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早送;黄从新;张琰;谢文杰;戴永恋;孔彬;来欣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是溶栓、介入手术或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心肌细胞坏死、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病理基础,表现为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其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结构损伤更加加重。其中钙超载、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微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其发生。研究者们早期证实,通过缺血预处理或后处理主动干预均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应,随后又发展为药物的预处理及后处理。
作者:周芹(综述);王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儿,女,3岁。因反复咳嗽、咯痰于外院儿科就诊,抗炎治疗后效果欠佳,行胸部CT扫描:后纵隔偏左巨大肿块,其内可见散在沙粒状钙化,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左主支气管受压变窄并阻塞性肺炎。入我院后查体:生命体征稳定,精神欠佳,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气管居中。左下肺呼吸音低,叩诊呈实音,局部无压痛。腹部平软,无未触及异常肿块。入院后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行胸部增强CT扫描:后纵隔巨大肿块大小约10.0 cm ×7.0 cm,轻度强化,肿块与主动脉关系紧密,并肿块部分突入右侧胸腔。在B型超声定位下行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节细胞神经瘤。遂于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经左侧第6肋间进胸,见肿块上缘平第4后肋,下缘平第10后肋,质硬,基底部与胸壁粘连致密,胸椎椎体、胸主动脉完全被主动脉包被,突入胸腔内部分有完整包膜;沿肿块与胸壁之间切开包膜,平第4后肋间可见降主动脉发出直径约1.5 mm分支供应肿块,予以结扎后切断;肿块巨大,于肿块上1/3、下1/3处切开肿瘤瘤体,外侧缘切除肋骨骨膜,后侧沿椎前筋膜切除瘤体,一并切除右侧胸腔内肿块,结扎胸导管、奇静脉,分3次取出瘤体,瘤体大小为10.0 cm ×7.0 cm ×6.5 cm,重量未测量;术中见肿块起源于交感神经链,每一肋间均可见胸主动脉分支供应瘤体;以成人胃管做引流管,放置左侧胸腔引流管、经左侧胸腔放置右侧胸腔引流管(经切开之右侧胸膜)。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节细胞神经瘤。
作者:陈浩;刘伟;王宏宇;曹建军;张光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厄洛替尼与多西他赛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一线化疗失败的NSCLC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多西他赛(多西他赛组,39例)75 mg/m2,静脉滴注2 h,每21 d 1次;厄洛替尼(厄洛替尼组,39例)150 mg口服,1次/d。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Karnofsky评分、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结果厄洛替尼组的ORR、DCR均显著高于多西他赛组(28.2% vs.10.3%,61.5% vs.38.5%,均P <0.05);与多西他赛组比较,厄洛替尼组皮疹程度显著升高,血小板下降及肝功能异常明显减轻( P <0.05);化疗后2组Karnofsky评分均明显升高( t =7.16,5.00, P <0.05),且厄洛替尼组显著高于多西他赛组( t =3.81, P <0.05)。厄洛替尼组中位PFS为7.73个月(95%CI 7.51~7.90),多西他赛组中位PFS 为7.30个月(95%CI 7.08~7.52),厄洛替尼组中位PFS显著长于多西他赛组(χ2=5.80, P <0.05)。结论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可提高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郝玮;宋春青;卢桂龙;荀培;卢元丽;韩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 MR)导引穿刺的可行性,以及相对于其他影像导引方式的优势。方法选取不同部位需穿刺活检的患者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17~82岁,中位年龄48.3岁;肺部占位18例,椎体占位4例(胸椎1例,腰椎3例),肝脏占位13例,肾脏占位7例,盆腔占位11例(子宫直肠之间占位1例,精囊腺占位1例,前列腺9例)。采用光学导引设备与磁共振成像结合,对体内肿物进行穿刺活检。结果53例患者在MR引导下顺利完成了穿刺活检,分别为肺脏、椎体、肝脏、肾脏及盆腔肿物。穿刺均一次成功,手术全部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患者耐受性良好,MR引导的穿刺活检均获得了足够标本,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MR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可任意方位断层成像,可从多个角度引导穿刺,MR无电离辐射,故穿刺活检成功率高,风险更低。
作者:杜大新;王兰朋;张全刚;孙京涛;吴立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男性性激素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常规体检的40岁以上男性644例,年龄40~82岁。测定其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二醇( E2)、总睾酮( 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游离睾酮( FT),以及血脂水平,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总胆固醇( TC)以及三酰甘油( TG)。并分析性激素各项指标与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FSH, LH及SHBG水平逐渐上升( P <0.01), FT逐渐降低( P <0.01)。51~60岁组,61~70岁组TT、HDL-C水平明显高于40~50岁组及>70岁组人群( P <0.01)。 TG水平随年龄增加呈大致降低趋势( P <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各项激素与血脂水平呈现普遍的相关性,校正年龄和BMI后,FSH、SHBG与HDL-C仍呈正相关( r =0.08、0.18, P <0.01或 P <0.05),LH、SHBG与 TC仍呈负相关( r =-0.08、-0.08, P <0.01)。 TT、SHBG与TG仍呈显著负相关( r =-0.16、-0.20, 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FSH、SHBG与HDL-C均呈正相关(β=0.010, P =0.001;β=0.004, P =0.02),LH 与 HDL-C 呈负相关(β=-0.020, P =0.001),TT与TG呈负相关(β=-0.080, P =0.01)。结论在中老年男性中,低浓度的FSH和SH-BG,以及高浓度的LH有增加血脂异常(低HDL-C血症)的风险,而低TT也有增加血脂异常(高TG血症)的风险。
