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骨干骨折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的病例对照研究

李文毅;张伯松;张隆;郑淑慧;王树茂

关键词: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的疗效.方法:入选1999年3月至2006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肱骨干骨折105例,分为顺行髓内针组(A组)82例,逆行髓内针组(B组)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1.2±20.9)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02).A组有4例(4.9%)不愈合,8例(9.8%)发生肩痛伴肩关节活动度减小,B组3例(13.0%)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A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B组(P=0.04),肘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均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逆行髓内针固定医源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应正确选择和制备髓内针入点.顺行髓内针固定有较高的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减小的并发症发生率,注意将髓内针尾埋于肩袖下方.细致保护和修复肩袖,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练习,有利于减少肩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小儿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儿童股骨颈骨折较少见,发生率约为成人股骨颈骨折的0.8%,大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1].既往治疗方法很多,治疗后并发症高,如股骨头坏死、髋内翻、骨骺早闭、骨愈合不良、骨不连等.自2004年以来应用C形臂X线机引导下切开复位中空钉固定治疗小儿股骨颈骨折13例,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世明;康两奇;尹小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从《中国骨伤》看科研设计的概念与要点

    通过对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论文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科研论文中在统计研究设计、统计表达与描述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实施上都完全止确的论著所占的比例很低,而在科研设计上出问题的绝不在少数.作为科研工作首要和关键的一环,如果科研设计不当,即便后来的统计表达和描述以及统计分析不出问题,所得到的科研结论也往往站不住脚.本文将从统计研究设计宏观的角度,概括地阐述科研设计的概念与要点.

    作者:胡良平;毛玮;王琪;陶丽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锚钉固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点断裂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是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膝关节外侧暴力常常导致其损伤,MCL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常见,其中股骨内上髁及胫骨内髁附着点的断裂又占相当比例.自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用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点断裂,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诸力;杨贺杰;韩勇;周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在股骨髁上的等长点,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并探讨其临床结果.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外侧副韧带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8.4岁.急性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12例,病程5d~11个月.3例合并后十字韧带损伤,2例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整组病例不包含其他后外侧结构损伤的病例.切取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中1/3,固定在其股骨外髁的等长点上,通过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判断膝关节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外侧副韧带腓骨附着点或股二头肌长头肌腱的中1/3腓骨附着点至外侧副韧带股骨附着点的前方或前下方8~10mm处具有较好的等长性.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稳定性检查,完全伸膝内翻不稳Ⅲ度7例,Ⅱ度9例;屈膝30.位,内翻不稳Ⅲ度9例,Ⅱ度7例.术后16例完全伸膝位均无内翻不稳;屈膝30°位,Ⅰ度内翻不稳2例,其内翻应力试验外侧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大程度小于5 mm.结论:应用股二头肌长头腱等长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外侧结构在屈伸过程中的稳定性,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方法.

    作者:石仕元;郑琦;魏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T12椎体Chance骨折伴硬膜外巨大血肿1例

    患者,男,36岁,因上腰部交通事故伤伴双下肢不全截瘫1 d入院.检查:上腰部后正中广泛压痛,以棘突平面明显.股前中部(包括会阴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肌力减弱,肛周与提睾反射恢复.下肢主要关键肌肌力为Ⅲ级,截瘫程度按Frankel分级为C级.X线片检查:T12椎体中部横行骨折,椎体压缩与移位不明显.MRI示:在T2加权像上,椎体中部横行骨折向后累及上关节突与棘突上部.椎体前柱轻度压缩,后柱骨折有分离(图la),骨折间隙增宽.从T12椎体中部平面至L3椎体下部,在矢状面上硬膜外背侧有一长梭形高信号图像,脊髓和硬膜囊明显受压.诊断:T12椎体Chance骨折伴硬膜外巨大血肿.处理:全麻下急诊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术(图 1b).术中见T12上关节突基部与棘突上部横行骨折,棘间和棘上韧带断裂.从骨折处向下行左侧T12-L2半椎板减压,去除硬膜外血肿,术中未发现腩脊液漏与其他损伤.术后过程顺利,伤口Ⅰ期愈合,感觉与运动逐渐改善.随访2年,脊柱后路内同定牢固,脊柱对位良好,截瘫恢复为Frankel E级,效果较满意.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刘兴炎;陈克明;白孟海;殷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良伸膝装置粘连松解术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僵直

    伸膝装置粘连是下肢骨折、感染和膝关节滑膜病变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屈膝功能不足70°,对生活和步态有较大影响时,需手术治疗.自2002年,在收治的32例伸直型膝关节僵直患者膝关节松解过程中,联合股四头肌成形及由我们设计的膝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并术后应用CPM机锻炼,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情况及有关问题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陈兴民;强晓军;冯纪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小趾囊炎

    目的:研究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小趾囊炎的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小趾囊炎患者90例(160足).男3例(5足),女87例(155足);年龄17~76岁,平均49.2岁;病史1~32年,平均10.1年.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和改良CouglIlin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5.7个月.根据改良Coughlin疗效标准,优80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7.8%.2例出现延迟愈合,延长固定时间后截骨端愈合.结论: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小趾囊炎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作者:陈思;温建民;孙卫东;毕春强;孙永生;蒋科卫;梁朝;程程;胡海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力状态下软骨基质分解代谢的变化

    骨关节炎(oBteoanhritis,OA)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正常偶联失衡的结果.OA发病过程中生物力学因素的异常,导致MMPs/TIMPs的失衡,是OA发病的中心环节.因此本文就应力状态下软骨基质分解代谢的变化作一综述.

