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胃癌组织DNA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程中华;房静远;杨丽;陈萦晅;陆嵘;陆娟;朱红音;顾伟齐

关键词:胃癌, DNA甲基化酶, 去甲基化酶, 肿瘤相关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基因与肿瘤相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方法取28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癌区、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以RT-PCR法和定量RT-PCR法检测DNA甲基化酶1(DNMTl)、去甲基化酶mbd2、甲基化结合蛋白MeCP2和p16INK4A、c-myc等基因的转录水平,以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研究各基因表达之间及分别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平均DNMTl和mbd2 mRNA分别明显高于和低于正常组织.胃癌组织中c-myc的表达增强,而MeCP2和p16INK4A无明显变化.在正常组织中,MeCP2与mbd2,p16INK4A与MeCP2、mbd2,c-myc与MeCP2的转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当肿瘤发生后仅发现c-myc与mbd2的表达呈负相关.以上各基因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无相关性.结论肿瘤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与甲基化酶DNMTl无关,而与甲基结合蛋白有关.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酸突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夜间酸突破现象(nocturnal acid breakthrough,NAB)是指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情况下,夜间(当晚22时至次日早上8时)胃内pH值小于4.0的时间持续超过60 min.NAB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NAB发生情况,Hp感染对NAB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者:李骢;姜铀;姜春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TM)是提高大肠癌诊断准确率的有效方法[1].我院从1995年1月~2001年11月对大肠癌和大肠良性疾病患者进行了4种血清TM的检测,并随访行根治术的大肠癌患者,探讨其对大肠癌诊断及随访的价值.

    作者:冀子中;詹利永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样淋巴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样(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内镜表现与胃溃疡、胃癌及胃息肉相似,甚至内镜下病理活检都难以与胃癌鉴别,病理类型多样且复杂,故f临床诊断困难,为此我们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减少误诊.

    作者:陈安海;王俊;吴会超;何毅;邓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胃嗜酸性肉芽肿(GEG)是一种以胃黏膜下层及肌层大量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幽门螺杆菌(Hp)感染几乎与所有胃部疾病发病有关,但在GEG发病中的作用尚鲜见报道.本文旨在初步探讨Hp感染与GEG发病的关系.

    作者:罗和生;高振军;操寄望;余保平;宋刘来;周中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胰腺脓肿及胰腺坏死感染15例分析

    胰腺脓肿指腹腔内邻近胰腺部位的脓液积聚,可能来源于胰腺局限性坏死液化继发感染,通常在胰腺炎发病4~6周后形成,也可来自胰腺假性囊肿继发感染或形成于胰腺炎发病很久之后.胰腺坏死感染指胰腺组织坏死30%以上又继发感染,通常发生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2~3周内[1].

    作者:姚方;沙悦;陆星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胃癌组织DNA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基因与肿瘤相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方法取28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癌区、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以RT-PCR法和定量RT-PCR法检测DNA甲基化酶1(DNMTl)、去甲基化酶mbd2、甲基化结合蛋白MeCP2和p16INK4A、c-myc等基因的转录水平,以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研究各基因表达之间及分别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平均DNMTl和mbd2 mRNA分别明显高于和低于正常组织.胃癌组织中c-myc的表达增强,而MeCP2和p16INK4A无明显变化.在正常组织中,MeCP2与mbd2,p16INK4A与MeCP2、mbd2,c-myc与MeCP2的转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当肿瘤发生后仅发现c-myc与mbd2的表达呈负相关.以上各基因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无相关性.结论肿瘤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与甲基化酶DNMTl无关,而与甲基结合蛋白有关.

    作者:程中华;房静远;杨丽;陈萦晅;陆嵘;陆娟;朱红音;顾伟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视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腹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存活时间.特别是难治性腹水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预后更差.因此,对肝硬化腹水发生机制和诊治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临床课题.

    作者:王家(马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饮冰水及直肠扩张脑诱发电位的研究

    目的通过记录并比较直肠扩张脑诱发电位(CEP)的特征及饮冰水后CEP的改变,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机制,旨在进一步获得IBS感觉传人通路异常的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罗马Ⅱ标准选择女性IBS患者20例,其中腹泻型10例,便秘型6例,腹泻-便秘交替型4例,另设12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快速直肠气囊扩张,首先测出每例受试者感觉阈值,用该阈值空气体积作为刺激(频率1 Hz,连续100次,休息10 min,重复1次),启动并记录两组受试者CEP的变化.随后,每例受试者饮4℃冰水220 ml,20 min后重复上述步骤.结果直肠节律性机械扩张引出可识别、复制的CEP.与健康对照者[(87±17)ms,(140±23)ms,(198±31)ms]相比,IBS患者N1、P1、N2潜伏期[(69±15)ms,(121±21)ms,(177±24)ms)]明显缩短(P<0.05);腹泻型较便秘型IBS患者CE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饮冰水后,IBS患者N1、P1、N2潜伏期缩短,与饮冰水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54±16)ms,(108±20)ms,(161±24)ms比(69±15)ms,(121±21)ms,(177±24)ms;P<0.05],而健康对照组饮冰水后CEP无明显变化,两组CEP波幅无明显改变.结论IBS患者经直肠节律性扩张后产生的特征性CEP及饮冰水后CEP各波潜伏期的改变证实了其内脏对机械和温度刺激的高敏感性及直肠至中枢感觉传入通路的异常.

