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凤泉;康乐;黄经光;陈日荣;周美容;翁志辉;欧阳厚淦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1例7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兰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骨组织仅次于肺、肝,是肿瘤远处转移的第3好发器官[1],而脊柱转移性肿瘤在骨转移当中居首位[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治疗骨转移性肿瘤作为肿瘤晚期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已获得了共识.从1999年10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6例,全部获得随访,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红航;杨文龙;王丹;袁永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2年2月-2004年9月,应用仰卧提牵屈肘法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6~14岁.就诊时间30 min~24 h.右侧13例,左侧1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有桡神经损伤.
作者:施翔;宁伟宏;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采用自制便携式充气复位仪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术前先进行骨折部位体外充气复位,然后行椎体成形术,共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33~76岁.骨折时间均在1周以内,损伤部位为T10-L2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其中T101例,T111例,T125例,L1 5例,L23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压缩率,计算其复位率,并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平均复位率达到78.44%±16.82%,术后随访3个月,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12例,好转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便于携带、并发症少及费用较低等优点.
作者:周辉;彭亮;韩勇;赵万军;何永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颈椎骨折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及颈椎不稳定,对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颈椎的生理解剖关系,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无痛情况下的功能康复.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应用前路槽式减压自体长方体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46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陈岳奇;杜协彬;许锐;沈扬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从1927年有报道用橡皮覆盖金属做成肱骨远端[1]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人工肘关节的功能不断改善,寿命逐渐延长,使用日渐广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半限制型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肘关节问世以来,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疗效明显提高,至目前已臻于完善.2000-2005年,应用半限制型人工肘关节治疗创伤性肘部骨缺损、关节不稳2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作君;牛素玲;杨林萍;赵明;崔泽升;夏凯;朱文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封闭与微创手术治疗网球肘的临床效果,探讨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封闭组54例,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4~68岁,平均41岁;采用2%利多卡因2~3 ml+强的松龙25 mg在肘外侧痛点处封闭治疗(随访36例).手术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28~62岁,平均39岁;采用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在痛点处2 cm纵行切口,将伸肌总腱起点附着处半环形部分切断并向远段剥离,局部微血管神经微束切断并结扎(随访31例).术后按Verhaar标准进行3、6、12个月随访.结果:封闭组3个月时优31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个月时优23例,良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75%;12个月时优3例,良2例,可5例,差26例,优良率为14%.手术组在3个月时优27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6个月时优29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12个月时优2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封闭治疗在短期内有较好的效果,微创手术在远近期的疗效都比较理想.
作者:宋世锋;肖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治疗方法众多,如局封、按摩、手术切开等.2001年2月-2006年3月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用眼科线状刀行闭式挑割术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作者:常保国;宋洁富;李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可吸收张力带(可吸收螺钉或棒和可吸收线)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疗效.方法:采用2种张力带固定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骨端治疗33例肘内翻.可吸收张力带固定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3~24岁,平均16岁;术前内翻角为17°~34°,平均26°.金属张力带固定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2~22岁,平均14岁;术前内翻角为17°~40°,平均29°.根据术后畸形矫正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7个月.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可吸收张力带组优13例,良2例,差0例;金属张力带组优15例,良2例,差1例.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吸收张力带是固定肱骨髁上截骨治疗肘内翻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无须Ⅱ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简单方便,降低感染机会.
作者:陈爱民;陈梓锋;叶艳平;江曦;张伟;侯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伴有滑膜炎症的关节病变.2005年8月-2006年4月收治的患者采用口服中药当归通痹汤治疗30例,与久正骨筋丸胶囊治疗30例对照,观察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春;赵长伟;梁运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作者:王国林;李义凯;张美超;徐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发生、发展的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1例老年人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60~82岁.其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2例.2个椎体破坏15例,3个椎体破坏5例,跳跃式椎体破坏1例.根据结核并发症、合并症及抗痨疗效决定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15例,术前均抗痨治疗2周,采用Ⅰ期椎弓根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手术治疗.6例因合并症重行单纯抗痨保守治疗.结果:15例手术病例中13例术后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1个月,其中2例单个椎弓根钉断裂,1例单侧支撑棒断裂,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满意.9例治愈,2例缓解(截瘫部分改善),2例复发.未手术6例门诊随访2年均因合并症死亡.结论:老年人脊柱结核以胸椎及腰椎结核常见,单纯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重要途径,Ⅰ期病灶清除并坚强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李勇;刘兴炎;甄平;黄光海;田乃宜;曾凡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疾病利用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进行减压治疗,探讨该疗法的优缺点.方法:本组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0岁,平均46.4岁.病史1周~6年.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钙化11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例.病变部位在T10,111例,T11,123例,T12L16例,L1.24例.有腰部外伤及扭伤史6例,其中有2例为急性车祸外伤.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椎间盘、钙化椎间盘或者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例出现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14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0~4.5年,平均2.8年.参考Otani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5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1.4%.13例术后症状获改善,胸腹部束带感消失5例,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2例.结论: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对脊柱的损伤较小,本术式视野清晰,多数手术医师对此入路非常熟悉,并且可以切除椎弓根及部分肥厚关节突或椎板及黄韧带以充分减压.
作者:滕红林;肖建如;赵剑;沈权;叶澄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引起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影响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本病的认识水平和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远松;刘振华;周建生;肖玉周;周新社;吴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及脊柱侧弯等疾病,应用哈氏棒固定[1]术后1~2年,均可取棒.传统的取棒方法是做与棒同样长的切口,全部暴露哈氏棒装置后应用大力士钳,通常咬除棘突后将棒剪断抽出.这样切口长,出血多,手术创伤大.自1997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哈氏棒小切口经上端取棒法共4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玲;马大年;费成刚;彭庆辉;周云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十几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置物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脊柱外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过去认为部位特殊、手术风险高、并发症高的疾病,目前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国骨伤>本期刊登有关<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等几篇文章便颇有代表性.
作者:徐荣明;马维虎;胡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MED)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1例65岁以上老年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在局部麻醉或浅硬膜外麻醉下建立MED系统,凿去部分椎板及增生内聚的关节突,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压迫.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0~180 min,出血量50~300 ml.21例均获随访,时间8~40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Nakai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本组优11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5.7%.结论:MED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大限度保持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老年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志士;羊国民;徐国平;郭德权;孔德宏;何文山;秦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慢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椎间盘内破裂症(IDD)是慢性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传统的IDD的治疗方案仅仅局限于保守治疗或手术融合.随着这一问题被大家的广泛重视和相关基础研究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其微创治疗方法加以综述.
作者:闫亮;陈其昕 刊期: 2007年第03期