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润梅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后路内固定系统包括CD技术、AF固定系统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相比之下,前路内固定应用相对较少.我科2000年至今通过12例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于益民;王用凯;于承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在催醒药物效果欠佳的情况下,探讨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并醒脑开窍针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催醒作用.方法:制作兔重度颅脑损伤昏迷实验模型,约168h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分组治疗观察清醒所需时间,并行血液流变学、外周微循环积分值及脑电图检测结果判断.结果:催醒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催醒组与昏迷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催醒组血液流变学外周微循环积分值明显改善,治疗后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结论:激光并针法康复催醒用于重度颅脑损伤长期昏迷稳定期能显著缩短其昏迷时间.
作者:吴耀坤;王正清;崔禄昌;边凤国;赵明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慢性胸肺疾患(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或右心室衰竭的心脏病.但据文献资料显示,肺心病患可同时合并左心受累,且病理发现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25%~93%[1].PV1终末电势与右房大及左室功能不全有关[2].本文就PTF-V1阳性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左室功能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崔兰凤;何随荣;张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白藜芦醇(resveratrol)化学名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lbene),是一种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存在于葡萄科、百合科、豆科、蓼科、伞形科、买麻藤科、莎草科及棕榈科等自然界的70多种植物中,其中多种为常见中药,如虎杖、土茯苓、补骨脂等.人们的日常食品,如花生、葡萄中,也含有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在葡萄中的含量尤为丰富[1]:每克新鲜的葡萄皮中约含50~100μg,而其相关产品红葡萄酒中的含量为0.1~15mg/L,在白葡萄酒中也有一定量的白藜芦醇存在.
作者:李淑翠;刘金苹;徐理华;栾海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制一种能通过纤维鼻咽镜活检孔导入在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下插入咽鼓管咽口的一种导管,并研究其治疗中耳疾病的疗效.方法:使用Olympas公司生产的T3型纤维咽喉镜及冷光源系统及自行设计研究的塑料咽鼓管扩张、冲洗导管,为中耳疾病患者行咽鼓管扩张、冲洗、吸引、注药治疗.结果:118例154耳中耳疾患中,有126例咽鼓管通畅,症状痊愈,19例症状改善,9例效果不明显,治愈率达81.9%.结论:此导管在纤维鼻咽镜引导下,可直接对准咽鼓管咽口,插入准确,不伤及咽鼓管粘膜,治疗成功率高,可扩张、探查、吸引、冲洗、注药一次性完成治疗.
作者:王宗峰;李建东;宋忠义;于秋红;曹迎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癌性疼痛是癌症病人晚期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硫酸吗啡控释片可与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我们利用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晚期癌性重度疼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云;董新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GBS患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F波、EMG及电生理动态监测.结果:GBS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末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F波出现率降低,潜伏期延长或消失;EMG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电生理动态观察示:临床症状改善早于神经电生理恢复,EMG明显异常者预后差.结论:电生理检查对GBS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衣香明;李海英;郑麒;马贺;陈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复发性青光眼即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是难治性青光眼之一,再次手术成功率36%~51%[1].因此,必须在围手术期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保证再次滤过手术的成功.眼球按摩是术后促进有效滤过泡形成的措施之一.我们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对23例26眼复发性青光眼再次行滤过术并早期进行眼球按摩,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秋芹;成新莲;刘虹;王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脓疱型银屑病作为银屑病的一个严重类型,对机体危害大,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应用克林霉素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副作用.现将28例的治疗情况总结,并与以往所治疗的病例比较如下.