作者:曾正艳;白永杰;申慧;孔繁一;刘诗翔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者,女,26岁。因腹围增大,反复双下肢水肿2个月于2015年1月9日入院。患者6年前因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蛋白尿,多浆膜腔积液,ANA、RNP、SSA阳性,在当地医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具体不详)。出院后不规则口服泼尼松。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围增大,反复发生双下肢水肿,入院前1 d腹部CT示:肝右叶有一4.1 cm ×3.7 cm的低密度影。即来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考虑SLE肝脏受累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病程中无面部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无服肝损药物史,未口服避孕药,无大量饮酒史。入院查体:T 36.3℃,P 85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神志清,步入病房。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无瘀斑、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心肺查体无特殊。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浊音界无缩小,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各关节无红肿、压痛。实验室检查:血WBC 1.88×109/L,PLT 79×109/L,Hb 95 g/L。尿常规(-)。乙型肝炎“两对半”、甲、丙、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 HIV、梅毒血清阴性。 EB病毒VCA-IgA抗体(-)。CMA-IgM(-)。凝血酶原时间(PT)13.5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73.1 s。肝功能:Alb 32.2 g/L,ALT 42 U/L,AST 149 U/L,ALP 149 U/L,γ-GGT 89 U/L。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定量(24 h)1.58 g。 ASO、CRP、AFP、CEA、CA19-9正常, CA-125111.50 U/ml。 ANA (均质性)1∶1000(+),双扩散法抗 RNP抗体、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B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均为(-),C30.380 g/L,C40.063 g/L,Coombs试验(+)。 MR示:肝右下叶见一直径4.1 cm ×3.9 cm类圆形结节,边缘光滑,低信号。双侧胸腔积液。肝活检结果:细胞水肿,组织坏死,水样变性;未发现肿瘤细胞及抗酸杆菌。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局灶性肝坏死。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8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霉酚酸酯片1 g,2次/d。1周后复查肝功能:Alb 36 g/L,ALT 43 U/L,AST 79 U/L,ALP 120 U/L,γ-GGT 65 U/L。血 Hb 100 g/L, PLT 90×109/L,WBC 2.5×109/L。3周后复查肝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补体正常,ANA (均质性)1∶320(+),尿蛋白定量(24 h)0.58 g,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口服甲泼尼龙片40 mg,每天1次,逐渐减量,目前口服甲泼尼龙片4 mg,每天1次维持,病情稳定。
作者:蔡娅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小水囊对足月妊娠产妇促宫颈成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50例足月妊娠并进行引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3组,每组各50例,30 ml小水囊组( A组)、80 ml小水囊组( B组)及150 ml小水囊组( C组)。比较3组产妇引产前后宫颈评分情况、促宫颈成熟效果、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B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有效率为96.0%(48/50),C组为98.0%(49/50),均明显高于A组的84.0%(4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03, P <0.05);B组及C组产妇的产后Bishop评分明显高于A组,而引产至临产时间及第一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 F =3.96、3.85、4.05, P <0.05);B组与C组经阴道分娩率分别为90.0%(45/50)及92.0%(46/50),均明显高于A组的54.0%(2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 P <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组产妇产后出血量、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1.24、0.47、0.37, P >0.05),而C组新生儿窒息率、脐带脱垂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80 ml小水囊应用于足月妊娠产妇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好,对产妇及新生儿均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晓焰;周辉;王涛;何伟;贺娟;孙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对脑胶质瘤的疗效及患者术后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在显微镜下行全切或次全切术,对照组行常规开颅切除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 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分),并检测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 AVP)、催产素( OT)、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患者术后随访1年,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瘤体大小等一般资料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术后1年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 =9.372、5.100, P <0.05);2组患者术后AVP、OT、β-EP、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05),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AVP、OT、β-EP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P <0.05),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术后偏瘫5例,失语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对照组偏瘫5例,失语症1例,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1,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是脑胶质瘤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放化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RR=1.094、1.387、0.513, P均<0.05)。结论显微手术可改善脑胶质瘤患者认知、生活能力和提高神经肽水平;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是脑胶质瘤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放化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
