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解剖与影像学特点

邵明昊;吕飞舟;殷骏;姜建元

关键词:寰枢关节, 硬膜,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及病理研究,了解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MDB)结构与形态;观察国人上颈椎MRI,分析国人上颈椎MDB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标本,男女各5例,年龄为70~85岁。尸体标本取俯卧位,逐层解剖上颈椎肌肉与筋膜,从寰枢椎间隙角度观察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与硬膜之间的结构。使用标准HE染色分析所得组织结构。由2位研究者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176例病例的颈椎中立位MRI资料。根据有无硬膜向后隆起和寰枢椎间条索状影,分为4型:①可同时观察到2种影像学表现;②可观察到硬膜向后隆起,但无条索状影;③无硬膜向后隆起,可见条索状影;④2种影像学表现均未发现。结果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腹侧肌膜在近枢椎棘突处移行融合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向前下方延伸,通过寰枢椎后结构间隙广泛连接于硬膜后缘。该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2位研究者可有效区分4种MRI表现,分别观察到120例(68.2%)和127例(72.2%)患者寰枢椎间存在硬膜隆起,118例(67.0%)和115例(65.3%)患者寰枢椎间存在条索样影。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具有相关性(r=0.321,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与硬膜后方之间存在MDB结构,肌肉与局部硬膜通过MDB连接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颈椎MRI可有效观察寰枢椎之间MDB形态,上颈椎后方硬膜向后隆起可能与MDB的牵拉有关。
脊柱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学龄前儿童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2~5岁学龄前儿童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9月—2015年8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学龄前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4~60个月,平均39.8个月。患儿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5例患儿有颈髓压迫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 D级3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和伸屈动力侧位X线、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麻醉后行颅骨牵引手法复位,对于可完全复位及部分复位的13例患儿,行俯卧位后路手术;对不能复位的2例患儿,先前路松解再翻身行后路手术。直视下置入寰枢椎螺钉,并完成复位及固定植骨融合。早期5例患儿行自体髂骨块植骨,后期8例患儿行异体骨植骨,另2例患儿未植骨。结果15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共置入54枚螺钉,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9枚,寰椎侧块螺钉3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2枚,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中出血量30~150 mL,平均80 mL;手术时间80~200 min,平均110 min。所有患儿随访6~60个月,平均32.6个月。患儿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无明显颈部疼痛症状,无明显活动受限。5例术前神经功能异常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自体髂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异体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6~9个月,平均7.3个月。结论对寰枢椎明显脱位的学龄前儿童可以考虑施行后路寰枢椎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常规直径3.5 mm的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可以用于大多数2~5岁学龄前患儿寰枢椎固定。

    作者:张跃辉;邵将;宋佳;张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解剖与影像学特点

    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及病理研究,了解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MDB)结构与形态;观察国人上颈椎MRI,分析国人上颈椎MDB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标本,男女各5例,年龄为70~85岁。尸体标本取俯卧位,逐层解剖上颈椎肌肉与筋膜,从寰枢椎间隙角度观察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与硬膜之间的结构。使用标准HE染色分析所得组织结构。由2位研究者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176例病例的颈椎中立位MRI资料。根据有无硬膜向后隆起和寰枢椎间条索状影,分为4型:①可同时观察到2种影像学表现;②可观察到硬膜向后隆起,但无条索状影;③无硬膜向后隆起,可见条索状影;④2种影像学表现均未发现。结果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腹侧肌膜在近枢椎棘突处移行融合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向前下方延伸,通过寰枢椎后结构间隙广泛连接于硬膜后缘。该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2位研究者可有效区分4种MRI表现,分别观察到120例(68.2%)和127例(72.2%)患者寰枢椎间存在硬膜隆起,118例(67.0%)和115例(65.3%)患者寰枢椎间存在条索样影。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具有相关性(r=0.321,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与硬膜后方之间存在MDB结构,肌肉与局部硬膜通过MDB连接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颈椎MRI可有效观察寰枢椎之间MDB形态,上颈椎后方硬膜向后隆起可能与MDB的牵拉有关。

    作者:邵明昊;吕飞舟;殷骏;姜建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

    目的:探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8年2月年—2013年6月,本院采用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对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寰枢椎的稳定性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67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3.48±1.04)分,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52±0.60)分;NDI术前5.83±1.40,末次随访时降低到0.78±0.80。ASIA分级术前E级15例,D级9例,C级1例;术后1例C级患者改善至D级;9例D级患者,8例改善至E级,1例无明显改善仍为D级。21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融合,2例延迟融合,2例不融合改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论 Gallie技术治疗寰枢关节矢状位不稳安全、有效,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采取后路固定融合时须慎用该技术。