    作者:李延青;左秀丽;匡荣光;侯勇;吕国苹;卢雪峰;李君曼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夹子缝合和特殊检查在大肠肿瘤处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EPMR)、夹子缝合和特殊检查对大肠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染色、放大和超声探头进行特殊检查判断大肠肿瘤起源、性质、形态和浸润深度,根据病变大小分别行一次切除(≤2 cm的病变)和多次切除(>2 cm的病变)共54个病变,切除创面行夹子缝合.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腺瘤13例,腺瘤伴异型增生38例(10例轻度异型增生、23例中度异型增生、5例重度异型增生),黏膜层癌3例.40例随访中,一次切除29例,半年复查,未见局部再发;分次切除11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有2例,3个月和6个月各有1例局部再发,追加治疗后未见再发.3例黏膜层癌中,2例内镜治疗后转外科治疗,组织病理学均未发现癌残留;另1例长期内镜随访,未见局部再发.结论染色、放大和超声探头综合检查能提高早期大肠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率,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规范的操作能减少肿瘤组织残留,强调首次完全切除肿瘤组织、仔细观察有否残留肿瘤和定期随访复查的必要性.

    作者:殷泙;姚忆蓉;包文敏;黄傲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镜经鼻安置小肠营养管术的临床研究

    目前肠内营养已成为临床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能否进行肠内营养,取决于小肠内安置营养管是否成功[1].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2年4月,采用内镜经鼻成功安置小肠营养管255例次,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国平;欧阳同伟;卢莘生;郭希高;劳溢权;吴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对噁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噁唑酮结肠炎的干预,探讨其是否通过Fas-Fas配体(FasL)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参与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经噁唑酮诱导成功的Balb/c小鼠,每组6只,第1组于灌肠后3 d分离结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并在体外用吡格列酮(40μmol/L)处理24 h,采用annexin-V-FITC试验法分析凋亡细胞的百分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及FasL表达;并没未处理的正常小鼠组.第2组(对照组)和第3组(实验组)于灌肠后3 d分别给予二甲基纤维素和吡格列酮(20 mg@kg-1@d-1)连续7 d,结肠炎症的评价包括炎症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改变及肠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4和IL-5.结果正常小鼠和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LPMC凋亡率、Fas、FasL表达分别为12.89±1.23、70 63±6.24、8.59±5.47和4.25±0 84、62.60±5.85、23.75±10.23;经吡格列酮处理后,分别为40.58±10.32、83.98±11.38、10.04±5.21.对照组和实验组大体形态、组织学损伤、MPO值、IL-4、IL-5分别为2.50±0.55、8.83±0.75、3.81±0.17、216.46±34.32、102.28±25.74和0.33±0.52、4.00±0.63、1.25±0.16、179.36±18.15、61.65±17.45,显示给予吡格列酮治疗后,小鼠结肠炎症明显减轻,IL-4和IL-5明显下降.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可能是一重要的免疫炎症介导子,其配体可能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烜;欧阳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抗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其致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机制日益受到重视.Hp和宿主胃黏膜抗原的相似性[1]有可能诱导宿主产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胃黏膜炎症的发生.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种应激蛋白,在Hp及人胃黏膜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Hp和感染Hp患者胃黏膜细胞所表达的Hsp具有一致的抗原结构[2].故我们对血清抗HpHsp60抗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作初步研究.

    作者:郭继忠;占强;朱晓红;夏敏;尤一萍;杜虎;张国强;严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血清胃泌素相关性探讨

    众所周知,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胃酸分泌亢进,而致慢性胃炎和溃疡形成,本文着重探讨Hp CagA+菌株和血清胃泌素的关系,研究Hp CagA+菌株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作者:魏金文;张尤历;吴莺;许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7β-雌二醇及代谢产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β-Es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2-羟雌二醇(2OHE)、2-甲氧雌二醇(2MeOE)对肝星状细胞(HSC)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采用原位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初次传代后,HSC随机分成10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β-Est、2OHE、2MeOE,加药后72 h,采用MTT、ELISA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HSC增殖、培养液中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CⅣ)含量及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雌激素受体(ER)表达.结果在10-9~10-7mol/L浓度范围内,β-Est、2OHE、2MeOE能抑制活化HSC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ECM),呈剂量依赖关系,10-7mol/Lβ-Est、2OHE、2MeOE能抑制活化HSC表达α-SMA,生物学活性依次为2MeOE>2OHE>β-Est.10-7mol/L β-Est能促进HSC表达ERβ蛋白,而相同浓度2OHE、2MeOE对HSC表达ERβ蛋白无影响.结论在生理条件下,雌激素抑制肝纤维化形成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作用.

