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毒药物联用疗法[TNP-470/2',2'-二氟脱氧胞苷(Gemcitabine)]对胰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SOI)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单用疗法:24只胰腺癌SOI模型随机分为T30组(TNP-470 30 mg/k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疗程8周)、G100组(Gemcitabine 100mg/kg,腹腔内给药,术后第0、3、6、9天)和对照组;联用疗法:32只SOI模型随机分为T15组、G50组、对照组和联用组(采用T30+G50),术后第10周处死裸鼠.结果G100侧重于抑制胰腺癌生长,T30则侧重抑制胰腺癌转移,两者均无显著的改善预后作用;T15和G50无显著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只有联用组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生长、转移和改善预后,T30可使G50的抑瘤率提高2倍,并获得2/8只的肿瘤治愈率;T30组的微血管密度为7.13±2.99/高倍视野,显著低于T15组的10.53±3.22/高倍视野和对照组的14.50±5.93/高倍视野(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毒药物联用疗法(TNP470 30 mg/kg和Gemcitabine 50 mg/kg)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助于减少细胞毒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作者:贾林;袁世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中三联脆组(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的异常转录情况.方法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对9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21例食管癌、43例胃癌和32例结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8例正常组织FHIT基因cDNA片断进行扩增.结果在33.3%的食管癌组织,51.2%的胃癌组织和31.3%的结肠癌组织中检出异常FHIT转录,而在相应的食管、胃、结肠癌旁组织中FHIT异常转录检出率分别为4.8%、20.9%和9.4%,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8例正常组织中未见FHIT异常转录.结论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组织FHIT基因的异常转录可能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于红刚;孙来宝;余保平;罗和生;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非常复杂,治疗方针变化很大,且发展很快.我国胰腺外科学组在1991年订立了<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分级标准初稿>[1].1996年结合Atlanta国际会议的急性胰腺炎分类标准又对<初稿>进行了修订[2].本来有分歧的治疗方案到1996年贵阳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才取得基本一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1998年拟订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规范初稿>[3].在同年成都第七次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4],会后两年中,通过胰腺学组巡回讲学团先后到天津、浙江、江苏、湖北、宁夏、海南、广西、安徽及湖南9个省、市,对本<规范>进行了交流,并广泛吸收意见,经过充实、修改、完善之后成为本<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在2000年杭州全国第八届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会后再通过书面广泛征求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完稿.内容有临床诊断、严重度分级、病程分期、局部并发症及治疗五部分,供临床参考.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小剂量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是很重要的,l临床应用也日益普遍.但对于愈合期溃疡患者能否使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值得探讨.为此,我们作了前瞻性临床观察.
作者:王成章;陆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生长因子家族是20世纪逐步被发现的一组蛋白质激素,它包括生长激素(GH)、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LGF)、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等.它们具有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控制上皮组织生长、分裂以及分化作用.它们能促进损伤上皮修复,保护黏膜屏障.黏膜受到炎症等损伤刺激后的愈合过程受生长因子及受体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生长因子与胃黏膜疾病关系密切.但临床上能否用生长因子类或刺激生长因子类分泌的药物对萎缩性胃炎作逆转治疗,这一问题一直难以回答.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手段,控制在单纯性萎缩性胃炎状态下,探讨生长激素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作者:曹倩;姒健敏;李晓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难治且并发症多.其全病程可分为三期:急性反应期、全身感染期及残余感染期.怎样能将SAP控制在急性反应期,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们根据以往的诊治经验,认为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给药途径可能是重要环节.因此,自1998年起,对SAP患者行胰腺供血动脉插管并持续灌注药物,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光元;王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肝硬化门脉高压(PHT)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门脉高压以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为研究的重点.以普萘洛尔为代表的降低PHT的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约30%的病人对该治疗无反应,配合扩张内脏血管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1].中药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g,Tet)的抗纤维化以及降低PHT作用已有许多报道,本实验将汉防己甲素和普萘洛尔联合使用,研究其对大鼠PHT的作用.
