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离体动物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防御作用

乔媛媛;曹卫友;宓伟;孟玮;张玉梅;彭建新

关键词:离体细胞, 诱导, 抗菌肽, 免疫防御
摘要:目的 利用诱导的离体动物细胞系兔肾细胞RK13和昆虫细胞Tn-5B1产生抗菌活性肽类物质,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抗菌药物.方法 利用热灭活的大肠杆菌DH5a或柠檬色葡萄球菌分别诱导RK13和Tn-5B1,对16 h后的细胞诱导产物应用滤纸片法和双层平板法做抑菌活性检测.结果 诱导的细胞系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出现了一系列形态变化.诱导产物均对受测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了较明显的抑菌圈,且热灭活的大肠杆菌DH5a诱导RK13的诱导产物较之后者的抑菌圈更明显.结论 RK13和Tn-5B1经热灭活的大肠杆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分别诱导后分泌了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乙醇对糖尿病易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白介素-6、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糖尿病易感患者酗酒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一组(n=6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酗酒者体重指数和血脂正常为A组(n=28)、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酗酒者体重指数和血脂升高为B组(n=34)、2型糖尿病患者为C组(n=23)、正常对照组为D组(n=21),分别测定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的变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酗酒者停酒3个月后再次检测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的变化.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A组患者酗酒时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高于D组(P<0.05),B组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高于D组(P<0.05),C组患者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明显高于D组(P<0.01);糖尿病易感患者酗酒者在停酒3月后再次检测血清TNF-α、IL-1、IL-6、GADA水平下降(P<0.05).结论 糖尿病易感患者酗酒时乙醇诱发和/或加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的损伤,由此导致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刘敬波;王连文;王秀云;王树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7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7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标本的1.16%,肿瘤位于子宫肌壁间或浆膜下,直径0.8~6cm,临床表现类似平滑肌瘤.肿瘤以形成不规则腺样和裂隙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为组织学特点,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及细胞角蛋白(AE1/AE3)均为阳性,呈双相表达;S2100蛋白14例阳性(82.35%).结论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常见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作者:王秀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胃肠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胃肠道是唯一一个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的系统,正是在这种复杂而精细的调控下,使得胃肠道能正常进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活动,以完成其生理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人类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发现的第一个活性多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药理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尤其是感觉神经末梢和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本文就CGRP对胃肠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冯国营;刘桂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分子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小分子化合物苯并噁嗪酮衍生物(BOO)对人肺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BOD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肺癌A549细胞,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MTT分析方法检测A549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结果 BOD使A549细胞明显缩小、变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结论 BOD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

    作者:潘效红;王娟;阎苗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将住院的319例T2DM患者按照是否合并NAFLD随机分为NAFLD组(144例)和非NAFLD组(17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4 h尿白蛋白(24 hUALB)、C反应蛋白(CRP)、血脂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并对脂代谢紊乱、肥胖症、中心性肥胖、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NAFLD组T2DM患者的BMI、WHR、甘油三酯FCP、24 h UALB及CRP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1,P《0.05);脂代谢紊乱、肥胖症、中心性肥胖、胆囊病变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但中枢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k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和BMI对NAFLD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 合并NAFLD的T2DM患者有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NAFLD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独立存在,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作者:于江泳;刘晓娜;王东;崔景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LYVE-1在发育中大鼠肾内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染色阳性(LYVE-1+)淋巴管在大鼠肾内的分布.方法 胚胎期第14、16、18、20天的胎鼠,和出生后第1、4、14、21天及成年大鼠的肾脏切成厚50μm的薄片,进行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LYVE-1+的淋巴管丛早可在胚胎期第16天的大鼠肾脏检测到.在胚胎期第18天,出生后第1、4、7天和成年大鼠肾脏可见到LYVE-1+丛主要位于肾脏皮质的动脉周围.LYVE-1+细胞在胚胎期第14天可检测到,主要位于髓质,出生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到出生后第21天仅在外髓外带见到少量的LYVE-1+细胞.结论 LYVE-1+淋巴管主要位于肾脏的动脉周围,LYVE-1+细胞主要位于肾脏髓质.

    作者:秦燕霞;霍冠华;金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变化的观察

    急性脑梗死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如何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致残率、致死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积极寻找的治疗手段.我院采用辛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并与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欣;王玉;孟庆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GustiloⅢB型胫骨骨折的早期治疗

    GustiloⅢB型胫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常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和骨缺损,其伤后污染较重,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据统计该骨折发生深部感染可达33.3%,骨不连者发生率为45.1%,骨髓炎发生率为57.61%,二期截肢率可达27.45%.传统的治疗方法病人卧床时间长、换药时间长,极易导致创口感染和骨髓炎,肢体残疾率较高.我们从1997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开放性胫腓骨骨折347例,其中GustiloⅢB型胫骨骨折31例,采用早期软组织覆盖,早期骨折内固定和植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吉勇;何勇;齐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K562细胞株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株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K562细胞分为四组:反义组、无义组、脂质体组及空白对照组,通过脂质体将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入各组K562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转染前后K562细胞Survivin基因及Caspase-3的表达差异,用Tunel及Annexin V-FITC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Survivin基因在K562细胞高表达,转染反义核苷酸后其表达下降,转染Survivin基因反义核苷酸后Caspase-3的表达较其它各组升高,K562细胞生长受抑,细胞凋亡率升高.结论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能够下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凋亡.

