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蕾;曹江;张行
患者男,22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20 d入院.体检:神志清,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心肺无殊,腹平软,中上腹轻压痛,无肌卫、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查血淀粉酶2100 U/L、尿淀粉酶31 500 U/L,血白细胞7.3×109/L,中性0.75,淋巴细胞0.25,血清谷丙转氨酶74 U/L,谷氨酰转肽酶105 U/L,空腹血糖7.6 mmol/L,血钙2.30 mmol/L.B超提示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直径0.7 cm.上腹部CT检查发现胰腺体尾部肿大,肾前筋膜增厚.入院诊断: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酶等治疗.3 d后腹痛开始缓解,但血尿淀粉酶居高不下,开放流汁饮食后出现恶心、呕吐.
作者:邢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COX)-2是否参与门脉高压的形成以及COX-2抑制剂能否改善这种状态.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连续8周腹腔注射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SD大鼠分为3组:A组为正常大鼠(10只,对照组),其他两组(每组1 5只)在CCl4制模的同时分别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B组)和罗非昔布(每千克体重10 mg,C组)每日灌胃.8周后测门脉压力,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肝组织血栓素(TX)B2(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和前列腺素E2(PGE2)浓度.并作H-E和Masson's三色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C组门脉压力(1195±1.05)mm Hg较B组[(13.45±1.15)mm Hg]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TXB2和PGE2浓度也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A组.罗非昔布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平均分值.结论COX-2参与门脉高压的形成,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其机制一方面可能与其降低COX-2来源的TXA2有关,另一方面与其能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有关.
作者:涂传涛;郭津生;王吉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伴随的肠外表现和并发症,探讨与病变部位和临床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χ2检验方法对92例C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CD患者中37例(40.2%)有肠外表现,其中15例(16.3%)有一种以上肠外表现.从大肠、小肠到大小肠同时受累组中,各种肠外表现的发生有增加趋势.有肠外表现各组中,有并发症及手术史者几乎均较无肠外表现组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3%,依次为肠梗阻39 1%,肠瘘23.9%,下消化道大出血15.2%,肠穿孔10.9%,败血症5.4%,腹腔脓肿4.3%,肛周疾病4.3%,未见癌变者.多数肠外表现和并发症与疾病活动性相关,肠外表现经氨基水杨酸类和(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多消失,而并发症常需手术治疗.结论CD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数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并与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等有关.
作者:钱家鸣;吕红;李巍;王利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国产5-氨基水杨酸(5-ASA)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及该药的口服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方案,将129例UC患者随机分为5-ASA肠溶片试验组(65例,2.4 g/d)和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对照组(64例,4.0 g/d),疗程均为6周.治疗第8天,随机抽取试验组1 3例和对照组12例UC患者血清,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血清5-ASA及其代谢产物Ac-5-ASA的稳态血药浓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粪便检查和肠镜检查的情况进行比较,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际完成研究者120例(5-ASA组61例,SASP组59例),两组各有4例失访,SASP组有1例因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中途退出.5-ASA肠溶片组和SASP组治疗U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5%和67.7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ASA肠溶片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SASP(29.51%比13.31%,P<0.05).5-ASA肠溶片组和SASP组的不良反应分别为11.48%和23 33%.5-ASA组和SASP组的血清5-ASA浓度分别为(0.032±0.008)μg/ml和(0.041±0.005)μg/ml(P>0.05).结论5-ASA肠溶片治疗UC总有效率与SASP相仿,但对UC的完全缓解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5-ASA肠溶片口服后吸收少,提示主要在肠腔内发挥抗炎作用.
作者:国产5-氨基水杨酸肠溶片治疗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4年第07期
p73基因为p53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它的某些蛋白与p53具有截然不同的、甚至互相拮抗的生物学功能,使其在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研究中成为倍受瞩目的热点[1].本研究首先构建高表达p73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73,并将此转染结肠癌细胞HCT-116,检测p73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生成素-1(TSP-1)血管因子的调节作用,并观察转染对细胞生长和侵袭性的影响.
