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低血糖症22例

姜涛;马文

关键词:老年, 低血糖症
摘要: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症,病情比较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笔者对3年来收治的不具有典型低血糖反应症状的老年低血糖症2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疑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一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1924年由Moschowitz首先报道,故称Moschowitz病.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张琥;张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症状不典型的鼻咽癌误诊误治分析

    鼻咽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但临床上常见症状不典型或医生工作上忽略而发生误诊、漏诊,延误了患者的治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其经验教训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钮冠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苦参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另给予苦参素400 mg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14ml入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然后观察肝功能、乙肝病毒标记物、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及治疗结束5个月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A/G、TBIL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ALT、AST有改善(P<0.05);HBV-DNA及 HBeAg阴转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且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和注射部位硬结.结论苦参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控制活动性肝硬化的炎症活动,抑制HBV复制,且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原皓;焦建新;吴克香;张红梅;孙良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下消化道出血309例病因分析

    本院从1998年2月~2003年5月,共检查结肠镜1 298例,其中以便血为主诉的共309例,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傅长来;蒋丹斌;张汉仁;于长久;李霞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偏侧帕金森-偏侧萎缩综合征3例

    偏侧帕金森-偏侧萎缩(HP-HA)综合症是一种以偏侧帕金森样症状伴同侧萎缩为主的临床罕见的特殊综合征,国内少见正式报道,本文特将临床发现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程文钦;覃宗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右枕叶脑出血误诊1例分析

    患者,男性,72岁.主因双眼突发性黑朦3 h于2002年9月26日入院.患者于8∶30起床时突感双眼视物不见,黑朦,无眼红、眼痛,经休息、滴眼药水后视物渐见但仍模糊,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偏身感觉障碍或肢体无力,无胸闷、心悸及心前区疼痛.眼科眼底检查,视网膜未见出血,A∶V=1∶2,拟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而收住院.

    作者:石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并发脑血管病(CVD)的影响因素及糖尿病合并CV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3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CVD与同期住院64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CVD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升高;糖尿病合并CVD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合并CVD以脑梗死多见,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海清;邓国宝;康平;陈泉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主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主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2例研究对象分成脑梗死组与健康老年人组,均经SONOS 5500彩超检查主动脉.结果脑梗死组主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87.50%,其中复合型67.86%,而健康老年人组发生率仅为3.33%.同时脑梗死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为首位.结论主动脉粥样斑块特别是复合型粥样斑块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主动脉粥样斑块并进行积极预防干扰,对脑梗死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玉宇;顾承志;黄怀宇;高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负压球在治疗恶性胸水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负压球在治疗恶性胸水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9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以负压球引流管引尽胸水后胸腔注入化疗药物;对照组以常规穿刺,每次抽胸水量≤1 000ml,而后注入同样化疗药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0%(36/40),对照组有效率48.72%(19/39),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负压球在治疗恶性胸水中疗效较好、方便、安全,易被患者接受.

    作者:方献英;冯彩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尿毒症肺10例临床误诊分析

    我院在1996~2001年间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46例,合并尿毒症肺25例,其中有10例曾一度被误诊误治.为提高认识,现加以整理并总结如下.

    作者:周俊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以颅神经损害及远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Lambert-Eaton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56岁,以双眼睑下垂3个月于2003年3月13日入院.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睁开费力,晨起症状轻,9∶00~16∶00加重,伴视物模糊,咀嚼、吞咽费力,言语不利.在当地医院给予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症状进一步加重,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以远端明显,走路欠平稳,伴双手麻木感.既往有烟酒史.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智能正常,言语不清双眼睑下垂,眼球活动自如,无眼球震颤,双瞳孔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敏锐,左眼视力稍弱于右眼.咀嚼肌无力,双侧咽反射减退,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远、近端肌力5级,双下肢远端肌力4级、近端约5级,无肌萎缩,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偏低,深浅感觉正常、对称,病理征(-).辅助检查:胸部X光平片未见异常.头颈部CT亦未见异常.肌电图示未见肌源性、神经源性损害.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重频刺激未见明显递增、递减现象.

    作者:潘宁;王芦敏;傅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低血糖症22例

    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症,病情比较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笔者对3年来收治的不具有典型低血糖反应症状的老年低血糖症2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姜涛;马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液病3例误诊分析

    血液病的许多首发症状与其他病的症状相似,稍有疏忽,就会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现将临床上3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周存英;王兴云;菊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治疗

    从SARS证候临床调查结果看,归纳起来,热、湿、毒、瘀、虚证类的症状多见,而一般瘟疫的疹、痧癍、疳则比较少见,其病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先安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先安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56例DCM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心先安治疗组和非心先安治疗组各28例.观察分析2组DCM心力衰竭患者经心先安和非心先安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心先安组QTcd分别为(76.4±27.2)ms和(36.3±17.1)ms;治疗前后非心先安组QTcd分别为(73.5±22.8)ms和(53.7±13.6)ms.与治疗前比较,2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心先安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治疗后2组间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心先安可以明显降低DCM心力衰竭患者的QTcd.

    作者:邹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近况

    微生态制剂是指用人或动物正常优势细胞群制成的生物制剂.临床上通过使用这些对人体有益的活菌,抑制过度繁殖并引起疾病的有害细菌种群,同时促进正常优势菌群的迅速建立及恢复,以达到防治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有200多种微生态制剂,国内也有10余种制剂应用于临床,在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相关疾病尤其是小儿腹泻的防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将近年研究的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甘钦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6例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症,病变以溃疡为主,主要限于结肠黏膜,多累及直肠与远端结肠,甚至遍及全结肠.笔者在常规治疗如应用皮质激素、SASP(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或5-ASA(5-氨基水杨酸)、止血、输液等基础上加用贞芪扶正胶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家彩;季永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北京降压0号降压效应谷峰比率及平稳指数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北京降压0号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应谷峰比率(T/PR)及该药的平稳指数(SI).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4例,每天早晨8∶00服北京降压0号1~2片,治疗前24 h及8周后作动态血压监测,分别以2 h个体法和整组法计算T/PR并计算该药的SI.结果 8周治疗后患者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的降低幅度分别为(21.8±11.0)/(17.9±8.0)mmHg和(16.4±2.5)/(13.8±2.2)mmHg,个体法计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T/PR分别为0.778±0.210、0.747±0.240,而整组法则分别为0.782和0.749,该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SI分别为3.97和3.82.结论北京降压0号可24 h有效平稳的降压,其降压平稳的作用可通过T/PR和SI反映.

    作者:郑海容;董丽;张长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缬沙坦和缬沙坦联用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和缬沙坦联用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缬沙坦80~160 mg/d,缬沙坦80~160 mg/d加用卡托普利25~75 mg/d,降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LVM缬沙坦组由治疗前(228.4±40.9)g降至(202.8±38.9)g,P<0.01;缬沙坦加卡托普利组由(229.6±39.5)g降至(195.8±37.5)g,P<0.01.LVMI缬沙坦组由(135.5±7.9)g/m2降至(122.1±6.4)g/m2,P<0.01;缬沙坦加卡托普利组由(134.7±8.6)g/m2降至(120.8±8.1)g/m2,P<0.01.2组均使LVM、LVMI降低,但缬沙坦加卡托普利组降低的程度更大(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卡托普利对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更好.

    作者:常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16例误诊分析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简称甲减心)并不少见,因甲状腺激素(TH)不足或缺如引起代谢障碍波及心脏引起.成人甲减心病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化,有较高的误、漏诊率.本文报告1998年3月~2003年3月16例甲减心误诊情况,并分析原因.

    作者:吴伊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疑难病杂志

疑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