    作者:刘清华;李定国;宗春华;黄新;徐芹芳;陆汉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靶向放疗与消化系肿瘤治疗

    生长抑素(SST)受体介导的靶向放疗建立在对SST、生长抑素类似物(SSTA)及其受体(SSTR)的研究基础之上.国外对SST及SSTA治疗肿瘤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而国内研究从2002年开始有大量报道,主要是奥曲肽(octreotide)抗各类肿瘤机制的体内、外实验,以及部分临床试验.目前已经证实SSTA如奥曲肽确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张骏;李勇;姒健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次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胃次全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1999年12月至2001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共1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各9例,分别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普通治疗.应用Synectics MicroDigitrapper动态测压仪及配套的Polygram软件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动力波形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胃切除术后早期所有患者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均消失,术后第一个MMC出现的时间为34 min~4 h不等,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术后早期MMC的表现与正常MMC有明显不同:缺乏MMCⅡ相,仅由I相和Ⅲ相构成;72 h内MMC的周期变异逐步趋于一致.观察期内偶见逆向传导的MMC.肠内营养组的MMCⅢ相持续时间(TIME)、曲线下面积(AREA)、传导速度(V)、动力指数(MI)四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次全切除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加速MMC的传导,改善MMC的收缩活动,促进胃肠动力的恢复.

    作者:刘寒;牛伟新;孙益红;秦新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干扰素致面神经麻痹一例

    患者女,31岁.因肝功能反复异常2年余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慢性病容,面色晦暗,皮肤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球结膜无黄染,舌苔白腻;心肺昕诊无异常;肝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脾肋下1.5 cm,质中腹水征(-).

    作者:刘秀其;严军;陈林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对胆道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与胆道运动的相互关系及两者间的相互调节作用,进一步阐明MMC的发生机制,并为胆石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5只成年豚鼠分为对照组,普卡比利组和地巴唑组,在胃窦、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中段、胆囊(GB)及Oddi括约肌(SO)等五处肌肉层内埋置银丝电极,用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该部位肌电活动,胃内分别给予普卡比利和地巴唑后,观察肌电变化及MMC与GB、SO运动的关系.结果各组动物给药前五个记录点的肌电活动频率和强度呈正相关(P<0.05).胃肠MMC的肌电活动被普卡比利增强后,GB、SO部位的肌电活动相应地加强.胃肠MMC的肌电活动被地巴唑抑制后,GB、SO部位的肌电活动相应地被抑制(P<0.05).结论胃肠肌电活动的改变能引起胆道肌电活动的相应变化,提示胃肠MMC对胆道运动有调节作用.

    作者:王莉;董蕾;仇砚琴;罗金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端粒酶相关基因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端粒酶相关基因及c-myc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端粒酶RNA(hTR)及c-myc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RNA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对39例Hp阳性患者根除治疗及21例Hp阴性患者对症治疗前后hTR、hTERT及c-myc蛋白表达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前Hp阳性者hTR、hTERT及c-myc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Hp阴性者(51.3%比19.0%,53.8%比23.8%,53.8%比28.6%,P<0.05).Hp根除者治疗后hTR、hTERT及c-myc蛋白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55.5%比22.2%,59.3%比22.2%,59.3%比14.8%,P<0.05),且与Hp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而Hp未根除者及Hp阴性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阳性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hTERT与hTR、hTERT与c-myc蛋白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秩相关系数rs分别为0.45和0.47(P<0.01).结论Hp感染可通过诱导c-myc蛋白过度表达使hTERT表达上调,导致端粒酶激活,使胃黏膜易于癌变.根除Hp可使端粒酶相关基因及c-myc蛋白表达下降或消失,从而降低胃黏膜癌变的危险性.

    作者:吕农华;祝荫;陈江;谢勇;徐萍;黄德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聚乙烯吡咯烷酮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2基因治疗小鼠肝癌微小病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2基因注射对小鼠肝癌微小病灶的治疗作用.方法IL-12质粒转染BHK-2l细胞,ELISA检测上清中IL-12的分泌,并用此上清刺激脾细胞,MTT检测其增殖.18只Balb/c小鼠股部肌肉内接种H22细胞后分为3组分别注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生理盐水(NS)、PVP/NS作溶剂的pcDNA3.1质粒和IL2质粒观察肿瘤的形成;ELISA检测血清中IL-12的含量,切片观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用免疫组化和TUNEL显示肿瘤血管密度和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IL-12因子可以分泌到胞外,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15.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IL-12水平上升,瘤内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血管减少,肿瘤细胞凋亡,肝癌微小病灶生长受抑,抑制率高达85.7%.结论PVP介导的IL-12基因重复注射对小鼠肝癌微小病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黎培员;林菊生;冯作化;陈洪涛;马昕;宋东坡;田德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