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脊柱结核21例回顾性分析

李勇;刘兴炎;甄平;黄光海;田乃宜;曾凡本

关键词:结核, 脊柱, 胸椎, 腰椎,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发生、发展的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1例老年人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60~82岁.其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2例.2个椎体破坏15例,3个椎体破坏5例,跳跃式椎体破坏1例.根据结核并发症、合并症及抗痨疗效决定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15例,术前均抗痨治疗2周,采用Ⅰ期椎弓根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手术治疗.6例因合并症重行单纯抗痨保守治疗.结果:15例手术病例中13例术后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1个月,其中2例单个椎弓根钉断裂,1例单侧支撑棒断裂,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满意.9例治愈,2例缓解(截瘫部分改善),2例复发.未手术6例门诊随访2年均因合并症死亡.结论:老年人脊柱结核以胸椎及腰椎结核常见,单纯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重要途径,Ⅰ期病灶清除并坚强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脊柱结核21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发生、发展的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1例老年人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60~82岁.其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2例.2个椎体破坏15例,3个椎体破坏5例,跳跃式椎体破坏1例.根据结核并发症、合并症及抗痨疗效决定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15例,术前均抗痨治疗2周,采用Ⅰ期椎弓根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手术治疗.6例因合并症重行单纯抗痨保守治疗.结果:15例手术病例中13例术后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1个月,其中2例单个椎弓根钉断裂,1例单侧支撑棒断裂,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满意.9例治愈,2例缓解(截瘫部分改善),2例复发.未手术6例门诊随访2年均因合并症死亡.结论:老年人脊柱结核以胸椎及腰椎结核常见,单纯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重要途径,Ⅰ期病灶清除并坚强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李勇;刘兴炎;甄平;黄光海;田乃宜;曾凡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引起的椎管狭窄症

    目的: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疾病利用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进行减压治疗,探讨该疗法的优缺点.方法:本组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0岁,平均46.4岁.病史1周~6年.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钙化11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例.病变部位在T10,111例,T11,123例,T12L16例,L1.24例.有腰部外伤及扭伤史6例,其中有2例为急性车祸外伤.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椎间盘、钙化椎间盘或者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例出现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14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0~4.5年,平均2.8年.参考Otani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5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1.4%.13例术后症状获改善,胸腹部束带感消失5例,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2例.结论: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对脊柱的损伤较小,本术式视野清晰,多数手术医师对此入路非常熟悉,并且可以切除椎弓根及部分肥厚关节突或椎板及黄韧带以充分减压.

    作者:滕红林;肖建如;赵剑;沈权;叶澄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1例7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兰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的探讨

    股骨远端骨折是创伤骨科治疗领域内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治疗方案的混乱和远期膝关节的病损.自1998-2005年采用经皮股骨远端髓内钉(DFN)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共59例,分析如下.

    作者:董恒纲;王存;张志宏;卢旭亚;赵广花;董亚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肘部创伤性骨毁损21例

    从1927年有报道用橡皮覆盖金属做成肱骨远端[1]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人工肘关节的功能不断改善,寿命逐渐延长,使用日渐广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半限制型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肘关节问世以来,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疗效明显提高,至目前已臻于完善.2000-2005年,应用半限制型人工肘关节治疗创伤性肘部骨缺损、关节不稳2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作君;牛素玲;杨林萍;赵明;崔泽升;夏凯;朱文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肱骨髁上截骨术后可吸收与金属张力带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研究

    目的:比较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可吸收张力带(可吸收螺钉或棒和可吸收线)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疗效.方法:采用2种张力带固定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骨端治疗33例肘内翻.可吸收张力带固定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3~24岁,平均16岁;术前内翻角为17°~34°,平均26°.金属张力带固定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2~22岁,平均14岁;术前内翻角为17°~40°,平均29°.根据术后畸形矫正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7个月.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可吸收张力带组优13例,良2例,差0例;金属张力带组优15例,良2例,差1例.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吸收张力带是固定肱骨髁上截骨治疗肘内翻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无须Ⅱ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简单方便,降低感染机会.

    作者:陈爱民;陈梓锋;叶艳平;江曦;张伟;侯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视脊柱外科技术在临床中的适应证

    近十几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置物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脊柱外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过去认为部位特殊、手术风险高、并发症高的疾病,目前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国骨伤>本期刊登有关<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等几篇文章便颇有代表性.

    作者:徐荣明;马维虎;胡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前路槽式减压长方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颈椎骨折

    颈椎骨折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及颈椎不稳定,对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的生理解剖关系,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无痛情况下的功能康复.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应用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长方体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46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陈岳奇;杜协彬;许锐;沈扬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