作者:彭海霞;关明;周林法;孙晨光;陈宇明;钱爱华;王赛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细菌性肝脓肿是消化系统严重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现将我院消化科1998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52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诱因、伴随疾病、临床特征以及诊疗等方面作一系统分析.
作者:姜海琼;靖大道;汪佩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RhoA、应力纤维(Stress fiber)和纽蛋白(Vineulin)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探讨RhoA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分为模型组(n=3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给予60%CCl4 0.1 ml/100g皮下注射,分别于造模后1、4、8周取肝组织,RT-PCR检测RhoA和纽蛋白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纽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F-actm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hoA和纽蛋白的表达,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RhoA和纽蛋白mRNA、纽蛋白、F-act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的RhoA纽蛋白的表达亦较对照组增强(P<0.01).结论RhoA参与了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过程,并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波;王天才;梁扩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的研究提出,SNC19[1]及Ⅰ型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抑制因子(HAI-1)表达水平及两者之间的比值可能与恶性肿瘤的特性相关[2],但目前仍缺少证据.本研究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NC19和HAI-1在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药物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提供资料.
作者:曾蕾;曹江;张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维甲酸类药物调节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是其防治肿瘤的基础.本研究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体外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胰腺癌细胞Patu 8988与ATRA共同孵育.通过DNA断裂分析、TUNEL标记证实凋亡存在,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例.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诱导过程中p53、bcl-2和bax基因的水平及其表达变化.结果ATRA处理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TUNEL标记和DNA断裂分析发现典型凋亡特征.ATRA处理组bax和phospho-p53(Ser 46)表达上调,但bcl-2表达下调.结论ATRA能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bcl-2/bax和p53的表达相关.
作者:夏璐;鲍英;袁耀宗;张学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检查尿液筛选肿瘤长期以来深受重视,Kim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尿中有一特异吸收峰,证实为酪氨酸类代谢物.我们参考文献[1,2],建立亚硝基萘酚反应物(nitrosonaphthol-reactant,NNR)测定方法,做了重大的方法改良,并研究了对各种肿瘤筛选的临床价值,表明有实用性.
作者:胡望平;黄兢姚;郑琳;胡盈莹;严诗;王海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结直肠机械刺激对大鼠内脏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替加色罗对大鼠内脏感觉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8~21日龄大鼠每天行结直肠扩张(CRD组,压力60 mm Hg),对照组仅用导管在肛门周围轻微接触.8~10周龄时用自制气囊扩张大鼠降结肠和直肠,观察动物的腹壁回撤反射(AWR)以测定内脏感觉.选取8~10周龄的雄性大鼠分为CRD组、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观察腹腔注射替加色罗前后的AWR评分.结果扩张压力与AWR评分显著相关(P<0.01);CRD组在40、60、80mm Hg的压力扩张下,AW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96±0.16比1.36±0.16、2.82±0.13比2.17±0.14、3.21±0.14比2.59±0.14,P<0.01);在40、60、80 mm Hg扩张压力下,CRD组的AWR评分在用替加色罗后较用药前明显降低(1.95±0.50比1.32±0.55、3.05±0.48比2.32±0.54、3.25±0.63比2.77±0.51,P<0.05);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的AWR评分在用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大鼠给予结直肠机械刺激在成年后可导致慢性内脏感觉过敏;替加色罗通过提高对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具有抗伤害性感觉作用.