作者:殷云勤;耿引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阳性率,确定其对维族及汉族U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同时通过比较维族及汉族UC患者中ANCA的阳性率,了解是否存在同一地区不同种族UC的ANCA阳性率的差异,评价ANCA是UC遗传易感性标志的可能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UC患者(维族39例,汉族31例)、腹泻患者(维族30例,汉族30例)及健康对照者(维族30例,汉族30例)的血清ANCA,比较不同组间及不同种族间ANCA的阳性率.结果UC组中维族及汉族的ANCA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UC组中维族与汉族间的ANCA表达,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ANCA在维族与汉族UC中的阳性率与病变范围及病情程度无关(P>0.05).结论ANCA对U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UC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并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同时提示,ANCA可能为UC遗传易感性的标志.
作者:高峰;王志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28岁,因间歇腹痛伴血便3 d入院.体检:右侧腹部明显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结肠镜检查:见距回盲瓣3 cm处有一向肠腔突出的橘红色球形隆起,顶部表面粗糙糜烂,大片鲜红色血斑,不除外结肠癌或息肉恶变;瘤体活检提示为慢性肠黏膜炎.因难以除外结肠癌,决定行局部肠段切除术.在术前准备阶段,给予阿托品、环丙沙星等对症治疗,于住院第6天大便时排出一鸭蛋大紫红色的肿物(约7.2cm×5.5cm×5cm),表面坚韧有浅糜烂,质地柔软;病理诊断:结肠脂肪瘤.复查结肠镜证实,升结肠原肿物已消失.
作者:周府伯;卢振国;李路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奥沙拉秦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UC患者135例,分成:治疗组10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奥沙拉秦钠胶囊1 g,3次/d,餐中服用;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1.0 g,4次/d,餐后服用;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86.0%和76.7%.腹泻、腹痛、黏液血便总有效率,在治疗组中分别为85.6%、91.3%、92.5%;对照组中分别为84.0%、90.0%、68.0%.黏液血便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肠镜下疗效观察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其有效率分别为79.4%和42.9%.治疗组不良反应以腹泻常见(20.0%),有5例在治疗初期因腹泻加重而中途退出.其次为恶心、上腹不适、皮疹等.对照组以白细胞减少多见(33.3%),其次为恶心、皮疹、上腹不适等.结论奥沙拉秦钠胶囊治疗U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蔡建庭;吴林峰;杜勤;钱可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对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无论是初发或复发,除了使用抑酸药外,还需给予抗菌治疗[1].国内外对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的二联、三联甚至四联的疗法报道甚多,但联合使用的抗生素耐药性高,有不良反应,价格亦较高.本文应用兰索拉唑(天津武田公司)与黄连素联合治疗消化性溃汤及Hp阳性者18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振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胃及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对食管内抑癌基因、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与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各组不同时期食管上皮p53、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p21、p16等基因的表达.结果反流组食管组织中p53、Cyclin D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并随病程延长而明显增强,D组表达又强于G组;各组不同时期p16表达无明显差异;p21表达在D组、DG组较C组为低,且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食管内胃及十二指肠反流物均可改变食管上皮p53、Cyclin D1、p21基因的表达,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更明显.但反流对p16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大.p53、Cyclin D1、p21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雯;许国铭;李兆申;宛新建;邹多武;刘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了解和掌握胃部疾病同外科手术的相关性是内、外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
作者:秦新裕;雷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磷酸铝凝胶是一种新型制酸剂,由活性磷酸铝及天然有机凝胶组成,在胃中能附着在黏膜表面,具有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本项临床研究对无锡华裕制药公司生产的磷酸铝凝胶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观察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朱人敏;何小平;许文安;徐肇敏;刘明东;许慧萍;严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直接胰胆管造影(ERCP和PTC)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胆胰系疾病63例.每例先行MRCP,在此后24 h内行ERCP.影像科和内镜医师分别报告自己所见结果,待研究结束后,以ERCP或PTC为参照标准行统一对比分析.结果63例行ERCP中,成功率为88.9%(56/63例),7例ERCP失败者改行PTC检查成功;所有MRCP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0%;MRCP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83.3%、误诊率为16.7%、漏诊率为1.8%.MRCP和ERCP(或PTC)总符合率85.7%,其中在胆系结石及胆管肿瘤分别为100.0%和92.9%,乳头部病变为70.6%(12/17例),在慢性胰腺炎和肝吸虫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3和66.7%.63例ERCP者,术后并发胰腺炎5例、肾周脓肿1例(为B-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6/63例);而MRCP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胆管内疾病,MRCP可达到ERCP的单纯诊断水平,而对乳头部病变(尤其是小病变)和肝吸虫,MRCP却无法与ERCP相比拟.对不能耐受ERCP及有禁忌症者,MRCP是较好的选择.MRCP的大不便在于不能同时进行治疗.
