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间盘内破裂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闫亮;陈其昕

关键词:椎间盘, 腰痛,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摘要:慢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椎间盘内破裂症(IDD)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传统的IDD的治疗方案仅仅局限于保守治疗或手术融合.随着这一问题被大家的广泛重视和相关基础研究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其微创治疗方法加以综述.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手法治疗桡骨头半脱位50例

    桡骨头半脱位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仍存在误、漏诊的可能.2002年5月-2004年2月诊疗并收集桡骨头半脱位50例,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26例;右肘16例,左肘34例.年龄7个月~5岁45例,>5~10岁4例,10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3.1岁,反复脱位者6例.牵拉伤25例,扭伤18例,摔伤5例,压伤1例,不明原因1例.

    作者:郑晓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田胡止痛颗粒对大鼠椎间盘磷脂酶A2及神经根炎性细胞的影响

    目的:应用自体椎间盘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田胡止痛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机制.方法:对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G)、模型对照组(CG)、芬必得组(FG)、田胡止痛颗粒组(TG),每组18只,采用自体尾椎椎间盘植入L5神经根背侧的方法制备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的非压迫性动物模型.各组大鼠于术后1 d开始灌胃,SG和CG用蒸馏水,FG和TG分别用芬必得和田胡止痛颗粒的悬浊液,并分别于术后的7、14、28 d处死动物,检测原移植椎间盘(SG取残留尾椎的椎间盘组织)磷脂酶A2的活性,对L5神经根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和炎性细胞计数.结果:TG椎间盘磷脂酶A2的活性在用药7 d后与CG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4及28 d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G神经根的炎性细胞浸润数目在各时间段亦少于CG(P<0.05或P<0.01),神经根的损伤情况明显轻于CG.结论:田胡止痛颗粒能够降低大鼠突出椎间盘磷脂酶A2的活性,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翁凤泉;康乐;黄经光;陈日荣;周美容;翁志辉;欧阳厚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旁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脊柱脊髓损伤的50%[1],治疗方法已由传统的保守治疗过渡到积极的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手术入路多以后正中入路为主.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旁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仲华;李士杰;方跃鸣;金正跃;金侃;胡俊;胡华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的探讨

    股骨远端骨折是创伤骨科治疗领域内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治疗方案的混乱和远期膝关节的病损.自1998-2005年采用经皮股骨远端髓内钉(DFN)内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共59例,分析如下.

    作者:董恒纲;王存;张志宏;卢旭亚;赵广花;董亚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

    目的:应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MED)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1例65岁以上老年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在局部麻醉或浅硬膜外麻醉下建立MED系统,凿去部分椎板及增生内聚的关节突,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压迫.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0~180 min,出血量50~300 ml.21例均获随访,时间8~40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Nakai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本组优11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5.7%.结论:MED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大限度保持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志士;羊国民;徐国平;郭德权;孔德宏;何文山;秦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前路槽式减压长方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颈椎骨折

    颈椎骨折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及颈椎不稳定,对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的生理解剖关系,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无痛情况下的功能康复.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应用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长方体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46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陈岳奇;杜协彬;许锐;沈扬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

    骨组织仅次于肺、肝,是肿瘤远处转移的第3好发器官[1],而脊柱转移性肿瘤在骨转移当中居首位[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治疗骨转移性肿瘤作为肿瘤晚期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已获得了共识.从1999年10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6例,全部获得随访,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红航;杨文龙;王丹;袁永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仰卧提牵屈肘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2002年2月-2004年9月,应用仰卧提牵屈肘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6~14岁.就诊时间30 min~24 h.右侧13例,左侧1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有桡神经损伤.

    作者:施翔;宁伟宏;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单元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实时监测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作者:王国林;李义凯;张美超;徐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重视脊柱外科技术在临床中的适应证

    近十几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置物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脊柱外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过去认为部位特殊、手术风险高、并发症高的疾病,目前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国骨伤>本期刊登有关<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等几篇文章便颇有代表性.

