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伐他汀的非调脂作用

侯瑞田;金凤表;蒋宝琦;吴彦

关键词:阿伐他汀, 非降脂作用
摘要:阿伐他汀为第三代他汀类降脂药,除降脂作用外还有非降脂作用,主要为抑制NO合酶Ⅱ基因表达;完善内皮细胞功能;通过在转录水平刺激转移因子β发挥对心血管疾病表达作用;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影响体内Ca2+平衡;逆转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压升高和AT1受体过度表达;调节血小板对血管的损害反应;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抑制胆汁酸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开发和应用,开启了防治冠状病的新纪元.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体会

    我院于1998年-2001年,采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丽;王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对心源性肺水肿的救护

    临床常规的给氧方法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严重缺氧的病人,得不到迅速有效的纠正.1999年2月-2002年5月,我们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内科常规措施治疗急性肺水肿严重缺氧62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式福;张永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婴儿蒙被综合征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附15例报告)

    本文15例蒙被综合征(IMS)均伴2个或2个以上脏器同时或相继发生脏器功能衰竭(MOSF).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吡啶)、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IMS患儿的脱水以等张或低张性脱水为主,故予2∶1溶液抗休克治疗.治愈9例.

    作者:张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脑血管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常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作者:马巍;刘建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与动脉穿刺有关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防治体会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由于外周大动脉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或)激动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1].

    作者:高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剂量rt-PA结合追加静脉滴入治疗难溶性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研究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新方法,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药物费用. 方法对22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给予静脉小剂量rt-PA 50mg,给药90分钟未溶栓成功患者,立即追加静脉滴入rt-PA 50mg,每分钟0.5mg~1.0mg,溶栓成功停止静滴,或直到50mg静脉滴完为止. 结果 22例患者初溶17例成功,其余5例不成功者通过追加静脉滴入全部溶栓成功. 结论小剂量rt-PA结合追加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溶栓成功率,减少整体溶栓药物剂量,降低费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远民;郑瑾;吕泉江;周乃胜;李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998年河北正定心血管病监测区居民血脂水平分析

    目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群血脂水平分布. 方法在社区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50人(男513人、女537人),年龄35岁~59岁.测定其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 结果人群内TC男女分别为178.94mg/dl±15.19mg/dl、176.77mg/dl±16.27mg/dl,男女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4423).HDL-C男女分别为53.51mg/dl±13.44mg/dl、55.66mg/dl±12.47mg/dl,女性高于男性(P=0.0075).TG男女分别为114.27mg/dl±1.81mg/dl、96.71mg/dl±1.75mg/dl,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008).TC异常检出率(≥200mg/dl)男性为28.7%,女性为2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TG(≥150mg/dl)异常检出率,男性为28.8%,女性为20.3%;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0483326).总计高TC、TG和低HDL-C检出率男性为49.3%,女性为39.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内男性均高于女性(P=0.000634). 结论该地区人群平均TC水平高,高TC、TG和低HDL-C检出率高,预示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将迅速上升,在该地区居民中开展合理膳食和胆固醇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建波;陈明;赵旭红;杨华英;高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的释放特点及其对静脉溶栓再通的判定价值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评价溶栓再通的价值. 方法 66例AMI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应用ELISA法测定cTnⅠ值. 结果溶栓再通组52例,溶栓未通组14例,两组的cTnⅠ释放大部分存在双峰,溶栓再通组第一峰时(11.34小时±3.30小时)、第二峰时(23.80小时±12.43小时)比未通组相对应的时间明显提前(P<0.05),cTnⅠ第一峰时比CK-MB峰时提前.以cTnⅠ第一峰值到达时间≤14小时判定溶栓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1%、64.29%及66.5%. 结论在大多数AMI者血清cTnⅠ释放呈双峰,其第一、二峰值到达时间在溶栓再通组前移,血清cTnⅠ≤14小时作为评价溶栓再通与否,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作者:马金萍;丛洪良;周丽娟;刘洪梅;王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呼吸机治疗过程中一种常见并发症,本文对12例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总结出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护理措施.

    作者:纵鲁沙;尹建祯;刘满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某些心血管病药物的矛盾作用

    临床用药有时可出现与治疗作用相反或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的矛盾作用,本文重点对某些心血管病药物中此一现象进行了简要介绍,以避免处理上的错误.

    作者:郭业峰;韩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管理

    目的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脏病介入手术后的并发症. 方法本文通过对197例心脏介入术后护理过程进行管理,即对术后监测、一般护理、抗凝治疗期间和拔鞘管时的护理、腰痛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各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有效地组织实施、协调和评价.使护理过程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结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97例中除1例发生假性动脉瘤,3例穿刺局部形成血肿外,其它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的过程和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素质和护理工作成效,达到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作者:张家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氨茶碱治疗小儿喘息临床体会

    小儿顽固喘息在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收治的喘息患儿,应用氨茶碱治疗,疗效较好,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爱华;王英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颈总动脉注射瘫康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45例

    目的探讨提高腔隙性脑梗死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对45例腔隙性脑梗死应用瘫康液(维脑路通与654-2)经颈总动脉穿刺及静脉滴注治疗作为治疗组.对照组33例,仅静脉用药.对比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急性期治愈率为48%,对照组治愈率为27.8%.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采用颈总动脉兼静脉给药治疗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静脉治疗,且无副作用.

    作者:苏永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后高糖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增高致病人昏迷时间延长,伤口愈合不良而易并发感染.

    作者:高振英;王国燕;谷瑞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文化程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调查文化程度对华中科技大学慢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36例缓解期COPD患者,按受教育程度分两组:中专及中专以上(A组)12例,中专以下(B组)24例,分别进行心理情绪评分及生命质量(QOL)评分. 结果心理情绪(HAD)变化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A组低于B组(P<0.05),QOL总均分、日常生活分、社会活动分、抑郁分及焦虑分A组均低于B组(P<0.05). 结论 COPD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美络宁治疗脑血栓形成30例疗效观察

    目前国内对脑血栓形成治疗的药物及方法很多,疗效有所差异.

    作者:刘媛媛;姜晓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体会

    在医疗体系内的干休所开展了老年性痴呆(AD)患者的家庭护理,建立家庭病人档案,定期进行家庭病床168人次的巡诊、康复的家庭护理和用药指导,其中32例患者在病情发生变化时获得及时住院治疗,81%较好地控制了病情,使AD病人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医护服务,深受干休所及AD患者家庭的欢迎.

    作者:刘淑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2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急诊或住院病人经腰穿及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者,有因再出血而就诊者,有住院后再出血者.

    作者:刘金阁;王晓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进展

    β受体阻滞剂为一很强的负性肌力药物,以往被禁用于心力衰竭.临床试验亦表明,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长期治疗则能改善心功能,使LVEF明显增加,应用4个月~12个月后能降低心室肌重量、心室容量、改善心室形状即逆转心室重塑,明显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β受体阻滞剂就是因为根据循证医学,走出了短期药理学治疗的误区,认识到了长期治疗的生物学效应,转而成为心衰常规治疗的一部分.本文就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进展作一回顾.

    作者:欧阳文;刘艺;刘滔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多器官衰竭的护理对策

    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自然老化,老年心衰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正在不断增加,且症状常常隐匿而不典型,并兼有多系统慢性疾病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同程度减退,故易发展为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

    作者:宗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