    作者:苑博;陈雄生;周盛源;朱巍;贾连顺;刘伟聪;王智巍;杨立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颈椎外科发展的基础--解剖学研究

    上颈椎由于其内容物上承延髓下连脊髓、解剖关系复杂、个体变异性大等特殊性,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内固定手术的高危区域,从而限制了上颈椎疾患外科治疗的开展。近几十年来,随着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上颈椎内固定技术日臻完善。本文从解剖学角度对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做一阐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作者:徐荣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国人前路齿突螺钉置入安全角度与齿突容纳能力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以CT三维重建资料为基础,对3种不同标志方法引导的前路齿突螺钉置入的安全角度及可靠性进行分析,并评估国人齿突的容纳能力。方法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对选取的141例国人颈椎CT三维重建资料中的齿突图像进行测量分析,其中男96例,女45例。分别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C3椎体前缘切线为标志,测量不同标志线下前路齿突螺钉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佳置钉角度与佳置钉长度,并对男性与女性的佳置钉长度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测量齿突基底部窄矢状内径与外径、基底部窄冠状内径与外径,分析国人齿突是否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并分别对男性与女性齿突基底部径线长度及齿突的螺钉容纳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C3椎体前缘切线作标志线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分别为22.82°~30.37°、55.55°~63.08°、13.83°~21.42°;佳置钉角度分别为27.09°±2.98°、58.85°±4.43°、18.09°±5.09°;佳置钉长度为(38.35±2.93)mm,其中男性为(39.04±2.89)mm,女性为(36.89±2.4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突基底部窄冠状内径、外径分别为(6.21±1.01)mm、(8.87±1.04)mm,窄矢状内径、外径分别为(7.16±1.13)mm、(10.34±0.98)mm,男性与女性齿突基底部矢状、冠状径线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资料中,有65例(46%)齿突冠状面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其中男50例,女1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齿突基底部的矢状径线上,有128例(91%)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其中男92例,女3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及C3椎体前缘切线做标志线,前路齿突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分别为22.38°~30.43°、55.52°~63.54°、13.38°~21.53°。齿突的矢状径有容纳2枚螺钉的更大空间,为国人前路齿突交叉置钉提供了可能。

    作者:刘风霞;岳斌;王岩;初怡静;陈伯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直视法”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髂骨块植骨融合治疗22例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观察置钉的安全性、术后临床疗效、寰枢椎稳定性、手术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一次置钉成功,寰枢间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6.4月,影像学资料示螺钉位置良好,固定牢固,植骨融合时间平均3.4个月。结论采用“直视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安全系数高、力学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及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性寰枢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技术。

    作者:曹亮亮;连小峰;杨二柱;张国旺;梁博;徐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第五届湘雅国际脊柱外科学术大会暨2016年湖南省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年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目的:考察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各病变指标与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探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并施行手术切除的52例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肿瘤位置与大小、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JOA评分、并发症等信息,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较低。相关性分析提示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肿瘤横断面定位和肿瘤长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髓内肿瘤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较其余部位的低,肿瘤长径值越大,JOA评分改善率越低。年龄、病理征、肿瘤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等与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症也影响JOA评分改善率,尤其髓内肿瘤术后出现的颈髓神经后遗症,严重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结论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总体理想。但术前ASIA分级C级及以下、肿瘤较长、髓内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可能提示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梁国彦;梁昌详;黄勇兄;王良泽;曾时兴;尹东;郑晓青;詹世强;柯雨洪;昌耘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改良枢椎椎板螺钉置钉方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设计一种改良的枢椎椎板螺钉置钉方法并应用于临床,使螺钉置入更简单、更准确。方法改良枢椎椎板螺钉置钉方法的进钉点仍为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但在椎板中份用磨钻磨除少许皮质开窗,用刮匙刮除松质骨,保留椎板内板,用手钻沿着枢椎椎板钻孔,在直视下通过开窗处,再继续向前钻入,探针探查钉道并攻丝后置入直径3.5~4.0 mm、长度24~30 mm螺钉。临床应用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7岁。结果共置入42枚枢椎椎板螺钉,螺钉平均长度为27.1 mm(24~30 mm),术中无需透视,术中和术后无明显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或随访CT示椎板螺钉位置正确,均位于椎板间。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3.4个月,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或断裂。结论改良的枢椎椎板螺钉置入技术操作简单,无需透视,并保证了螺钉处于正确位置。