作者:陈波;陈谦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学龄期哮喘儿童不同时期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71例,其中急性发作期41例作为急性发作期亚组,慢性持续期30例作为慢性持续期亚组,同龄健康体检儿童2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入选儿童行 FeNO浓度、常规通气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比较3组儿童FeNO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 FeNO 诊断哮喘的佳界值;探讨哮喘儿童FeNO与大呼气峰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 PEF%pred)、75%用力呼气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F75%pred)、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的相关性。结果(1)患儿FeNO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急性发作期亚组FeNO 浓度高于慢性持续期亚组(均P <0.05)。 ROC曲线下面积显示FeNO诊断儿童哮喘的佳界值为26.6ppb。敏感度为0.78,特异度为0.96。(2)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亚组肺功能指标PEF%pred、FEF75%pred均有所下降,而以FEF75%pred下降更明显;慢性持续期亚组较急性发作期亚组的肺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急性发作期亚组及慢性持续期亚组EO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3)哮喘不同时期FeNO与PEF%pred、FEF75%pred无明显相关性(急性发作期亚组:r =-0.072, P =0.653;r =-0.194, P =0.224;慢性持续期亚组:r =-0.193, P =0.306;r =0.253, P =0.177);急性发作期亚组FeNO与EOS%有弱相关性( r =0.389, P =0.012),慢性持续期亚组、健康对照组 FeNO与 EOS%均无明显相关性( r =-0.086, P =0.653;r =0.169, P =0.409)。结论 FeNO 可协助学龄期儿童哮喘的诊断、作为哮喘急性发作风险或控制效果不佳的判断指标,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FeNO与肺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在哮喘急性期与EOS%有弱相关性。
作者:李金英;李权恒;安淑华;王翠芝;孙军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IIIb~IV期NSCLC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各60例。吉非替尼组予以吉非替尼250 mg口服,每天1次,培美曲塞组予以500 mg/m2静脉给药。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体力状况评分( PS)和国际生存质量肺癌治疗状态评价量表( FACT-L)评分。对比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后生存情况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FACT-L评分中情感状况、躯体状况、社会/家庭情况、功能状况和肺癌特异模块均显著升高( P <0.05);且吉非替尼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培美曲塞组( P <0.05)。吉非替尼组治疗后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培美曲塞组(31.66% vs.11.67%,χ2=7.070, P <0.01)。吉非替尼组的中位治疗周期数、中位总生存期(OS)、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6个月PFS率显著高于培美曲塞组( P <0.05)。吉非替尼组治疗后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60),显著低于培美曲塞组的31.7%(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3, P <0.05)。结论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优于培美曲塞,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临床作为二线化疗方案应用。
作者:宋霆婷;盖慧荣;李伟;胡芳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中白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及其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NSCLC患者39例为NSCLC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 EBC)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EBC中IL-17、VEGF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 NSCLC组血清IL-17及VEGF水平分别为(27.34±8.12)pg/ml及(42.72±7.69)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IL-17(16.23±4.22)pg/ml、VEGF(24.64±5.17)pg/ml( P均<0.01)。(2)NSCLC组EBC中IL-17水平和VEGF水平分别为(5.96±1.51)pg/ml,(22.73±4.26)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96±0.49)pg/ml、(13.31±4.61)pg/ml( P均<0.01)。(3)NSCLC患者外周血清和EBC中IL-17、VEGF水平随临床分期进展呈上升趋势( P <0.01)。(4)NSCLC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 r =0.594, P <0.01),EBC中IL-17水平与VEGF亦呈正相关( r =0.704, P =0.000)。血清中IL-17、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r =0.811、0.722, P均<0.01)。 EBC中IL-17、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亦呈正相关( r =0.843、0.789, P均<0.01)。结论 IL-17参与NSCLC的发病过程,可能和其促进VEGF的表达,进一步促进肿瘤生长有关。 