作者:梁列新;李云桥;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检测氧化砷(As2O3)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MKN-45)凋亡过程中cAMP、蛋白激酶C(PKC)和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变化,以探讨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应用钙离子拮抗剂、PKC和PTK抑制剂研究其对As2O3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过程的影响,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以放射免疫法测定As2O3作用前后细胞内cAMP水平的变化.抽提PKC和PTK蛋白,以Lowry法测定As2O3作用前后各自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钙离子拮抗剂对As2O3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过程没有影响,PKC和PTK抑制剂不仅本身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且对As2O3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在As2O3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cAMP浓度增高和PKC、PTK活性显著降低,提示cAMP、PKC和PTK可能参与As2O3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PKC和PTK抑制剂可以通过影响信号传导系统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并能促进As2O3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作者:曹勤;涂水平;谭继宏;马天乐;乔敏敏;吴裕炘;江石湖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不再由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决定,而是需有经过正确评价的科学证据的支持.科学性强的佳证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综述、荟萃分析和临床指南.临床指南针对某一种疾病诊断试验的应用和不同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提供明确清晰的推荐意见,因此很受临床医师欢迎,应用也很广泛.近十年来,国际性杂志上已发表了上百种指南,我国的各种医学专业会议和杂志也发表了不少根据我国情况制订的临床指南[1-3].
作者:王吉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湖北人,农技师.因畏寒发热2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咽痛,畏寒发热,体温39℃以上,午后发热为主,伴盗汗纳差.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正常,以上呼吸道感染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
作者:徐三平;易粹琼;陈万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利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将外源非分泌型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因导入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内,研究uPA表达对HSC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细菌内同源重组构建表达非分泌型uPA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uPA.体外感染肝星状细胞株HSC-T6,Northern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uPA在HSC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培养上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分泌水平.免疫细胞荧光法测定外源uPA基因导入对HSC胞质内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同源重组终获得约5×1011 efu/ml AduPA.AduPA体外感染HSC 3 d后,Northern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uPA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细胞上清液中MMP-2分泌水平达(274.45±7.6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5.85±6.58)pg/ml(P<0.01).免疫细胞荧光法提示uPA基因导入HSC后,胞质内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结论通过重组腺病毒载体将外源uPA基因导入HSC内可维持uPA高效表达并上调MMP-2分泌水平,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基因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勇;陈伟忠;谢渭芬;曾欣;张新;陈岳祥;张忠兵;杨秀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结肠慢性炎性刺激诱导腰骶髓和延髓中Fos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实验组(n=16)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实验对照组(n=8)予生理盐水灌肠,空白对照组(n=2)不予任何刺激;分别在灌肠后3、7、14和28 d,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实验组大鼠腰骶髓和延髓中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分布,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NBS灌肠诱导Fos表达多数分布在脊髓背角深层(Ⅲ~Ⅳ和Ⅴ~Ⅵ层)和由孤束核、腹外侧区及网状结构形成的延髓内脏带中.TNBS灌肠后3 d,脊髓和延髓中Fos表达无明显增多.灌肠后7和14 d,脊髓和延髓中Fos表达明显多于实验对照组(P<0.05).灌肠后28 d,延髓中Fos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部分大鼠脊髓中Fos阳性神经元数(54.1±16.3)仍明显多于对照组(12.2±2.6,P<0.05).结论脊髓Fos阳性神经元可能在结肠慢性炎性刺激引起的内脏高敏感性中起作用,而延髓可能不是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主要部位.
作者:孙怡宁;罗金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便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长期便秘可使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旨在了解杭州市城区便秘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作者:刘智勇;杨关根;沈忠;何文英;何芳;袁玥旻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3年8月共收治肝前性门脉高压症患者32例,现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0~82岁,平均46.9岁.上腹痛13例(40.6%),呕血、黑便11例(34.4%),脾肿大4例(12.5%),腰背痛2例(6.3%),腹胀、腹围增大1例(3.1%),全身浮肿1例(3.1%).
作者:王莉;邹志强;黄留业;崔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率在肠道感染后显著增加,使用抗生素后相关肠道症状常见,这些情况使人们开始考虑IBS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本试验采用微生态检测方法了解IBS患者肠道微生态情况.
作者:余颖聪;姒健敏;樊宇靖;陈淑洁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