜封闭度下降.而经过一定量的羧甲基壳聚糖(400,600,800μg·mL-1)预处理后红细胞溶血率和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膜流动性和膜封闭度提高.结论 羧甲基壳聚糖对阿霉素引发的红细胞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曹秀明;罗春兰;杨桂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9种湛江地区海产贝类中脂肪酸组成GC-MS分析

    目的 运用GC-MS检测广东湛江地区19种常见的海洋经济贝类19种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方法 借鉴Kang等组织样品前处理方法,再运用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 19种海洋贝类脂肪酸含量介于0.08%~0.59%.饱和脂肪酸(SFA)占32.75%~62.3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达到1.55%~22.7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达到22.31%~57.32%.在19种贝类中n-3 PUFA含量较高,其中头足纲的贝类要远高于腹足纲和双壳纲的16种贝类,3种头足类EPA和DHA在鲜贝中达到0.518~1.00g·kg-1和0.402~1.377g·kg-1.结论 19种贝类都属于低脂肪酸高PUFA生物,在3个纲中n-6/n-3 PUFA比值,腹足纲(1.00~14.34)要高于双壳纲(0.16~0.65)和头足纲(0.12~0.44),因此,头足纲贝类是人体补充n-3 PUFA的极好来源.贝类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结合19种贝类在分类学和生物学特征的不同,贝类的脂肪酸组成与其分类学上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元冬娟;吴湃;王;曾硕士;蔡春;周克元;江黎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海带根中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其酶抑制作用动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海带根中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酶抑制作用动力学.方法 采用85%乙醇溶液浸提、石油醚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方法,以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导向,分离纯化得到了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活性组分;运用糖尿病小鼠模型探讨了海带根提取物体内降糖机理;采用双倒数作图法表征了活性组分抑制alpha-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 海带根乙醇提取物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餐后血糖;可显著抑制alpha-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为13.μg·mL-1;动力学研究表明酶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结论 海带根提取物能够有效降低模型小鼠的血糖含量,其活性组分可显著抑制alpha-葡萄糖苷酶活性,对alpha-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

    作者:卜同;陈雷;王翠翠;周通;郑兰红;胡朝欣;林秀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