    骨组织仅次于肺、肝,是肿瘤远处转移的第3好发器官[1],而脊柱转移性肿瘤在骨转移当中居首位[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治疗骨转移性肿瘤作为肿瘤晚期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已获得了共识.从1999年10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6例,全部获得随访,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红航;杨文龙;王丹;袁永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阔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采用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修复12例(男8例,女4例)手背软组织缺损;右手7例,左手5例;年龄16~46岁(平均30岁).缺损范围4 cm×6 cm~8 cm×15 cm,切取阔筋膜瓣范围5.0 cm×7.5 cm~8cm×16 cm.行Ⅰ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阔筋膜瓣的血管蒂与受区的血管行端端吻合.结果:1例术后发生远端尖部小片植皮坏死,经更换敷料逐渐自行愈合.11例术后经过顺利,全部成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该筋膜瓣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供,血运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切取容易,而且较薄,适宜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章鸣;蔡国荣;张文正;郭翱;胡玉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单元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实时监测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作者:王国林;李义凯;张美超;徐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循环静水压力对维持兔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将兔软骨细胞放在静水压力负载装置中培养,并传代,施加不同频率和大小的静水压,观察其对兔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兔关节软骨细胞,分别在不同的压力和频率下作普通培养瓶贴壁的单层培养,并传代.40 kPa循环静水加压为实验组,40 kPa持续静水加压培养和常压培养作为对照.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苏木素套核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摄像.以RT-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中蛋白聚糖、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在循环静水压力下培养,软骨细胞有较高的细胞增殖率,培养至第7代未见明显表型改变,仍然表达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和聚集蛋白聚糖等.常压培养,软骨细胞传代至第5代以后,逐渐失去软骨细胞的特有表型.而持续静水压力培养的软骨细胞传代至第3代以后就开始逐渐失去软骨细胞的特有表型.结论:一定的循环静水压力能维持软骨细胞的合成分泌功能,有助于软骨细胞特有表型的稳定.

    作者:黄正;傅文彧;冯伟;张凤华;朱雅萍;魏立;周琦;袁石福;黄好;杜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

    目的:对严重下颈椎疾病,包括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取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探讨该疗法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本组48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1~75岁,平均48岁.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1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 d~3周;钳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夹持型颈椎病)19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本组均采用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前路带锁钢板固定,自体植骨或钛网加自体骨移植.本组前路采用Orion带锁钢板17例,AO带锁钢板3例,Zephir带锁钢板28例;前路减压后采用自体骨移植9例,采用钛网加自体骨移植39例.后路采用Axis钛板螺钉固定45例,Vertex系统3例,其中采用侧块螺钉9例,颈椎椎弓根螺钉39例.结果:随访6~36个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经斜位及CT检查发现有7个椎弓根螺钉位置稍差,其中6枚穿破外侧皮质,1枚穿破内侧皮质,但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假关节形成1例,而且1枚螺钉断裂.钳夹型颈椎病19例和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严重下颈椎疾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张思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封闭与微创手术治疗网球肘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封闭与微创手术治疗网球肘的临床效果,探讨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封闭组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4~68岁,平均41岁;采用2%利多卡因2~3 ml+强的松龙25 mg在肘外侧痛点处封闭治疗(随访36例).手术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28~62岁,平均39岁;采用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在痛点处2 cm纵行切口,将伸肌总腱起点附着处半环形部分切断并向远段剥离,局部微血管神经微束切断并结扎(随访31例).术后按Verhaar标准进行3、6、12个月随访.结果:封闭组3个月时优31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个月时优23例,良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75%;12个月时优3例,良2例,可5例,差26例,优良率为14%.手术组在3个月时优27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6个月时优29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12个月时优2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封闭治疗在短期内有较好的效果,微创手术在远近期的疗效都比较理想.

    作者:宋世锋;肖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以提高各型内固定方法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4年11月,对1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例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本组男73例,女54例;年龄31~86岁,平均56.6岁.按照Evans分型:Ⅰ型17例,Ⅱ型39例,Ⅲ型18例,Ⅳ型42例,Ⅴ型11例.其中动力髋螺钉(DHS)固定48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27例,Gamma钉固定23例,股骨近端钉(PFN)固定21例,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1.2个月),根据Harris评定标准,DHS固定48例中优2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27例中优1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2%;Gamma钉固定23例中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0%;PFN固定21例中优15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8%;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8例中优4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127例总的评价结果:优76例,良34例,可12例,差5例,总优良率为86.6%(110/127).并发进钉点股骨转子间再骨折3例,髋内翻畸形7例,螺钉切出股骨颈2例,股骨干骨折1例,大腿中上部疼痛2例,切口感染3例.结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叶茂;李俊清;王建国;叶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仰卧提牵屈肘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2002年2月-2004年9月,应用仰卧提牵屈肘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6~14岁.就诊时间30 min~24 h.右侧13例,左侧1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有桡神经损伤.

    作者:施翔;宁伟宏;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引起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影响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本病的认识水平和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远松;刘振华;周建生;肖玉周;周新社;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椎弓根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或间歇跛行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以往采用只减压不Ⅰ期融合的方法治疗,具有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公认的技术.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50.0%~70.8%,说明了恢复腰椎稳定性对腰椎手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性.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勇;张连仁;李振宇;王伶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相关问题的探讨

    1995-2004年,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170例,本文就其并发症及相关问题予以探讨.1 临床资料本组170例,男136例,女34例;年龄15~72岁.车祸伤102例,砸压伤54例,跌伤8例,撞击伤6例.开放性骨折72例,闭合性骨折98例.骨折部位:胫腓骨130例,肱骨干20例,股骨干14例,转子区6例.横断形骨折23例,斜形或螺旋形41例,粉碎性106例.合并伤:创伤失血性休克9例,脑外伤16例,胸腹部脏器损伤6例,其他部位骨折25例.

    作者:王亚博;武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椎间盘内破裂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慢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椎间盘内破裂症(IDD)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传统的IDD的治疗方案仅仅局限于保守治疗或手术融合.随着这一问题被大家的广泛重视和相关基础研究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其微创治疗方法加以综述.

    作者:闫亮;陈其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