    作者:徐荣明;马维虎;胡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2003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65例(72个椎间盘),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朱立国;杨克新;于杰;王尚全;高景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以提高各型内固定方法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4年11月,对1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例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本组男73例,女54例;年龄31~86岁,平均56.6岁.按照Evans分型:Ⅰ型17例,Ⅱ型39例,Ⅲ型18例,Ⅳ型42例,Ⅴ型11例.其中动力髋螺钉(DHS)固定48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27例,Gamma钉固定23例,股骨近端钉(PFN)固定21例,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1.2个月),根据Harris评定标准,DHS固定48例中优2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27例中优1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2%;Gamma钉固定23例中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0%;PFN固定21例中优15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8%;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8例中优4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127例总的评价结果:优76例,良34例,可12例,差5例,总优良率为86.6%(110/127).并发进钉点股骨转子间再骨折3例,髋内翻畸形7例,螺钉切出股骨颈2例,股骨干骨折1例,大腿中上部疼痛2例,切口感染3例.结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叶茂;李俊清;王建国;叶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

    目的:对严重下颈椎疾病,包括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取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探讨该疗法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本组48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1~75岁,平均48岁.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1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 d~3周;钳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夹持型颈椎病)19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本组均采用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前路带锁钢板固定,自体植骨或钛网加自体骨移植.本组前路采用Orion带锁钢板17例,AO带锁钢板3例,Zephir带锁钢板28例;前路减压后采用自体骨移植9例,采用钛网加自体骨移植39例.后路采用Axis钛板螺钉固定45例,Vertex系统3例,其中采用侧块螺钉9例,颈椎椎弓根螺钉39例.结果:随访6~36个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经斜位及CT检查发现有7个椎弓根螺钉位置稍差,其中6枚穿破外侧皮质,1枚穿破内侧皮质,但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假关节形成1例,而且1枚螺钉断裂.钳夹型颈椎病19例和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严重下颈椎疾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张思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肘部创伤性骨毁损21例

    从1927年有报道用橡皮覆盖金属做成肱骨远端[1]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人工肘关节的功能不断改善,寿命逐渐延长,使用日渐广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半限制型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肘关节问世以来,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疗效明显提高,至目前已臻于完善.2000-2005年,应用半限制型人工肘关节治疗创伤性肘部骨缺损、关节不稳2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作君;牛素玲;杨林萍;赵明;崔泽升;夏凯;朱文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1例7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兰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体外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目的:采用自制便携式充气复位仪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术前先进行骨折部位体外充气复位,然后行椎体成形术,共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33~76岁.骨折时间均在1周以内,损伤部位为T10-L2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其中T101例,T111例,T125例,L1 5例,L23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压缩率,计算其复位率,并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平均复位率达到78.44%±16.82%,术后随访3个月,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12例,好转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便于携带、并发症少及费用较低等优点.

    作者:周辉;彭亮;韩勇;赵万军;何永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引起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影响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本病的认识水平和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远松;刘振华;周建生;肖玉周;周新社;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当归通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伴有滑膜炎症的关节病变.2005年8月-2006年4月收治的患者采用口服中药当归通痹汤治疗30例,与久正骨筋丸胶囊治疗30例对照,观察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春;赵长伟;梁运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常保国;宋洁富;李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阔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采用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修复12例(男8例,女4例)手背软组织缺损;右手7例,左手5例;年龄16~46岁(平均30岁).缺损范围4 cm×6 cm~8 cm×15 cm,切取阔筋膜瓣范围5.0 cm×7.5 cm~8cm×16 cm.行Ⅰ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阔筋膜瓣的血管蒂与受区的血管行端端吻合.结果:1例术后发生远端尖部小片植皮坏死,经更换敷料逐渐自行愈合.11例术后经过顺利,全部成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该筋膜瓣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供,血运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切取容易,而且较薄,适宜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章鸣;蔡国荣;张文正;郭翱;胡玉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