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宁
目的:研究外固定架治疗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对7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55~85岁,平均71岁.研究其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疗效追踪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5周.随访期内无感染及松动发生,1例皮肤钉道口延迟愈合.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膝关节术前评分 (60.6±16.0)分,术后评分(77.6±11.6)分,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67,P<0.05);其中,优2例,良4,可1例.结论:应用外固定治疗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特别对于身体条件较差、不能耐受手术高龄患者是一种较适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卫明;陈维华;曹烈虎;马玉海;王志伟;王思成;苏佳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4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B组13例,单纯注射BTX-A;C组12例,单纯电针刺激.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MAS)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38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前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3.10±0.14),(3.20±0.17),(3.10±0.16)分,CSI评分分别为(14.10±0.14),(14.30±0.11),(14.20±0.12)分,两项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6个月时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1.10±0.16),(2.10±0.13),(2.00±0.14)分,CSI评分分别为(9.10±0.11),(12.10±0.14),(13.10±0.12)分,A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B、C组(P<0.05).结论:中医水电针、腧穴与BTX-A注射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能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可以安全、快速的减少肌痉挛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全新、效佳的方法.
作者:邢时通;王丹;温晓红;武中庆;孙琦;张东伟;成逸;严冬;俞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肘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尺神经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进行性慢性损害,亦称肘管综合征、迟发性尺神经炎,其发病率在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仅次于腕管综合征,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1-2].
作者:孙建华;刘翠法;韩森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四肢洗方在改善胫骨远端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将49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41.3±13.2)岁;骨折AO分型:A型13例,B型9例,C型2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2±10.9)岁;AO分型:A型12例,B型10例,C型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组切口愈合后予四肢洗方熏洗,配合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则常规功能锻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骨和钢板外露等情况.4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8.6个月.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价,治疗组优7例,良12例,中5例;对照组优5例,良7例,中10例,差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四肢洗方有助于改善胫骨远端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
作者:夏永法;王喜波;刘武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按Evans分型法:Ⅲ型29例,Ⅳ型26例,Ⅴ型7例.研究分析系统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9例出院后通过门诊获得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33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19例,在院期间无死亡,院外死亡5例.手术局部相关并发症9例,包括大腿痛3例,医源性骨折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髋关节脱位2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异位骨化或神经血管损伤.结论: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适于80岁以上患者,因此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纠正全身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异常,保留小转子并重建股骨距对改善假体周围生物力学及减少局部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包倪荣;赵建宁;周利武;曾晓峰;郭亭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性,29岁.右肘关节发现肿物8年,近2年自觉肿物缓慢生长,近3个月出现胀痛,于2008年10月2日入院.该患者干活劳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伴有功能障碍.查体:右肘关节肿胀,关节周围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物,质硬、活动度差,压痛不明显,肘关节屈伸时,肿物大小有改变.
作者:滕宏伟;房国军;陈远;王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非临床上常见病,易被很我医生忽略,未行适当治疗,至晚期形成习惯性腓骨肌腱滑脱,需手术治疗.2004年10月至2009年6月收治此类患者6例,均属晚期,行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柯银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约70%为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常会造成骨折的畸形愈合;现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切开复位钢权螺钉内固定虽然可以获得较好固定,但术后存在一定比例的软组织并发症[1].
作者:吴志军;黄燎原;应江炜;徐荣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注意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跖跗关节损伤伴跖骨骨折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38.1岁.跖跗关节损伤分型:单纯内侧柱损伤2例,内侧柱伴中间柱损伤5例,外侧柱伴中间柱损伤3例,三柱损伤9例.跖骨骨折:跖骨干骨折8例,颈部骨折7例,跖骨基底部骨折19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切口均I期愈合,未见皮肤坏死等情况.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2周.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8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患者平均AOFAS评分为(84.500±8.553)分,其中优4例,良9例,一般3例,差3例.患者平均术后6.4个月恢复日常生活.3例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结论:无论采用何种固定方式,尽量达到解剖复位重建足弓,恢复维持足部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形态是治疗关键.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重建足弓,保证足受力点支架完整性,避免了因足底受力不均而引起的疼痛和破行.跖跗关节和跖骨的解剖复位对足部功能的恢复同样重要.
作者:张龙君;陈建良;郑晓东;许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的原因.方法:总结分析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26~85岁,平均62岁.入院距受伤时间1~49 h,平均4 h.按Evans-Jensen骨折分类标准,ⅠA型4例,ⅠB型24例,ⅡA型13例,ⅡB型22例,Ⅲ型11例,Ⅳ型反斜形骨折4例.按AO标准操作要求进行动力髋螺钉固定,术后凡出现股骨头切割、尾钉退出、髋内翻、螺钉松动、加压钉滑出套筒、大转子骨折移位均属失败,对其中失败的12例进行分类、归纳,分别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个月~7年,平均36个月.12例失败,其中加压钉切割股骨头颈4例、髋内翻1例、加压钉滑出套筒2例、螺钉松动2例、尾钉外移2例、大转子骨折移位1例.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适应证的选择、患者骨骼的质量、手术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周中;熊进;江宁;谢林;黄海涛;陶永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高原是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脊椎小关节紊乱(以下简称小关节紊乱)发病率相当高.本病表现复杂、多样化,并缺乏特异性,再加上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或警惕性不高,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较长时间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治或被误诊误治,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质量.
