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硒化紫球藻胞外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初步研究

张威;王敏;朱劲华;张成武

关键词:硒, 紫球藻, 胞外多糖
摘要:目的 研究硒化紫球藻胞外粗多糖的理化性质.方法 在ASW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亚硒酸制备硒化紫球藻胞外多糖,并通过DEAE-52树脂分离纯化,Sephadex G200层析法鉴定其纯度;硫酸苯酚法测定硒化紫球藻多糖溶解度;pH计测量其溶液酸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260nm和280nm处分别定性测量核酸及蛋白质;纸层析法分离多糖;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溶液中糖带电情况.结果与结论 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亚硒酸,对紫球藻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制备的PSP及Se-PSP均不舍蛋白质和核酸,显酸性、带负电荷;可能含有两个组分等.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相关文献
  • 海胆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概述我国海胆的古文献记载、生物学种属、分布;海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工业化产品、专利等研究进展.

    作者:王冬;王政乾;田红伟;邵香芝;魏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壳素及壳聚糖制备方法的改进

    目的 优化甲壳素及壳聚糖的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分步浸酸、浸碱法制备甲壳素及壳聚糖.结果 蟹壳中甲壳素提取率为18.56%;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1.25%,黏均分子量为8.29×105.结论 分步法较一步法更能制备出高质量的甲壳素及壳聚糖.

    作者:舒晓宏;韩伶伶;李墨林;周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南海细薄星芒海绵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Ⅱ)

    目的 研究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s Lindgren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酶萃取和多种层析手段,以体外细胞毒模型跟踪筛选,对南海细薄星芒海绵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分离,应用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对照,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得到8个异玛拉巴烷(isomalabaricane)型三萜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stellettin B(1),C(2),D(3),E(4),rhabdastrellic acid A(5),stellettin H (6),22,23-dihydrostellettin B(7),geoditin A(8).结论 化合物1-8均系首次从中国南海海绵Stelletta tenuis Lindgren中获得,并归属了它们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

    作者:王增蕾;熊巍;林厚文;汤华;陈万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单甘酯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单甘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方法观察血栓形成并称重.颈总动脉血栓采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方法.小鼠肠系膜血管微血栓采用激光照射.肺栓塞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测定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单甘酯25,50 mg·kg-1能够明显减轻动静脉旁路内丝线上血栓重量;单甘酯25,12.5 mg·kg-1能明显延长血管阻塞时间;单甘酯35.7和71.4 mg·kg-1明显延迟小鼠肠系膜血管微血栓出现时间.单甘酯40,80 mg·kg-1能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所致的小鼠死亡,单甘酯25,50和100mg·kg-1显著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含量.结论 单甘酯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作者:焦波;程艳娜;张世玲;张春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马氏珠母贝肉酶解蛋白抗疲劳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对马氏珠母贝肉酶解动物蛋白(enzymatic hydrolyzed animal protein,EAP)的抗疲劳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和力竭游泳运动实验,检测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力竭运动后肝糖原和血清尿素氮的含量.结果 3种剂量的EAP均能不同程度地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有效降低力竭运动后小鼠肝糖元的消耗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结论 EAP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功能.

    作者:章超桦;刘亚;杨萍;张静;吉宏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海洋放线菌活性组分AM105-Ⅱ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目的 对海洋来源的放线菌AM105发酵液中抗MRSA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从菌株发酵液中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数据分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采用MIC评价其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活性组分AM105-Ⅰ,鉴定其属于利福霉素类抗生素,由rifamycin S及其并构体isorifamycin S组成.经检索,isorifamycin S是一种新结构的化合物.MIC结果反映isorifamycin S抑菌活性明显优于目前临床药物rifamycin SV.

    作者:黄惠琴;郭夫江;胡永华;方哲;任立成;鲍时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鱿鱼皮胶原蛋白水解肽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 探讨秘鲁鱿鱼(Dosidieus eschrichitii Steenstrup)皮胶原蛋白多肽组分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水解产物的体内抗氧化作用,为鱿鱼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探索一条新途径.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研究胶原蛋白活性多肽体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并筛选出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好的组分;灌胃于D-半乳糖致衰老的模型小鼠,测定小鼠血液及皮肤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及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 与结论鱿鱼皮胶原蛋白多肽分子量小于2000D组分对O2·-和·OH具有较好的清除效果,该活性多肽组分可以提高小鼠血液及皮肤中SOD和GSH-Px的活力,降低MDA含量,并能提高小鼠皮肤组织中Hyp的含量.

    作者:林琳;李八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采自青岛海域的腔肠动物海仙人掌醇提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单体化合物;用1H NMR、13C NMR和ESIMS等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胆甾醇、胆甾醇乙酸酯、24-表油菜甾醇和苯丙氨酸.