作者:智发朝;颜志强;李晓林;朱建新;陈村龙;张雪林;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活检组织学对转氨酶持续正常6个月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共452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患者接受快速经皮肝穿刺,全部病例血清HB-sAg均为阳性,病程超过6个月.肝组织切片由病理科医生盲法进行阅片.结果所有患者肝组织学显示肝内均有炎症、坏死存在.血清转氨酶异常组的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C)均较转氨酶正常组严重(P<0.05),但在后一组中,HBeAg阳性和阴性组中仍分别有10例(5.5%)和13例(9.1%)为G3,分别有7例(3.8%)和16例(11.1%)为S3,分别有3例(1.6%)和7例(4.9%)为S4.在转氨酶正常病例中,HBeAg阴性组纤维化程度较HBeAg阳性组严重(P<0.05).如将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合并统计,则在转氨酶正常者中,有14.6%的患者肝炎症坏死分级为G3,有21.4%为S3和S4.结论虽然严重肝病理改变多见于转氨酶异常的HBV慢性感染,但也有不少转氨酶正常病例肝呈现明显组织学异常.肝活检可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纤维化程度和抗病毒治疗的根据.在转氨酶正常的病例,如果肝炎症坏死-纤维化较严重,进行适当的处理看来是必要的.
作者:杨柳明;徐克成;赵延龙;吴志荣;陈杜芳;岑卓英;徐克成;左建生;危北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诊断方法和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便携式pH监测仪及胆红素监测仪(Bilitec 2000)对20例健康人及52例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的患者行24 h食管腔内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以光吸收值≥0.14作为发生胆汁反流的阈值,计算24 h反流总时间%等指标.并对15例酸和胆汁混合反流者用铝碳酸镁加西沙必利治疗4周,然后复查两项监测.结果20例健康人中未发现病理性酸反流,52例患者中有47例(包括食管炎12例)存在病理性酸反流,诊为GERD.胆汁反流总时间%在健康人组及反流症状组分别为(0.47±0.71)%及(2.67±3.23)%(P<0.05),在食管炎及非食管炎者分别为(5.41±4.93)%及(1.68±1.76)%(P<0.05).47例GERD中15例(32%)为酸及胆汁混合反流,另32例为单纯酸反流,前者有食管炎8例而后者仅为4例(P<0.05).15例混合反流经治疗后酸和胆汁反流总时间%均明显降低,8例食管炎中有7例炎症消退,1例减轻.结论Bilitec 2000是评价DGER的有用工具,32%的GERD存在酸和胆汁混合反流;胆汁反流在GERD食管黏膜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金坤;胡品津;李初俊;邓会芬;陈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西方国家约15%~20%的人患有IBS;我国IBS的发病率具体不详,但有逐年增多趋势,北京地区约为7%[1].由于本病发病率甚高,国际上对本病的研究非常重视,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协作.为此,对IBS发病机制的新进展作如下叙述.
作者:杨云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有关研究表明,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胆囊排空功能不良,而炎性介质前列腺素(PG)和一氧化氮(NO)对胆囊排空具有抑制作用[1].我们同步测定健康人和胆囊结石患者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血液PGE2、NO含量及胆囊排空功能,以探讨阿司匹林对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王亚非;杨卫文;杨景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大量研究表明,多种疾病急性活动期均可致肾微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产生微量白蛋白尿.本文检测了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及血清、组织白介素-8(IL-8)浓度,以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和IL-8与UC溃疡活动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盛崇明;朱宗耀;向希映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