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进国;王富栋
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动态分析,是研究人类生长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明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营养状况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可为提高人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滨州市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为各级各类托幼机构的工作提供科学的医学指导,我们对1999-2003年驻滨各托幼园所8954名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针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荣;蔡群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是临床较为少见的玻璃体畸形,我院自1997-2002年共检出2例患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肾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分别用氯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共60例,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但两组之间的血压下降无明显差异.两组的24 h尿蛋白均有明显下降,血肌酐在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氯沙坦组尿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均有降压和保护肾功能作用,氯沙坦还有降低尿酸作用.
作者:刘爱国;许道营;王霞;姜凤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探讨雌激素对帕金森病防治的可能性.方法:对成年雌性大鼠行卵巢切除术,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于大鼠中脑黑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黑质TH(酷氨羟化酶)阳性神经元进行标记、记数;同时,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观测.结果:在没有给予雌激素的卵巢大鼠组,阿朴吗啡(APO) 诱导的旋转次数与其他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与其他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雌激素对雌性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除了经过雌激素受体途径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机制.
作者:田学文;章翔;张剑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介入治疗中心自1999年用食管金属支架介入治疗86例食管狭窄患者,置入金属支架89例次,发生再狭窄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怀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并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方法:将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3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组50例,高血压病并脑卒中组100例;采用二维超声显像多普勒脉冲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颈动脉分叉(BIF),计算中层内膜厚度、管腔内径、斑块发生率及Crouse积分.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在正常组、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并脑卒中组依次为23.3%、68.0%、97.0%(P<0.01).软斑及出血斑在高血压病并脑卒中组显著增加.Crouse积分三组分别为19.0、132.4、441.1.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多,其次为颈内动脉.结论:二维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为无创性评估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一种有效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可作为了解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方法,并为上述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少河;罗玉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先天性斜颈是常见的婴儿颈部畸形,我院从1998-2003年采用手法按摩、矫正姿势与局部药物封闭治疗42例,效果满意,现将诊断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平;张玉珍;张广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复方阿替卡因(Articaine)注射剂(商品名碧兰麻)是近几年来应用于口腔临床的新型局麻药,由于麻醉起效时间快,组织渗透性强,毒副作用小,麻醉效能高,正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我科从2000年在口腔治疗中开始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彩霞;张瑞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于1990年1月-2003年1月共施行3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损伤血管6例,占1.9%,报告如下.
作者:董淑晓;高忠诚;亓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伴随交通工具高速行驶,车祸损伤暴力及能量增大,累及股骨髁部的股骨下端骨折发生率高,且多呈粉碎性,开放性骨折并骨缺损也不鲜见.我院自2001年2月-2003年8月,对12例累及股骨髁部的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AO解剖钢板或动力髁(DCH)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涛;朱晓东;尚义美;张桂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化脓性甲沟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易发病,用常规换药及全身用药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近年来,我们采用庆大霉素外用换药治疗化脓性甲沟炎4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及其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何信华;鞠胜芝;孙金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前已知,血管内皮不仅是一层生物半透膜,而且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器官,其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在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维持血液在血管内凝血和纤溶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EDD)是血管内皮重要功能之一,其功能失调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生、发展及并发症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当今众多学者投以极大兴趣的关注热点和期待解决的研究目标.本文就EDD与心血管疾病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马玉琢;马风妹;刘广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6MV X射线单次放疗对体外培养9L脑胶质瘤细胞的影响,寻找对胶质瘤增生有抑制作用的较低放射剂量.方法:对体外培养脑胶质瘤细胞以不同剂量进行放疗,并通过MTT法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0.5 Gy剂量的单次放疗和1.0 Gy以上剂量的单次放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性差异;而1.0 Gy的单次放疗剂量和2.0 Gy的单次放疗剂量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在1.0~2.0 Gy的放疗量下出现明显的平台期.结论:为防止发生放射性脑损伤,在1.0~2.0 Gy区间内采用较低单次放疗剂量可产生相似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元鹏;李新钢;张建华;黎晓光;王东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浓度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和2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VCAM-1及ICAM-1.结果:病人血清ICAM-1浓度为(355±45)ng/ml,健康对照组血清ICAM-1浓度为(220±36)ng/ml(P<0.05).CHF病人血清VCAM-1浓度为(655±75)ng/ml,健康对照组血清VCAM-1浓度为(420±46) ng/ml(P<0.05).心功能Ⅳ级病人血清VCAM-1浓度为(755±78)ng/ml,高于心功能Ⅱ级、Ⅲ级病人血清VCAM-1浓度(612±47)ng/ml(P<0.05).冠心病CHF病人血清ICAM-1与VCAM-1浓度分别为(375±47)ng/ml和(650±65)ng/ml,扩张性心肌病CHF病人血清ICAM-1与VCAM-1浓度分别为(375±47)ng/ml和(665±55)ng/ml,两组相比P>0.05.结论:CHF病人血清VCAM-1及ICAM-1浓度升高,而且VCAM-1浓度和心力衰竭的程度呈正相关;VCAM-1及ICAM-1浓度升高和心力衰竭病因无关,提示炎症有可能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张永杰;张雪曼;薛春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青年人群后磨牙缺失、缺损是造成咀嚼效率降低、形成偏侧咀嚼习惯和导致颌关节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尽可能地保留大面积缺损的后牙,我们自1998年用银汞合金形成桩核并在其上制作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方法,完成修复103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美莲;马洪学;解建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结核近年呈上升趋势[1],且复治病例增多,约占40%~80%,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多不满意[2].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应用含左氧氟沙星的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复治肺结核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建清;纪洪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内分泌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但由于本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化,极易误诊,笔者就我院自1999-2002年间误诊的9例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陈炳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耳鸣是苦恼而常见的症状,严重者对患者的休息、工作及学习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对此症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方法虽多,但效果不很理想.祖国医学认为,腧穴乃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体表之部位,具有接受刺激功能.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发挥相应的经络作用,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基于以上理论,我们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主观性耳鸣,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李忠爱;孙守英;王文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传代培养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 取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传代,抽取细胞(mRNA)并逆转录成cDNA探针,用含有1176个基因片段的cDNA芯片检测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传至P3代细胞与原代细胞(P0)相比有104个基因的差异表达超过了3倍,其中有53个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51个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主要涉及一些细胞粘附分子及胞外基质、细胞信号与传导、细胞受体和细胞骨架等方面的相关基因.结论: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显示BMSCs在体外传代培养中众多基因的差异表达,而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存在一定的关系,此为今后从基因水平上评价BMSCs在传代及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葛汝村;白增亮;李栋;李季;邓长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肝癌是目前临床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癌症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难题之一,尤其是晚期肝癌在不适于手术、化疗、放疗时,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项目.我们于1999年应用中草药组方,在临床中摸索,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开发了肝舒合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王守峰;张云;庞德湘;张峰;张卫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