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明;马维虎;胡勇
慢性持续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数是由椎间盘退变(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所引起.致痛原因可能是盘外层纤维环受损引起细小神经激惹或盘内瘢痕组织内的神经受压激惹.解除疼痛的办法就是修复加强磨损脆弱的纤维环和灭活盘内痛性细小神经.椎间盘内电热法纤维环整形术(IDET)作为治疗下腰痛的一种新方法,应用到脊柱外科的临床,将特制的热疗导索经腰背部的皮肤穿刺,进入椎间盘,沿纤维环的环状板层结构顺行,直接使热能作用于病灶.这一疗法主要有2个方面的作用:①局部热疗使纤维环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收缩,发生再塑形,可能使撕裂处愈合;②热能使分布在纤维环外层的痛觉神经末梢灭活,使之失去接收和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其临床效果满意,但强调在应用IDET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李瓦里;孙波;王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k decompression,PLD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技术,中药熥敷合剂是我科临床常用的治疗肩颈腰痛的外用协定方.为了探讨PLDD配合中药熥敷合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自2003年4月-2005年3月,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采用PLDD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总结如下.
作者:李红专;赵继荣;王亚伟;杨峰;李岩;张天太;徐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方法众多,如局封、按摩、手术切开等.2001年2月-2006年3月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用眼科线状刀行闭式挑割术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将兔软骨细胞放在静水压力负载装置中培养,并传代,施加不同频率和大小的静水压,观察其对兔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兔关节软骨细胞,分别在不同的压力和频率下作普通培养瓶贴壁的单层培养,并传代.40 kPa循环静水加压为实验组,40 kPa持续静水加压培养和常压培养作为对照.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苏木素套核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摄像.以RT-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中蛋白聚糖、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在循环静水压力下培养,软骨细胞有较高的细胞增殖率,培养至第7代未见明显表型改变,仍然表达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和聚集蛋白聚糖等.常压培养,软骨细胞传代至第5代以后,逐渐失去软骨细胞的特有表型.而持续静水压力培养的软骨细胞传代至第3代以后就开始逐渐失去软骨细胞的特有表型.结论:一定的循环静水压力能维持软骨细胞的合成分泌功能,有助于软骨细胞特有表型的稳定.
作者:黄正;傅文彧;冯伟;张凤华;朱雅萍;魏立;周琦;袁石福;黄好;杜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3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65例(72个椎间盘),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朱立国;杨克新;于杰;王尚全;高景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常保国;宋洁富;李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引起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影响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本病的认识水平和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远松;刘振华;周建生;肖玉周;周新社;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颈椎骨折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及颈椎不稳定,对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的生理解剖关系,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无痛情况下的功能康复.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应用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长方体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46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陈岳奇;杜协彬;许锐;沈扬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1例7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兰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及脊柱侧弯等疾病,应用哈氏棒固定[1]术后1~2年,均可取棒.传统的取棒方法是做与棒同样长的切口,全部暴露哈氏棒装置后应用大力士钳,通常咬除棘突后将棒剪断抽出.这样切口长,出血多,手术创伤大.自1997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哈氏棒小切口经上端取棒法共4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玲;马大年;费成刚;彭庆辉;周云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或间歇跛行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以往采用只减压不Ⅰ期融合的方法治疗,具有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公认的技术.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50.0%~70.8%,说明了恢复腰椎稳定性对腰椎手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性.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勇;张连仁;李振宇;王伶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脊柱脊髓损伤的50%[1],治疗方法已由传统的保守治疗过渡到积极的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手术入路多以后正中入路为主.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旁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仲华;李士杰;方跃鸣;金正跃;金侃;胡俊;胡华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采用自制便携式充气复位仪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术前先进行骨折部位体外充气复位,然后行椎体成形术,共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33~76岁.骨折时间均在1周以内,损伤部位为T10-L2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其中T101例,T111例,T125例,L1 5例,L23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压缩率,计算其复位率,并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平均复位率达到78.44%±16.82%,术后随访3个月,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12例,好转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便于携带、并发症少及费用较低等优点.
作者:周辉;彭亮;韩勇;赵万军;何永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MED)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1例65岁以上老年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在局部麻醉或浅硬膜外麻醉下建立MED系统,凿去部分椎板及增生内聚的关节突,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压迫.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0~180 min,出血量50~300 ml.21例均获随访,时间8~40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Nakai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本组优11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5.7%.结论:MED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大限度保持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志士;羊国民;徐国平;郭德权;孔德宏;何文山;秦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发生、发展的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1例老年人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60~82岁.其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2例.2个椎体破坏15例,3个椎体破坏5例,跳跃式椎体破坏1例.根据结核并发症、合并症及抗痨疗效决定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15例,术前均抗痨治疗2周,采用Ⅰ期椎弓根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手术治疗.6例因合并症重行单纯抗痨保守治疗.结果:15例手术病例中13例术后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1个月,其中2例单个椎弓根钉断裂,1例单侧支撑棒断裂,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满意.9例治愈,2例缓解(截瘫部分改善),2例复发.未手术6例门诊随访2年均因合并症死亡.结论:老年人脊柱结核以胸椎及腰椎结核常见,单纯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重要途径,Ⅰ期病灶清除并坚强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李勇;刘兴炎;甄平;黄光海;田乃宜;曾凡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疾病利用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进行减压治疗,探讨该疗法的优缺点.方法:本组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0岁,平均46.4岁.病史1周~6年.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钙化11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例.病变部位在T10,111例,T11,123例,T12L16例,L1.24例.有腰部外伤及扭伤史6例,其中有2例为急性车祸外伤.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椎间盘、钙化椎间盘或者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例出现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14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0~4.5年,平均2.8年.参考Otani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5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1.4%.13例术后症状获改善,胸腹部束带感消失5例,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2例.结论: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对脊柱的损伤较小,本术式视野清晰,多数手术医师对此入路非常熟悉,并且可以切除椎弓根及部分肥厚关节突或椎板及黄韧带以充分减压.
作者:滕红林;肖建如;赵剑;沈权;叶澄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伴有滑膜炎症的关节病变.2005年8月-2006年4月收治的患者采用口服中药当归通痹汤治疗30例,与久正骨筋丸胶囊治疗30例对照,观察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春;赵长伟;梁运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对严重下颈椎疾病,包括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取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探讨该疗法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本组48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1~75岁,平均48岁.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1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 d~3周;钳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夹持型颈椎病)19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本组均采用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前路带锁钢板固定,自体植骨或钛网加自体骨移植.本组前路采用Orion带锁钢板17例,AO带锁钢板3例,Zephir带锁钢板28例;前路减压后采用自体骨移植9例,采用钛网加自体骨移植39例.后路采用Axis钛板螺钉固定45例,Vertex系统3例,其中采用侧块螺钉9例,颈椎椎弓根螺钉39例.结果:随访6~36个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经斜位及CT检查发现有7个椎弓根螺钉位置稍差,其中6枚穿破外侧皮质,1枚穿破内侧皮质,但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假关节形成1例,而且1枚螺钉断裂.钳夹型颈椎病19例和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严重下颈椎疾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张思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从1927年有报道用橡皮覆盖金属做成肱骨远端[1]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人工肘关节的功能不断改善,寿命逐渐延长,使用日渐广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半限制型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肘关节问世以来,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疗效明显提高,至目前已臻于完善.2000-2005年,应用半限制型人工肘关节治疗创伤性肘部骨缺损、关节不稳2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作君;牛素玲;杨林萍;赵明;崔泽升;夏凯;朱文潇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