EBC中IL-17水平的检测可作为NSCLC患者监测病情变化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朱杰;何海艳;马航;吕学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功能及糖脂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在基础治疗的方法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间血管功能相关指标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增长百分比( FMD)和血清一氧化氮(NO)、3-硝基酪氨酸(3-N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脂代谢[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蛋白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蛋白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糖代谢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异。结果治疗6、12周后观察组患者 HbA1c、FPG、2 hPG 水平及 HOMA-IR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而HOMA-β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而HDL-C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FMD及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而3-NT、vWF和PAI-1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节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并能改善其血糖代谢,保护血管功能。
作者:邱宁;李锦华;黄雯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恶性胸腔积液中ERCC1、XRCC1表达水平与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给予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水标本中ERCC1、XRCC1蛋白表达水平,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ERCC1和XRCC1表达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进展时间(PFS)。结果 ERCC1的阳性率为41.5%(34/82), XRCC1的阳性率为34.1%(28/82)。 ERCC1阴性表达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效果优于阳性表达者,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 P =0.43);XRCC1阴性表达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效果优于阳性表达者,两者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1, P =0.93)。 ERCC1和 XRCC1阴性表达的患者OS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χ2=5.91, P <0.05),PFS亦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χ2=15.31, P <0.05)。结论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ERCC1、XRCC1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具有相关性,与铂剂化疗疗效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孔雁;左静;刘亮;刘荣风;姜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DOI是“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简写,用来标识在数字环境中的内容对象。 DOI可以用来揭示有关该数字对象的一些信息,包括从internet哪里可以找到它。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对象的某些有关信息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从哪里可以找到它),但是DOI不会改变。 DOI是一个永久性的标识号,由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管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系统性评价坎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 及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坎格列净与安慰剂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s),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4月8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分析的RCTs研究为8项, Meta分析结果:(1)有效性方面:2组空腹血糖水平( MD=-1.42,95%CI -1.87~-0.97, P <0.01)、HbA1c水平(MD=-0.62,95%CI -1.07~-0.17, P <0.01)、体质量指数(MD=-3.01,95%CI -4.07~-1.95, 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坎格列净组降低空腹血糖水平、HbA1c水平、体质量指数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组;(2)安全性方面:坎格列净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9,95%CI 0.74~1.92, P >0.05),坎格列净组生殖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OR=4.07,95%CI 2.74~6.02, P <0.01)。结论坎格列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及体质量指数,但增加了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世鑫;李竞;陈蕾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糖代谢的变化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68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将患者分为葡萄糖耐量受损组( IGT组, n =32例),糖耐量正常组( NGT组, n =36例),并与健康体检者( NC组, n =30例)比较,检测各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 TSH),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HOMA-IS)。