作者:宋其良;宋娟;何贵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METRx 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应用X-Tube辅助行微创单侧经后路腰椎体间融合11例,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其中L4,5病变18例,L5S1病变11例.结果:29例手术时间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平均350 ml.29例均获随访,时间5~19个月,平均9.8个月.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3±6.7)分降至术后1个月(2.3±0.8)分,末次随访(1.3±0.5)分;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44.8±7.1)分降至术后1个月(16.3±5.7)分,末次随访(2.6±4.5)分;手术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19例、良7例、可3例.在随访时间超过9个月的25例患者中,有23例经X线及螺旋CT扫描结合二维重建显示椎间隙已经明显骨性融合,手术疗效良好.结论: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临床上可行、实用的一种微创术式,适用于L2,3至L5S1节段病变的治疗,但由于X-Tube工作通道能提供的操作空间有限,手术视野小,所以术中的操作顺序以及术前的病例选择尤其重要.
作者:王健;张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但纵形骨折属于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临床上少见[1],容易误诊、漏诊[2],其治疗原则是保留髌骨、解剖复位、有效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髌股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刘欣伟;付青格;许硕贵;张春才;王攀峰;苏佳灿;曹烈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合并冠状面骨折的股骨转子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手术特点.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57例合并冠状面骨折的股骨转子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分成两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固定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8岁;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36例,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1岁.两组的骨折按照AO分类均为股骨转子间A3型骨折.术后髋关节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7例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9年3个月,平均4.8年;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2.8周.Harris评分结果显示:解剖钢板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梯形加压钢板组(P<0.05);髋关节功能评分解剖钢板组明显高于梯形加压钢板组(P<0.01);畸形及关节活动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冠状面骨折的股骨转子间严重粉碎性骨折因转子外侧部骨皮质完整性受到破坏,以此为力学支点进行穿钉固定的多种内固定物应用受限制,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和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甄平;刘兴炎;高明暄;田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40例.乌司他丁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5.00±7.81)岁,体重(58.20±11.21) kg,在手术切皮前(1万 U/kg)、术后第l、2、3 天 5 000 U/kg 缓慢静脉注射乌司他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2.80±7.25)岁,体重(55.60±7.50) kg,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前1 d和术后3 d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进行认知功能测试,以术后MMSE评分下降大于或等于术前1个标准差评定为术后认知障碍.于术前(To)、术毕(T1)、术后3 h(T2)、1 d(T3)、 3 d(T4)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 10例发生认知障碍(25%),乌司他丁组 1例发生(2.5%),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5.2±2.1)、(22.6±2.5)分,T0~4 时S100β蛋白浓度分别为(0.041±0.012)、(0.125±0.031)、(0.178±0.036)、(0.142±0.038)、(0.048±0.015) μg/L;乌司他丁组手术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5.9±2.4)、(24.8±2.1)分,T0~4 时S100蛋白浓度分别为(0.040±0.013)、(0.095±0.021)、(0.116±0.017)(0.087±0.019)、(0.043±0.012) μg/L.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3 d MMSE评分降低(P<0.05),T1~3时S100β蛋白浓度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术后3 d MMSE评分增加(P<0.05),T1~3时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能一定程度的预防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
作者:康亚梅;葛叶盈;成建庆;陈跃波;袁娜;赵刘军;徐荣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胫骨髁间隆突骨的为关节内骨折,临床常见,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髌骨旁小切口钢丝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2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士乐;刘浩;章宏志;尹华斌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微创LCP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70~102岁,平均78.6岁.受伤到手术时间3~8 d,平均4.5 d.结果: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50~150 ml,平均70 ml.住院期间死亡1例.25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2周,平均10.4周.按照黄公怡等的评价标准:优20例,良4例,差1例.结论:微创LCP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方法简单、固定稳定、出血少等优点,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孙建峰;李治斌;申杨勇;韩斌;邓磊;顾敏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CIPA)又称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HSAN)Ⅳ型,是一种罕见病[1-2].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首先由Dearbom(1932年)报道.国外报道了近40例,国内报道20余例,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包括痛觉和温度觉、无汗、智力低下、发热、多发性骨折和感染[3].
作者:李伟强;郭跃明;汪启筹;马洪;郭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多见于女性,发生年龄相对于股骨颈骨折稍高,多由于老年人肌肉协调能力差,当失云平衡时容易向侧方倾倒,加上骨质疏松容易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赵建宁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