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华鹏;殷洁;高成志;赵震;姜婕
目的 探讨MTHFR的纯和子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影像表现符合皮质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对照组5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 采用χ2检验,得出病例组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11.765,P<0.001).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的患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 MTHFR纯和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正相关.
作者:杜亚强;任庆云;刘斋;何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血浆中BNP 的水平变化与左室重构(LVRM)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电图ST段、BNP对LVRM的预测价值.方法 首次AMI患者共48例,比较PCI前及术后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37例,ST段下降≥50%;B组:11例,ST段下降<50%;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随访复查AMI后2~3d及第3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 PCI治疗后BNP水平,A组明显小于B组;A、B组治疗前、后BNP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PCI治疗后2~3d及3个月时LVEDD比较,B组LVRM发生率与A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BNP持续抬高对于预测左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春光;付强;王临光;张毅刚;王彥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以色列Neufeld心脏研究所Barsheshet等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定群研究显示,非糖尿病心衰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可预测其近期死亡危险[Arch Intern Med 2006, 166(15): 1613].
作者:《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症谱系中病死率高的病种,也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国内外资料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外早期溶栓救治及特殊护理是提高救治率、减少病死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1].我院急救中心从2003年2月~2006年2月开展了院外早期心肌梗死的特殊溶栓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18例院外救治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和手术后患者的尿量观察等.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尿液除自尿管中流出外,还会从尿道溢出.本文主要分析临床工作中患者接受留置导尿后,发生尿液渗漏与尿管的型号、气囊注水量及患者性别的关系.
作者:张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小儿运动功能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就其病因的探讨有了新的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者:尚(青鸟);杨慧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ASAⅠ~Ⅱ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n=30):A组(芬太尼0.004mg/kg)、B组(芬太尼0.008mg/kg)、C组(氯胺酮4mg/mg)和D组(氯胺酮8mg/kg).4组均复合布比卡因150mg,并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ml后注入PCEA泵.观察记录4组患者术后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6、12、24和48h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镇痛效果并记录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48h内镇静评分(SS)评定镇静情况.记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及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48h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稳定,尿潴留及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B组相比,C组与D组相比VAS评分及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D组相比VAS评分及自控按压镇痛泵次数无差异(P>005);与A组和B组相比C组和D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且未观察到氯胺酮精神症状.结论布比卡因复合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安全地用于老年患者的术后镇痛.
作者:李万鹏;王惠芳;朱萧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30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相应的护理技术在过去近10年里有着明显的改进.本文以穿刺股动脉途径为重点综述国外PTCA术后留置动脉鞘管的护理进展:动脉外鞘管拔除责任者、拔除时间、拔管后局部压迫方法 等内容,旨在提升PTCA术后的护理质量.
作者:洪静芳;夏晓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30例伴有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d)和呋塞米(20mg/d)治疗4周,观察心功能分级、血肌酐的变化.结果 4周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血肌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地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水平.
作者:马景涛;徐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脑梗死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75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以发病后6、12、18个月3个时间点按欧洲卒中评分(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指数)、痴呆程度(CDR评分)和语言功能(ABC评分),进行评分并分别记录.结果 两组患者6、12、18个月时ESS评分,MBI指数、ABC评分、CDR分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对脑梗死患者在远期脑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蒋坤维;李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马尾肿瘤MRI的诊断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15例马尾肿瘤患者全部行MRI检查,其中男9例,女6例,14例经手术治疗.结果 病理诊断15例马尾肿瘤中,神经纤维瘤8例,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3例,脂肪瘤2例,室管膜瘤1例,转移瘤1例.术前MRI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基本相符.结论 MRI对马尾肿瘤的诊断可靠,为临床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正确的病变分析.
作者:龙华;杜朝晖;袁明华;易军;江福生;袁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1 病例简介患者1,男,57岁,因头痛、发热4d,全身红色斑疹3d于2005年9月11日入院.患者于4d前因受凉后出现头痛,畏寒、发热、咽痛、咳嗽、咳痰,痰呈白色黏液痰,伴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四肢远端关节红肿明显,右踝关节疼痛为明显.
作者:杨维华;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熊脱氧胆酸(UDCA)、腺苷蛋氨酸(SAMe)、地塞米松(DEX)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ICP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UDCA 250mg/次,4次/d;B组采用SAMe 1.0g加5%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1次/d;C组口服地塞米松 10mg/次,1次/d,10d后减量,每2d减去原药量的1/3,3组患者均观察1个疗程(14d),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甘胆酸、ALT、TBiL、DBiL含量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妊娠结局:A组新生儿早产率、羊水粪染率与B组、C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UDCA是治疗ICP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改善妊娠预后.
作者:王静波;肖颖丽;王琴;梁志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神经黏蛋白(Neurocan)是由神经元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可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神经黏附分子和神经元胶质细胞黏附分子结合,调节细胞连接,影响轴突生长[1].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Neurocan的表达增加,并抑制轴突生长.Neurocan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和损伤后的修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谭峰;万赛英;陈文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11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咪达普利,5mg/次,1次/d,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25mg/次,3次/d,疗程均为4周,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临床疗效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咪达普利降压作用可持续24h.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轻、中型高血压患者短期使用咪达普利安全、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少.
作者:虞华鹏;殷洁;高成志;赵震;姜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鼻塞式CPAP通气的特点,观察其在早期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3例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肺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塞式CPAP(采用德国STEPHAN CPAP-A呼吸机),对照组50例给予普通通气(采用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动态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8、12h后的动脉血气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2h血气指标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病程及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肺炎,在缩短病程、降低机械通气率等方面明显优越于普通通气,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作者:翟淑芬;胡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不稳定的斑块,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猝死(SCD).ACS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评价和正确处理.
作者:石建平;赵梦华;田洪森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一个科室管理水平的高低,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危.作为一名护士长,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能力,还要懂得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向心力,凝聚全体护士的力量,把护理质量和经济效益搞上去.
作者:张凤春;张宝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是一组随着衰老、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衰竭逐渐积累于循环组织中的性质各异的分子.AGEs形成于还原糖的羰基和靶蛋白活性氨基的聚合,这种毒性分子与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可诱导体内多种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GEs参于了心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弄清AGE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干预,将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徐群;刘正湘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CHD)的病理基础.AS斑块处存在着慢性炎症过程, 这一过程的急剧变化,可导致内皮损伤、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促使稳定型心绞痛(SA)向ACS发展.本研究检测了多种炎性标志物,旨在进一步探讨急性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宇;高峰;马景涛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