作者:王秀敏;张建明;高昱;薛燕;张其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114例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PCEA组60例,术毕硬膜外导管连接设置好的PCEA芬太尼混合液装置;对照组54例,不用PCEA,疼痛剧烈者于术后当日晚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观察镇痛效果、产妇恢复、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体重变化情况.结果:PCEA组的术后12h镇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PCEA组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产后开始泌乳时间及24h哺乳次数、新生儿体重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PCEA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景晶;于金香;翟清亮;尹淑芬;刘金红;刁兴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传统认为脂肪组织是一种惰性组织,起着贮存中性脂肪、供应能量,以及绝缘、减震、调节体温、填充、固定等功能.近年来发现,脂肪组织还是一个代谢十分活跃、功能非常复杂的内分泌器官.人脂肪细胞分泌几十种脂肪因子(adipocytokrilles)及蛋白质因子[1]对全身器官系统(包括脂肪组织本身)有重要的调节功能.脂肪组织被称为人体内大的内分泌腺体[2].现综述部分脂肪激素和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作者:张杰涛;穆琳;陈亭云;张杰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常见眼病,以往常用矫正术式有两种:提上睑肌缩短术和借助额肌力量的手术.我们自2001年11月-2003年5月采用Whitnall韧带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充分利用了该韧带的功能,简化了手术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俊青;张晶;任莉;张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因32周妊娠,腹痛10h,发热1d,于2004年5月9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03年9月28日,预产期2004年7月5日.月经15(4~5)/(30),孕产次为G2P0A1.入院时查体:T38.7℃,P100次/分,R22次/分,BP90/7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产科情况:宫高30cm,腹围95cm,胎位ROA,胎心好,肛查宫口容指尖,先露-2.双下肢无浮肿,全身无明显出血点,咽部和颊粘膜也无出血点.入院诊断:32周妊娠,上呼吸道感染,先兆早产.入院后2天体温39.1~39.7℃,给以降温、抗感染等治疗.
作者:戴景宜;尹秀琴;刘栋;于金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首次报道从一位输血相关性肝炎患者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单链DNA病毒(TTV)以来,国内外对TTV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以及TTV的嗜肝性和致病性的研究报道很多,为了解TTV重叠感染对丙型肝炎病变及干扰素治疗的影响,我们采用套式PCR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病人TTV感染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长华;陈步凤;李洪波;王宝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从免疫学方面探讨中药当归抗X线辐射作用.方法:用100%当归水浸出液定期给小鼠灌胃,然后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用药组小白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显著增强作用,与照射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副作用.结论:口服当归有明显抗X线辐射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李宗山;邱世翠;曹奇志;阮萍;王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俯卧位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但若安置不当可引起胸腹受压、手术野显露不充分、术中渗血增多等[1].为此,我们对传统颈椎后路手术体位进行了改良,并对120例病人进行两种手术体位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芹;燕同梅;商希芹;支洪敏;刘光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健康大学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大学生血清中HBV抗原-抗体系统,赖氏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问卷调查入学时学生使用乙肝疫苗的情况.结果:1996-2000年5届学生入学时感染模式1感染率逐年下降,感染模式2感染率逐年升高,感染模式3感染率逐年下降但变化不明显;使用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HBs入学时维持率为77.36%,少数个体对乙肝疫苗并不敏感;感染模式1学生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次,抗-HBs阳性率与入学前使用乙肝疫苗有一定关系.结论:各感染模式的感染率呈时间变化,ALT异常者应引起高度重视;注射乙肝疫苗对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作用明显,乙肝疫苗不敏感的人群可能确实存在.
作者:胡涛;田伟;赵美春;李连锦;耿排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4岁,因自幼双眼巩膜呈蓝色,双腿自发性骨折3次,于2003年5月20日就诊.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父母非近亲婚配,有蓝巩膜及骨折家族史.体检:患儿体重14kg,身高91cm,头围49cm;听力正常;左腿股部畸形,屈曲,活动轻度障碍,余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8;色觉正常;右眼眼压15mmHg(1mmHg=0.133kPa),左眼眼压16mmHg.双眼巩膜呈深蓝色,角膜直径均为11.5mm,晶状体透明,眼底无异常.
作者:杨华琴;柴建生;贾秀红;韩瑞敏;朱淑霞;林新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现象,并对产生血肿扩大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72例经头部CT证实为脑出血的病例24h后复查CT,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判断标准:血肿净增体积≥30%.结果:72例脑出血病人入院后均有病情加重的过程,复查脑CT证实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现象,血肿净增6~79ml,净增比例为42%~43.6%.用大量甘露醇脱水、近脑室部位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长期饮酒、肝肾功能异常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更高.结论:脑出血病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可能发生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病人应尽早复查CT,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洪新;马春花;许春胜;范卫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收集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在1977年10月-2001年10月住院分娩的31899例孕产妇资料,发现并发耻骨联合分离29例,院外转我院4例.对上述33例均于产后采取封闭治疗,12d内均治愈,因治疗效果好,现将有关资料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赵智;张磊磊;吕耀凤;郭庆枝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