    作者:段琳;方玉春;朱伟明;顾谦群;管华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体外抗凝与溶栓作用研究

    目的 对本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相对低分子质量新型海洋纤溶酶的体外抗凝和溶栓作用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以pH7.4的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以蚓激酶作阳性对照,在体外研究新型海洋纤溶酶对Wistar大鼠和家兔新鲜血液的抗凝集和血栓溶解作用.结果 该新型海洋动物纤溶酶具有显著的血栓溶解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凝血效果,从血栓中释放的血细胞形态较使用蚓激酶优.结论 该新型海洋纤溶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佃亮;刘万顺;韩宝芹;许瑞安;张海智;刘学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海洋抗生素吲哚-2,3-二酮的抗病毒作用

    目的 研究天然海洋抗生素吲哚-2,3-二酮(ISA)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仙台病毒(SV)感染BHK-21细胞模型,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观察ISA的抗病毒活性;建立SV感染小鼠模型,通过血凝抑制实验观察ISA对小鼠的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结果 ISA浓度在0.313 mg·mL-1以上时,对细胞显示毒性作用;在0.156~0.039mg·mL-1范围内,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消失,显示抗病毒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血凝抑制试验显示ISA高剂量(2%)可以促进血抑抗体产生.结论 吲哚-2,3-二酮具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作者:陈达;孟晶晶;张芳;王蕾;岳旺;吕占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硒化紫球藻胞外粗多糖的理化性质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硒化紫球藻胞外粗多糖的理化性质.方法 在ASW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亚硒酸制备硒化紫球藻胞外多糖,并通过DEAE-52树脂分离纯化,Sephadex G200层析法鉴定其纯度;硫酸苯酚法测定硒化紫球藻多糖溶解度;pH计测量其溶液酸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260nm和280nm处分别定性测量核酸及蛋白质;纸层析法分离多糖;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溶液中糖带电情况.结果与结论 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亚硒酸,对紫球藻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制备的PSP及Se-PSP均不舍蛋白质和核酸,显酸性、带负电荷;可能含有两个组分等.

    作者:张威;王敏;朱劲华;张成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对照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应用藻蓝蛋白进行干预治疗,通过Bederson法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量脑梗塞体积,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段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4~48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6h,对照组Caspase-3 mRNA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至再灌注24h达高峰,2d后逐渐减少,至14d仍有表达.治疗组Caspase-3 mRNA阳性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藻蓝蛋白可下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作者:陈红兵;郭云良;段德麟;孙圣刚;童萼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流体膜中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含量测定

    目的 以甲壳素为主要基质制成以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新型制剂流体膜用于治疗烧烫伤促愈合,为该新制剂的质量标准制定可行的活性成分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rhKGF-2的特异性抗体性质,采用酶联免疫法(间接ELISA法)测定其在该制剂中的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 制剂中其它成分不干扰rhKGF-2的测定;线性范围为0~9μg·mL-1,回归系数为0.97,检测限度为0.56μg·mL-1;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较高,CV%分别为2.0%,1.01%;回收率为99.1%.测定了3批试制品,平均含量为1.62μg·mL-1.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该制剂中rhKGF-2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虎根;徐晓燕;郭莹;张翊;饶春明;王军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UV-B辐射菌紫外吸收代谢产物分析及其抗紫外辐射活性研究

    目的 从代谢产物的角度研究一株具有抗UV-B辐射菌KFS-9的抗紫外辐射机制.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该菌株的紫外吸收代谢产物,并利用GC-MS技术,LC-TOF-MS技术,NIST数据库分析以及NMR,EI-MS色谱数据鉴定其有效组成成分.考察紫外吸收组分的紫外辐射保护活性.结果 石油醚层萃取物含有3种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9-棕榈烯酸、十八碳-9,12-二烯酸、十八碳-11-烯酸,以及少量的紫外吸收化合物1,2-邻苯二甲酸.乙酸乙酯层萃取物中的高效紫外吸收组分(Ⅱ)主要为2,3-丁二醇,其中含有一组高度不饱和的芳香族类化合物.组分M具有很宽的紫外吸收峰,并对菌体具有一定的紫外辐射保护作用.结论 菌株KFS-9通过产生具有紫外吸收作用的代谢产物,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提高其对紫外照射的抗性.对大肠杆菌的紫外辐射保护实验表明,高效紫外吸收组分(Ⅱ)并不是唯一的保护剂,必然存在其它的物质及保护机制发挥作用.

    作者:王洪媛;江晓路;任虹;梁晓婷;管华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