    作者:李建厂;徐酉华;贾秀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附妊娠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是具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90%患者在慢粒慢性期具有Ph染色体,极少数病人同时伴有附加异常[1].妊娠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染色体核型具有Ph染色体外还伴有附加异常,并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者,实属少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爱兰;袁美莲;陈英;王燕;唐玉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目的 观察与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 选取24例骨性Ⅲ类的生长发育期患者,应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骨面型ⅢI类错(牙合),矫治完成后比较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分析与侧貌有关的测量指标.结果 本研究2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经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后,患者软组织面角减小,H角增大,上唇突点前移,上唇凹点前移,下面高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但下唇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显著改善患者的凹面型,使患者侧貌更协调美观,下颌软组织变化不明显.

    作者:马士良;黄玉梅;张云涛;张荣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壁切口皮肤及皮下间断全层缝合60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6年1-12月,对腹部手术病人采取皮肤、皮下脂肪间断全层缝合法,观察60例,并与2005年同期的6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百草枯中毒的临床因素与预后研究

    百草枯为联吡啶类接触性除草剂,因其良好的除草效果而被广泛使用,但随之带来的误服及自杀性口服的极高死亡率又给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治疗百草枯中毒,但至今尚无特效解毒剂.由于百草枯中毒致死剂量小,对全身各个器官均有极强的毒性,临床病程进展快,较大剂量中毒常由于肺、心、肾、肝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迅速死亡,而较小剂量的中毒往往引起迟发性肺纤维化,故临床上死亡率很高.为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就我院治疗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云;吴立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

    目的 用HPLC法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 以C18柱(4.6 mm×15 cm,5 μm)为分析柱,乙腈-2%醋酸溶液(36:64)为流动相;流速为0.6 ml/min,柱温25℃,紫外检测波长为250 nm,采用外表法定量测定.结果 表明甘草酸在0.1630-0.8149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6%,RSD为0.96%(n:5).结论 本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甘草酸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栾海云;李淑翠;许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离体动物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防御作用

    目的 利用诱导的离体动物细胞系兔肾细胞RK13和昆虫细胞Tn-5B1产生抗菌活性肽类物质,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抗菌药物.方法 利用热灭活的大肠杆菌DH5a或柠檬色葡萄球菌分别诱导RK13和Tn-5B1,对16 h后的细胞诱导产物应用滤纸片法和双层平板法做抑菌活性检测.结果 诱导的细胞系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出现了一系列形态变化.诱导产物均对受测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了较明显的抑菌圈,且热灭活的大肠杆菌DH5a诱导RK13的诱导产物较之后者的抑菌圈更明显.结论 RK13和Tn-5B1经热灭活的大肠杆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分别诱导后分泌了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作者:乔媛媛;曹卫友;宓伟;孟玮;张玉梅;彭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大手术等原发病24 h后,机体同时或序贯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重危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MODS的早期阶段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后者是机体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致病因素的过度反应状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2].以单纯中和或阻断某些炎性介质为目标的临床试验均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

    作者:毕月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右上中切牙、尖牙埋伏伴牙源性囊肿矫治1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刘某,男,15岁因53、51滞留,11、13口内未萌而要求治疗.X线检查示患者面部左右对称,骨骼基本协调,16、46;26、36中性咬(牙合)关系,23、33尖对尖,21右侧偏斜约一个下中切牙.21、22、23;43、31、32、33覆合覆盖关系正常,12牙冠几乎成水平状倾斜,下牙弓排列整齐,上下牙弓无拥挤.曲面断层片示:13、11水平低位埋伏阻生,13牙冠切端位于12近中,并见囊壁及多粒不规则牙胚.诊断:①牙性安氏Ⅰ类;②骨性Ⅰ类;③右上颌中切牙、尖牙水平低位埋伏阻生并牙源性囊肿.

    作者:刘凤真;张荣和;张晓明;高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支气管扩张症手术治疗21例临床分析

    随着现代内科治疗、介入治疗等诊疗技术的发展,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外科手术治疗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1月_2006年10月我们对21例支扩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庆德;张廷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恶性高血压致肾损害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了解恶性高血压致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恶性高血压致肾损害的临床、实验室资料.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9例(30.0%),有效13例(4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结论 以肾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恶性高血压不少见,原发性与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的临床改变及预后均不同.

    作者:李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氟伐他汀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也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病因使心功能减退、心排血量下降而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大约80%的CHF患者是年龄超过65岁的冠心病血脂异常住院患者.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的危险性较大,因而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意义重大,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CHF的发病率.本研究主要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所致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

    作者:燕效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