    作者: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夏冬冬;林焱;黄其杉;毛方敏;倪文飞;徐晖;王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军;倪斌;周许辉;卢旭华;朱文俊;陈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脊柱外科杂志》荣获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正确应用新技术推动枕颈部外科发展

    枕颈部涵盖颅枕部与上颈椎区域,解剖结构特殊,其涉及延髓、小脑和颈脊髓,当骨性结构因创伤、畸形、炎症或肿瘤等原因丧失正常解剖关系时,中枢神经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临床治疗原则是恢复枕颈部解剖序列的正常关系,并维持其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支具固定等)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各自明确的适应证,非手术治疗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早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来达到终治愈的目的。近几十年来,医学界对枕颈部损伤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各种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发育的个体差异较大,甚至表现出难以分类的骨缺损或骨发育异常,导致上颈椎标准外科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影响,个性化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案设计是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作者:陈雄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准确度分析

    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并进行置钉准确度分析。方法2014年6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寰枢椎脱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54岁,平均42.6岁。术前使用Mimics 17.0软件和3-matic 9.0软件为每例患者制作标杆型3D打印导板,术中使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术后患者行颈椎CT平扫。在Mimics 17.0软件中,将手术前后的寰枢椎模型及螺钉配对拟合,调整空间坐标轴,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结果21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93±51)min,术中出血量(384±127)mL。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3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2枚。除2枚寰椎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2 mm外,其他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寰椎左右侧预设佳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9.4°±1.8°、9.8°±1.6°,实际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8.7°±1.6°、10.6°±2.2°;左右侧预设佳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8.9°±2.5°、8.8°±2.3°,实际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9.3°±2.9°、9.4°±3.5°。枢椎左右侧预设佳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21.9°±6.6°、22.4°±6.9°,左右侧实际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24.1°±6.3°、20.8°±6.4°;左右侧预设佳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23.7°±7.3°、24.2°±7.2°,左右侧实际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22.1°±7.9°、22.3°±7.6°。寰枢椎术后实际钉道与术前预设佳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方向可调整性好,置钉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寰枢椎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姜良海;谭明生;董亮;杨峰;移平;唐向盛;韦竑宇;王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第一届长征骨科论坛”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后路寰枢椎临时固定治疗新鲜齿突骨折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治疗新鲜枢椎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4月行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的43例新鲜枢椎齿突骨折患者(非融合组)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齿突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同时,以相同入选标准选取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融合组)作为对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稳定性。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非融合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1.3±16.1)个月、(33.6±15.7)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寰枢椎不稳等情况。非融合组患者术后在VAS评分、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与骨折愈合时间上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技术既可保留寰枢椎生理功能又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横韧带完整的齿突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手术方式。

    作者:赵文龙;倪斌;邓元;郭群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鲜ⅡA型齿突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新鲜ⅡA型齿突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2月,空军总医院骨科收治新鲜ⅡA型齿突骨折13例,其中5例采用Halo-vest支架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8例采用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作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术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内固定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外固定组。5例外固定组患者术后12周时3例骨折愈合,2例未融合者延长佩戴时间,末次随访时全部骨折愈合。8例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2周时全部骨折愈合。外固定组发生钉道感染1例,螺钉松动2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内固定组发生螺钉退出1例。结论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无手术禁忌证的ⅡA型齿突骨折,Halo-vest支架适用于有前路齿突螺钉手术禁忌证的ⅡA型骨折。

    作者:杜俊杰;栾冠楠;陈宇飞;贾斌;彭页;厉晓杰;马双;罗卓荆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近况

    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构成寰枢关节,作为颅颈部的过渡区,头端承载颅脑,尾端连接下颈椎,具有重要的生理活动功能,尤其是旋转运动,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50%左右。寰枢关节因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和炎症等因素引起疾病,常伴随上颈髓、神经根及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治疗上往往以减压及重建其稳定性为主要目的,由于上颈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理活动功能的重要性,一直是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难度、高风险领域。而随着上颈椎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内固定技术和内置物应用于临床以帮助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本文就上颈椎相关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一介绍。

    作者:胡勇;董伟鑫;徐荣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枕颈部外科临床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枕寰枢椎连接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解剖结构,临床上通常称为枕颈部结构,有其特征性的生物力学功能,其活动幅度占整个颈椎屈伸及旋转活动的50%。枕寰复合结构包括前寰枕膜、后寰枕膜和两侧的寰枕关节。枕寰关节由寰椎侧块的上关节面和枕骨髁构成,成马鞍状,属于滑膜关节,并与枢椎连接形成完整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单位。因此,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枕颈部结构稳定功能丧失,在脊柱外科领域,枕颈部外科越来越受到临床外科医生的重视。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