结果 IGT组FPG及OGTT各时间点糖负荷均明显高于NGT组、NC组( F =63.65、95.84、71.36、137.48, P <0.05),NGT组OGTT 2h、3h糖负荷显著高于NC组( P <0.05),而FPG、OGTT 1h糖负荷与NC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IGT组HOMA-IR明显高于NGT组、NC组,HOMA-IS则明显降低( F =52.32、13.71, 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FT3、FT4、FPG、2 h PG及HOMA-IR均明显降低,TSH、HOMA-IS明显升高( P <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HOMA-IR与TSH呈负相关( r =-0.568, P <0.05)、与2 hPG呈正相关( r =0.625, P <0.05),HOMA-IS与TSH呈正相关(r =0.554, P <0.05)、与2 h PG呈负相关( r =-0.487, P <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在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时,需加强血糖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姜国良;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静脉高营养支持与经口、鼻胃管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住院的早产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行静脉高营养支持52例(52.53%)为研究组,行鼻胃喂养47例(47.47%)为对照组,对患儿进行1个月随访,记录2组患儿营养支持后一般状况和日均体长、头围、体质量等增长变化,监测并发症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达到自行吮母乳时间均较短( t =6.909、5.163、5.521, P <0.05),而日均体质量、体长增长变化方面,研究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 t =5.310、4.842, P <0.01);2组患儿日均头围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415, P >0.05)。并发症方面,对照组胃残留6例,腹胀7例,呕吐4例,研究组无胃肠道反应,2组患儿均无肝肾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结论对早产儿行静脉高营养可以改善新陈代谢和体格发育状况,并发症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查琳;刘伟;袁义;胡晓琳;高金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7月获取的112例有明确组织学病理诊断的NSCLC 组织标本、42例良性病变肺组织标本和40例癌旁的正常肺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L1和EG-FR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NSCLC组织中, PD-L1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94/112)和55.4%(62/112);在良性病变肺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4/42)和4.7%(2/42);在正常肺组织标本中, PD-L1和EGFR均无表达。 NSCLC组织PD-L1和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病变肺组织及正常肺组织标本( P <0.05)。PD-L1表达与NSCLC 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期有密切的相关性(χ2=10.053、5.544,β=1.86, P <0.05),但与NSCLC 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EG-FR 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有密切的相关性(β=1.92, P <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PD-L1的表达与EGFR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621, P <0.05)。结论 NSCLC中PD-L1和EGFR的表达与NSCLC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浩;任秀红;刘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为了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水平,真正落实“攻克疑难病症,服务健康事业”的办刊宗旨,本刊开辟“述评”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继续办好“述评”栏目,特向各专业的有关专家约稿。根据所从事学科领域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对其发展现状、进展,进行高水平的分析和评论。采用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由评驭述的文体。稿件以3500字左右为宜,突出重点,有一定的深度。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并尽快安排发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COPD患者10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吸入沙丁醇气雾剂,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噻托溴铵吸入剂20μg。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4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以及PCT水平。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病情恶化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45.10%)(χ2=20.648,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为(3.21±0.71)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43±0.43)L( t =6.711, P <0.01),FEV1为(1.92±0.43)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1±0.31)L(t =8.218,P =0.000),IC为(2.93±0.73) L,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5±0.52)L( t =7.809, P =0.000);观察组4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评分(397.34±40.12)m及(1.42±0.91)分优于对照组(291.45±31.24)m、(2.03±0.58)分;观察组血清PCT为(0.12±0.02)μg/L,低于对照组的(0.21±0.04)μg/L,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 <0.05);观察组出现口干2例,但是均能耐受,其他未见严重类型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口干8例,手颤抖3例,心悸1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 vs.23.5%,χ2=8.279, P <0.05)。结论噻托溴铵能降低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预后较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张明华;税明明;姚俊;刘碧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