    作者:邵越峰;卫小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颞颌关节脱位口腔外复位

    颞颌关节脱位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的脱位之一[1,2],2005年至2007年对23例采用口腔外复位均获得成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明亮;林传松;杨爱勇;关钦强;黄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针刀定点松解法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目的:观察小针刀定点松解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治疗32倒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女22例,男10例;年龄25~55岁.病程1个月~3年,均为单侧发病.采用小针刀对C5,6关节突关节及冈下窝痛性条索定点快速松解,每周1次,治疗1~4次.结果:所有惠者术后即刻都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主观症状缓解,26例术前有肌力下降的患者中术后即刻测试有20例肌力明显增加;18例术前有皮肤痛触觉减弱的患者中术后即刻测试痛触觉有8例感觉明显改善.随访1年.根据Wcod评价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3例,其中1例转为手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针刀定点松解法治疗上千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操作安全简便,疗效确切,并同时具有肌松和镇痛作用.

    作者:章允刚;章允志;张启聪;刘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同种异体骨复合生长因子移植的研究

    骨移植是骨科临床常用的方法,其中异体骨移植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对异体骨与不同生长因子复合移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多种生长因子与助诱导、抗感染、抑制免疫等栽体复合移植是今后异体骨移植的发展方向.

    作者:詹旭;周辉;范小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疗分析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属于复杂股骨骨折,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高速度、高能量损伤所致.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多合并其他系统损伤,漏诊率高,治疗也相对棘手,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有必要结合文献对本病加以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薛继强;王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方法:226例移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134例,女92例;年龄5~12岁,平均8.58岁.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A组)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5.1~12岁),小夹板外固定治疗(B组)74例(男44例,女30例;年龄5~11.8岁),以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C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5.5~12岁).观测3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肘内翻等指标,比较临床综合疗效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5个月,参照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59例,良23例,差6例,优良率为93.18%;B组优37例,良29例.差8例,优良率为89.19%;C组优20例,良31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69%.A、B、C三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6.82%、17.57%、32.81%.A组临床疗效和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肘内翻发生率: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结论:三种外固定方法以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疗效佳,此种外固定方法稳定性高、抗旋转作用强、可调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发生率低、临床疗效佳,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应作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外固定方法.

    作者:何本祥;张斌;檀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半腱肌重建膝关节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

    对于陈旧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报道较多,如陆景华等[1]的带骨瓣髌韧带移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2003年至2008年共收治因漏诊、误诊或误治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陈旧性损伤9例,行半腱肌重建膝关节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平泉;王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重建前交叉韧带100例,其中50例采用经深低温冷冻及γ射线照射处理后的异体胫前肌腱重建,50例采用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固定方式均为股骨端横杆悬挂固定(Rigidfix)和胫骨端中心固定(Intratlx).术后通过对比两组症状体征、Lyshoim评分来对比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及韧带再断裂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6个月).异体组50例术膝轴移试验均阴性,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为阴性或Ⅰ度阳性;术后1年以上Lysholm总评分平均(89.3±6.3)分.自体组50例术膝体征检查结果与异体组类似,术后1年Lysholm总评分平均(90.5±4.5)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医生及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移植物.

    作者:张磊;刘劲松;孙晋;李智尧;马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肱骨干骨折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的疗效.方法:入选1999年3月至2006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肱骨干骨折105例,分为顺行髓内针组(A组)82例,逆行髓内针组(B组)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1.2±20.9)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02).A组有4例(4.9%)不愈合,8例(9.8%)发生肩痛伴肩关节活动度减小,B组3例(13.0%)术中发生医源性骨折.A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B组(P=0.04),肘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行与逆行髓内针固定均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逆行髓内针固定医源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应正确选择和制备髓内针入点.顺行髓内针固定有较高的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减小的并发症发生率,注意将髓内针尾埋于肩袖下方.细致保护和修复肩袖,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练习,有利于减少肩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

    作者:李文毅;张伯松;张隆;郑淑慧;王树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技术层面的思考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指发生于中年以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关节炎,在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8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病例总数还在增加.膝关节OA因为常常引起关节肿痛和明显的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而成为综合医院骨科的常见病.

    作者:倪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视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治

    膝关节是运动损伤常发生的部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对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认识也从早期单纯的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等,深入到后外侧结构损伤、多发韧带损伤和骨软骨损伤等复合伤.各种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韧带复合伤的诊断水平,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1],对331例急性膝关节损伤伴有关节内血肿的病例行MRI检查,发现187例有韧带损伤,其中多发韧带损伤61例,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1/3.本期的几篇关于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病例报道中,也有一些为韧带复合损伤.多发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是避免膝关节慢性不稳、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首要条件.但目前对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早期漏诊、误诊率仍然较高,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2].

    作者:朱振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三步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自2003年5月至2008年3年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三步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雷怀钰;陈一帆;徐雪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时应力遮挡率及骨痂成熟过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下骨折愈合时应力遮挡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骨折处超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特点.方法: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横断截骨,实验组以天鹅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4、8、12、16周时取材.测定应力遮挡率和愈合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观察骨折端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愈合过程的前12周内实验组的应力遮挡率明显较低而力学性能则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则显示实验组矿物质沉积领先于对照组且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应力遮挡效应较小,加快了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促进了骨痂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和钙化.从而提高了愈合骨的力学性能.

    作者:任可;张春才;汪光晔;赵建宁;孙剑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